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典 孟志劍 丁亞楠
鄭州人民醫(yī)院 1 急診科 2 心內科,河南省鄭州市 450003
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急診中常見心臟急性病變,在諸多急性心臟病中其病死率最高。其主要是由于冠脈出現(xiàn)粥樣硬化、血栓形成等因素導致冠脈突發(fā)狹窄、甚至閉塞,引起心肌供血急劇減少甚至中斷。臨床常采用尿激酶等藥物對冠脈血栓進行溶栓治療,方法簡便易于操作。但隨著醫(yī)學發(fā)展,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再灌注、再通對早期治療心梗的重要性,冠脈再通是搶救心肌重要方法,可最大限度保存瀕死的心肌,保存心肌即是保護心功能。本文分析PCI和急診溶栓治療急性心梗對腦鈉肽和心功能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采集我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97例AMI患者,根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PCI組和溶栓組,PCI組49例,男27例,女22例;年齡35~65歲,平均年齡(49.18±1.82)歲;病程2~10h,平均病程(5.14±0.79)h;前壁梗死17例,后壁梗死19例,下壁梗死8例,側壁梗死5例。溶栓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齡33~68歲,平均年齡(50.11±1.34)歲;病程3~11h,平均病程(5.81±0.95)h;前壁梗死16例,后壁梗死18例,下壁梗死10例,側壁梗死4例。兩組性別、年齡、梗死部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1]:(1)發(fā)病12h內;(2)簽署知情同意書,配合本次研究;(3)相鄰導聯(lián)ST段抬高≥2個;(4)年齡75歲以下。排除標準:(1)排除溶栓、PCI禁忌證;(2)排除藥物禁忌證;(3)排除合并嚴重心功能不全者。
1.3 治療方法 (1)PCI組:患者入院后絕對臥床休息,術前12h禁食,術前24h給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北京省舒泰神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43021814,規(guī)格:50mg)和氯吡格雷(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130296,規(guī)格75mg)各300mg,借助冠脈造影了解冠脈病變部位、狹窄程度,將特制心臟導管,通過肘動脈送入狹窄冠脈,然后對冠脈進行擴張。術后口服氯吡格雷75mg,1次/d,肝素(河北常山生化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63910,規(guī)格6 000U)7 500U/12h,皮下注射,2次/d,連續(xù)治療5d。(2)溶栓組:入院后立即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300mg,尿激酶(武漢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42021792,規(guī)格10IU)50IU+0.9%氯化鈉注射液10ml靜脈推注,然后100萬U尿激酶+0.9%氯化鈉注射100ml靜脈滴注,30min內滴完。術后7 500U低分子肝素/12h,皮下注射,2次/d,連續(xù)治療5d。
1.4 觀察指標[2](1)對比治療前后兩組BNP的濃度: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選用上海百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試劑盒,測定兩組治療前后BNP濃度。(2)對比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采用心臟彩超檢查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3)Killip分級標準:Ⅰ級:尚無明顯心力衰竭;Ⅱ:輕中度心力衰竭,肺部啰音<50%;Ⅲ級:重度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腫;Ⅳ:心源性休克。(Ⅰ級+Ⅱ級)/總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
2.1 兩組治療前、后BNP、LVEF及LVEDD對比 兩組治療前BNP、LVEF、LVEDD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PCI組BNP濃度、LVEDD較溶栓組顯著降低(P<0.05),且LVEF較溶栓組顯著升高(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Killip分級對比 兩組治療前Killip分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PCI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溶栓組(χ2=6.005 0,P=0.014 3<0.05),詳情見表2。
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率極高,其致死原因多為心肌梗死發(fā)展成心力衰竭或相關惡性心律失常等,甚至心臟破裂,BNP是利鈉肽家族的一種,通過對心衰患者進行BNP檢測發(fā)現(xiàn),心力衰竭時BNP濃度急劇升高,由此得出BNP對診斷心力衰竭具有重要意義,BNP濃度愈高,其預后愈差。
腦鈉肽主要由心室肌細胞分泌,當心梗發(fā)生時心室負荷加重,心室壁張力升高,從而刺激BNP分泌增加,BNP濃度越高,左心功能障礙越嚴重。BNP是心室功能障礙的敏感指標,通過檢測BNP濃度可以預測心功能變化,根據(jù)BNP升高程度來判斷有無心衰,BNP濃度越高,患者預后越差,死亡率越高[3]。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NP、LVEF、LVEDD對比
表2 兩組治療前、后Killip分級對比(n)
靜脈溶栓是臨床治療急性心梗常用方案,通過對靜脈血管推注溶栓藥物,以達到溶解冠脈血栓的作用,溶栓藥物常用尿激酶、組織型纖溶酶原活化劑,具有藥物價格低廉、溶栓操作較方便、臨床療效較好等特點。靜脈溶栓療法對時間窗要求非常嚴格,越早進行溶栓,就能最大限度保存心肌功能可,挽救生命,靜脈溶栓要求在發(fā)病6h內進行,因多數(shù)患者很難達到6h內就醫(yī),因此對溶栓適應證有所限制,加之溶栓后存在再閉塞等問題,故溶栓療法不能普遍應用于不同病情的患者。隨著近年來醫(yī)學技術發(fā)展,微創(chuàng)介入法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外科,冠狀動脈介入術(PCI)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其療效已得到各大醫(yī)院肯定,其通過肘動脈將心臟導管送入至狹窄冠脈,對狹窄的冠脈血管進行擴張,從而使心肌得以恢復供血,心臟負荷降低,恢復心室壁張力,從而減少心室肌細胞分泌BNP,降低BNP濃度,進而改善心室功能,降低心力衰竭發(fā)生率,提高心梗預后[4]。通過冠脈造影,可直觀了解血流灌注情況,從而確定手術方案。且其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相對溶栓較少,具有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患者痛苦較輕、安全性較高等特點,愈來愈受到廣大患者的青睞。本文結果顯示PCI組患者經(jīng)介入術后BNP濃度、LVEDD較溶栓組顯著降低(P<0.05),患者左心射血分數(shù)較溶栓組顯著提高,且經(jīng)過Killip分級,治療后PCI組顯著改善且優(yōu)于溶栓組(P<0.05)。此結果與包愛民[5]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可顯著降低BNP水平,顯著改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預后,療效顯著,值得廣大醫(yī)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