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學華
寧德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福建寧德 352100)
腮腺屬于人體唾液腺,腮腺腫瘤是一種常見的頜面部腫瘤,多來自上皮組織,少數(shù)來源于間葉組織,可分為良性及惡性腫瘤,良性多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惡性多為于腺樣囊性癌、腺癌等,如何定性腮腺腫瘤對制定診療方案非常重要。腮腺位置表淺,周圍血運分布密集并毗鄰面部神經(jīng),因此穿刺活檢存在一定風險,術前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尤為重要。MRI在我國不同等級醫(yī)療機構中應用率已較高,且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能夠清晰反映局部病灶位置、大小及與鄰近組織關聯(lián)[1]。本研究旨在分析MRI在腮腺腫瘤定性診斷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腮腺患者52例,均經(jīng)術后病理檢查證實;男36例,女16例;年齡20~65歲,平均年齡(40.12±6.55)歲;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耳垂下腫塊,多無痛感,體積漸大,未見耳鳴及體溫異常升高等,或伴腫塊壓痛,或腫塊外形不規(guī)則,或偶見面癱、耳鳴等。納入標準:(1)確診腮腺腫瘤;(2)意識清晰,能正常溝通、交流,無心理系統(tǒng)疾病。排除標準:(1)臨床資料不完整,依從性較差;(2)凝血障礙,腮腺以外其他腫瘤;(3)傳染病;(4)心、肝、腎等嚴重疾病。
患者入院后手術前行MRI檢查,采用西門子MAGNETOM ESSENZA 1.5T 超導機;頭頸部線圈,矩陣、層厚、FOV分別為256×256、3~7 mm、30 cm;SE T1WI/T2WI;其中T1WI:TR 為190~500 ms,TE為7.7~10 ms,T2WI:TR 為3 000~5 500 ms,TE為67~103 ms;MRI增強掃描,經(jīng)肘靜脈注入碘造影劑,用量0.1 mmol/kg,注入速度2.5 ml/s,SE T1WI TR及TE分別為190~500 ms、7.7~10 ms,壓脂。DWI:se-epi序列,TR、TE分別為4 200、90 ms,層厚及層間距分別為5、1 mm。由2名MR室醫(yī)師獨立閱片,若結論不一致,則共同協(xié)商完成。
觀察指標包括:腮腺腫瘤病理學分類;良惡性腮腺腫瘤MRI形態(tài)學特征對比分析;良惡性腮腺腫瘤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聯(lián)合動態(tài)對比增強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DCE-MRI)檢查的準確性分析。
52例中共存在腮腺良惡性腫塊61個,包括良性腫瘤45個(73.77%),惡性腫瘤16個(26.23%);良性腫瘤中位于單側腮者41個(91.11%),其中,淺葉31個(68.89%),深葉7個(15.56%),跨葉3個(6.67%),兩側腮腺4個(8.89%);惡性腫瘤中位于單側腮腺15個(93.75%),淺葉4個(26.67%),深葉11個(73.33%);兩側腮腺1個(6.25%)。見表1。
表1 腮腺腫瘤患者病理學分類
良性腮腺腫瘤MRI表現(xiàn):病灶包膜完整,形態(tài)規(guī)則,與鄰近組織界限清晰,不侵襲鄰近組織,單發(fā)或多發(fā),多位于淺葉,少部分跨葉生長;T2WI多高信號,少部分高低混雜信號,T1WI多為稍低信號。惡性腮腺腫瘤MRI表現(xiàn):病灶包膜多不完整,形態(tài)多不規(guī)則,無包膜或無完整包膜,與鄰近組織邊界模糊,T2WI多為混雜信號,T1WI多為低信號;良、惡性腮腺腫瘤在形狀、邊緣、信號及包膜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良惡性腮腺腫瘤病理與MRI特征對比(個)
對比良惡性MRI 動態(tài)信號特征,良、惡性腫瘤在持續(xù)上升型、速升-速降型患者數(shù)量方面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速升-平臺型方面組間患者數(shù)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良惡性腮腺腫瘤病理與MRI動態(tài)增強時間信號曲線比較(例)
隨著MR設備的普及以及成像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更多的檢查技術不斷地被運用到檢查中來,比如MR氫波譜分析、MRI涎管成像及三維高分辨力成像序列顯示腫瘤與面神經(jīng)關系中的應用等,基于本院MR設備的限制,本次研究只選取了DWI及DCE-MRI檢查方法來進行觀察與分析。DWI技術通過檢測人體組織中水分子有限運動的方向和范圍,間接反映組織微觀結構;而動態(tài)對比增強MRI可以獲得病灶的時間信號強度曲線,通過測量達峰時間(Tpeak)及廓清率(WR)等數(shù)值,從而獲得更多、更重要的參考價值。
腮腺腫瘤可分為良性和惡性上皮腫瘤,淋巴造血系統(tǒng)腫瘤、軟組織腫瘤及繼發(fā)性腫瘤;腮腺良性腫瘤占比約為80%,其余約20%為惡性腫瘤,MRI是目前臨床診斷腮腺腫瘤的常用影像學檢查方法之一,大多數(shù)良惡性腮腺腫瘤MRI表現(xiàn)均較明顯,比如病灶包膜、外形、與鄰近組織界限是否清晰等,這表明,MRI在腮腺腫瘤初步定性診斷方面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2-3]。
良性腮腺腫瘤多具有包膜,不侵犯鄰近組織,病灶密度多均等等MRI形態(tài)學特征,部分伴囊變,邊緣光滑,與鄰近組織界限清;以腮腺良性腫瘤最常見的多形性腺瘤為例,多見于中年女性群體,病程可長達數(shù)年,單側發(fā)病多見,累及雙側患者少見;此類腫瘤患者就診原因多為耳垂下出現(xiàn)無痛圓形腫塊,與鄰近組織邊界清楚,未發(fā)生局部發(fā)熱,其組織來源為上皮組織、軟骨基質(zhì)及黏液狀間質(zhì);其中,上皮組織在T2WI序列上呈低信號,MRI增強后組織強化程度輕微。惡性腮腺腫瘤的MRI形態(tài)學特征以外形多不規(guī)則,多侵犯鄰近組織,包膜多不完整,甚至無包膜為主[4-5];但是,因為部分腮腺低度惡性腫瘤與良性腫瘤的影像表現(xiàn)重疊,容易混淆而誤診,為了降低誤診及漏診風險,不僅需要有先進的MRI機和規(guī)范、完善的檢查技術,更需要臨床醫(yī)師具備過硬的專業(yè)素養(yǎng)、靈活的臨床思維及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等,才能減少誤診或漏診的風險。
本研究中,不同類型良惡性腮腺腫瘤病理與MRI特征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且病理與MRI動態(tài)增強時間信號曲線比較,良惡性腫瘤之間比較,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MRI對腮腺良惡性腫瘤診斷和鑒別診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能夠清晰反映腫瘤的良、惡性,以及MRI信號情況、腫瘤病灶主要特征,而且腫瘤動態(tài)對比增強時間信號曲線呈持續(xù)上升型或速升-平臺型的病變多提示為良性病變,而呈速升-速降型的病變多提示為惡性腫瘤。
綜上所述,MRI能反映腮腺良、惡性病變情況,診斷價值良好;在常規(guī)MRI掃描的基礎上,仔細觀察病灶的影像學特征,結合開展DWI檢查聯(lián)合動態(tài)對比增強掃描的方法,獲得更高的診斷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