楊繼和
摘要:高年級小學生即將步入初中,學習強度逐漸增大,課程安排也越來越密集,教師需要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效,更優(yōu)質(zhì)的完成教學任務。構建高效語文課堂一直以來都是教師所追求的目標,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完成這一任務的需求更加迫切。本文試論述了幾點高年級閱讀教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供廣大教師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高效課堂
引言:
閱讀教學是一項綜合性的教學任務,無法要求學生通過背誦掌握硬性的知識點,引導學生理解、領悟,獲得情感與價值觀的熏陶是教學的核心任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面臨的難題眾多,教學的質(zhì)量與效率難以得到保障。好在課程改革標準帶來了新的教育理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有希望得到進一步提升。以下是筆者的幾點實踐教學經(jīng)驗和建議。
一、注重基本功訓練,打好閱讀基礎
(一)詞語訓練
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文章,用詞巧妙,每一篇都堪稱經(jīng)典,深入分析詞語,將帶領學生深入到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中,領悟到文章的精妙之處。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時不宜操之過急,直接帶領學生通讀全文,找中心思想,一味的追求快速、高效,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將詞語作為學生鑒賞全文的入手點,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悟。
如《爬天都峰》一課中,我提出一個問題:“課題為什么要用‘爬字呢?為什么不用‘登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同學們都自主地組成了小組,自由地朗讀起課文來。全班交流的時候,有的同學說:“我從書上知道了天都峰很高,峰頂在云彩上面呢!”也有的學生說:“天都峰不僅高,而且陡,登山的石級和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甭牭酵瑢W們的回答,我及時給予肯定:“是啊,天都峰真是又高又陡啊。如果這時你正站在這石級上,你會想些什么呢?”問題還沒有說完,同學們紛紛搶著舉起手來:“我肯定會很害怕。”“我一定會緊緊抓著鐵鏈不松手?!薄拔視椭^看腳下的,不會轉(zhuǎn)頭去看后面?!薄笆前。@么又高又陡,而且很險的山峰,真叫人發(fā)顫??!就象剛才同學們說的那樣,這樣的山峰我們不可能直起身子走,只能緊緊地抓住鐵鏈,慢慢地向上‘爬,所以作者在這里用了‘爬山而不是‘登山?!蔽乙龑W生抓住這個在字面上易理解的詞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語言環(huán)境,讀懂“爬”在文章中表達的深刻含義。
(二)句子訓練
從詞語入手,過渡到句子的賞析,逐步擴大欣賞文本的入手點,順應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使教學更具層次感,效果更佳。例如,在《小攝影師》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他仔細打量著高爾基,咧開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發(fā),說‘請您坐在這兒看報紙”。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知道“打量”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結合高爾基的背景資料思考:小男孩為什么要仔細打量高爾基呢?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句意,還知道了理解這類句子的方法,即先弄清一個重點詞的意思,然后圍繞重點詞提出問題思考,從而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1]。
二、抓住文章核心,找準教學重點
一堂課中的時間只有用在“刀刃”上,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授課要做到有詳有略,詳略得當,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高效率完成教學任務。每一篇課文都有最為核心的部分,理解了這部分內(nèi)容,就能夠捋順全文,通篇理解。教師的作用就是找到文章中“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部分,一切的教學活動都圍繞這一點來開展,始終圍繞主題。我在教學《中彩那天》一課時就采用了這樣的處理方式。這篇課文有一個人物矛盾的焦點問題,那就是父親面臨的“道德難題”:中彩得來的汽車究竟是留下還是還掉?“留”有留的原因,“還”有還的緣故。切入教學之后,我就緊緊地揪住了這個“道德難題”,引導學生從文中尋找“留”車的原因,前文有語句后文也有,通過研讀體驗父親強烈的留車的愿望。再找還車的原因,展開研讀,進行想象寫話的語言訓練,體驗父親思想斗爭的過程,感受父親崇高的人格。解決了這個“道德難題”,所有的教學任務就迎刃而解。這就是抓住核心問題東拉西扯地展開教學,但其實所有的東拉西扯都是緊緊圍繞著一個難點,層層推進,突破難點。仔細閱讀文章,你會發(fā)現(xiàn)有些課文在行文時有兩條線索并駕齊驅(qū),齊頭并進,共同推進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在教學時,如果只用一條主線串起一堂課,未免太顯單薄,對教材的理解就不夠全面。因此,我們不妨采用雙線并行的方式來處理教材,兩條線索相互交融,相互作用[2]。
三、精讀研討,深化情感認知
“精讀”是在學生初步達成一般閱讀目標的基礎上,再遵循著認定的主體目標,以點帶面,把閱讀指向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和關鍵?!把杏憽眲t是變學生獨立活動為師與生、生與生全方位的集體交流活動,把學生通過有重點的反復朗讀、品味和咀嚼所形成的朗讀體驗與思考發(fā)現(xiàn)的結果及其過程展示出來,有針對性地提供給集體分析、比較與評價,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不斷從求異走向求同,形成比較科學的認識。
《難忘的一課》中:“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是文章的中心句,并貫穿全文反復出現(xiàn)三次,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它被學生確定為精讀的重點和難點。同時,它又是本文要完成的閱讀主體性目標。如精讀第一次出現(xiàn)的該句時,教師采用“試讀―研討―品讀”的訓練過程,指導學生感受這句話。應該怎樣讀――不太熟的語調(diào);為什么這樣讀――重新學習國語;還應該怎樣讀――嚴肅認真而富有感情;具體怎樣讀出特點――將“中國人”、“愛”讀出重音;用什么方法讀的:“直讀(讀符號)――品讀(讀語境)――美讀(讀情感)”。學生不僅理解讀了什么,為什么這樣讀,還理解了怎么讀,并在突出以“讀”為主要特征的研討中深刻體驗到臺灣人民濃烈的愛國之情和課文在敘述上所體現(xiàn)的真情實感和表達上的恰如其分。
四、結語
構建高效課堂的方法和路徑不勝枚舉,只要教師明確了目標,了解了小學生的特點及課程特色,建立起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模式,就一定能夠達成最終目標。目前語文課程改革工作處于火熱的實施階段,它的推進依靠于全體教師的配合。只要語文教師抱有改革的決心,不斷為教育研究做出應有的貢獻,高效課堂的構建將不再是空談。
參考文獻:
[1]王艷冬.探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提問技巧[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 (6):63.
[2]李秀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 (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