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璐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內一科 473000
CHF是各種心臟病發(fā)展至終末期的臨床癥狀癥候群,病理表現(xiàn)為心臟慢性排出量下降、動脈供血不足,主要的癥狀表現(xiàn)為全身乏力、呼吸困難等,再加上病情難以控制容易反復,因此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焦慮、絕望等不良情緒。在2010年初國家衛(wèi)生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優(yōu)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其各項文件中均提到全面加強對患者的人文關懷[1]。人文關懷護理能夠盡量滿足患者需求,使其保持自己的個性,從而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我院率先在心內科患者治療中應用人文關懷護理模式,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對象均是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90例CHF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將其分成兩組,對照組患者45例采用常規(guī)護理,男29例,女16例;年齡54~70歲,平均年齡(63.3±3.0)歲;病程3~9年,平均病程(3.2±0.5)年;基礎疾病:風心病8例,高心病23例,冠心病29例。觀察組患者45例采用人文關懷護理理念,男27例,女18例;年齡50~71歲,平均年齡(64.0±2.6)歲;病程3~8年,平均病程(3.5±0.2)年;基礎疾病:風心病9例,高心病21例,冠心病30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次實驗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滿足2011版《歐洲慢性心力衰竭診治指南》[2]中CHF診斷標準的患者,對實驗知情且同意簽署授權書的患者,心臟功能分級在Ⅱ~Ⅳ級的患者。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伴有肝臟、腎臟功能障礙的患者,合并惡性腫瘤患者,不愿參與本次實驗的患者等。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首先,患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時需臥床休息緩解心臟負荷,夜間休息時取半臥位、高枕臥位以預防陣發(fā)性呼吸困難;遵照醫(yī)囑按時定量服用藥物,給藥后注意患者是否出現(xiàn)異?,F(xiàn)象,預防高血鉀癥、血壓升高、心率異常等情況;控制每日輸液總量和輸液速度,記錄患者24h出入量,出院前對患者進行出院指導,如堅持服藥、避免勞累、保持情緒的平和等,有不適感立即復診。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人文關懷護理,(1)構建人文關懷護理小組:采取自愿參與的方式組建人文關懷護理小組,其中護士長任組長負責培訓和調度工作,每個小組6~10名護士。經系統(tǒng)培訓使得小組成員了解人文護理理念,更好的在護理中應用。(2)人文關懷的具體實施:①環(huán)境護理。優(yōu)美的治療環(huán)境可以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每天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的新鮮度,在病房角落、走廊上擺放綠色景觀。剛入院的患者由責任護士陪伴熟悉醫(yī)院的主要科室場所,如檢驗科、B超室、廁所等。②個性化護理:根據(jù)不同患者的性格特點、需求等開展護理活動,性格安靜的患者盡量給其足夠的私人空間,可以為患者提供書籍、音樂的專項服務;對于性格活潑的患者則叮囑家屬或者朋友多陪伴。靜脈輸注藥物時由于需要長時間臥床休息,可以使用留置針避免反復穿刺造成的疼痛,此外可以幫助患者選擇合適的體位,將床頭抬高以保持呼吸道通暢;取端坐位時可以在床桌上鋪軟墊,降低和減少患者肺部淤血情況。③加強醫(yī)患間的溝通,構建和諧的醫(yī)療氛圍。醫(yī)患關系緊張的最主要原因是醫(yī)患間缺乏交流,醫(yī)護人員缺乏對患者的人文關懷。在治療護理期間醫(yī)護人員必須尊重患者的人格,同時還應該主動和患者家屬交流,使其督促患者保持穩(wěn)定良好的情緒。CHF患者需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以改善心衰癥狀,但部分患者擔心運動會導致病情加重,護士需向患者解釋適量有氧運動的必要性,指導患者進行運動康復訓練,逐漸緩解心衰癥狀,提升活動耐力增強治療的信心。
1.4 觀察指標 采用SDS、SAS量表對患者護理前、后的抑郁、焦慮情況進行評估,50~59分間為輕度焦慮/抑郁,60~69分為中度焦慮/抑郁,≥70分為重度焦慮/抑郁[3]。使用修訂版CHF自我護理行為量表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自我護理能力,共包含29個條目,均為6級評分法,總分為145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護理能力越優(yōu)秀[4]。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情況 護理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AS、SDS評分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評分情況分)
2.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情況 護理前兩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均較差,經干預后兩組患者該能力均得到提升,觀察組患者提升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自我護理能力情況分)
人文關懷理論是著名的哲學倫理學概念,其中人文指的是不同國家、區(qū)域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而關懷則為愛護、關懷、照護等,隨著醫(yī)療服務理念的改革和發(fā)展,其逐漸將該種理論應用于臨床治療護理中,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5]。在護理服務中應用人文關懷必須考慮患者的個性需求,整個醫(yī)療過程不再是以醫(yī)生為中心,而是將患者作為中心點,所有的醫(yī)療服務均圍繞患者展開。給予患者心理、生理支持,尊重患者的個性和尊嚴[6]。
本次實驗針對CHF患者采用人文關懷護理方式,通過組間專門的人文關懷護理小組,讓整個護理活動更加系統(tǒng)化和專業(yè)化,通過培訓讓護士充分了解人文關懷的含義和理念,從而在之后的護理操作中時刻以“患者為中心”作為行動指導。環(huán)境護理可以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更快的適應陌生環(huán)境,解除戒備心積極配合治療;個性化護理即人文關懷的核心內容,給予患者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支持,滿足患者個性需求[7]。醫(yī)患之間的溝通能夠消除矛盾,建立信任關系,讓患者樂意聽取醫(yī)生的建議,學會并提升自我護理能力。本次實驗分別從心理狀態(tài)和自我護理能力兩個方面對人文關懷護理的效果進行評估,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明顯改善,且自我護理能力提升明顯,3項數(shù)據(jù)改善效果均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CHF患者的治療中使用人文關懷護理可顯著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因此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