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鋒,謝春明,符岳,姜駿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廣東佛山 528000)
心源性猝死是猝死的主要類型,是指因心臟因素引起的急癥發(fā)作1 h內出現(xiàn)的以意識突然喪失為主要特征的自然死亡狀況。而心源性猝死主要因心臟驟停引起,而70%-80%的心搏驟停發(fā)生于家里、院外,患者多在未入院時已經死亡[1]。因此,加強患者發(fā)病后的早期搶救,及早恢復心臟搏動在改善患者預后中具有重要意義。心肺復蘇術是心搏驟停搶救的常用方式,及早實施可降低死亡率。由于心源性猝死具有突發(fā)性,難以預測,患者家屬多為第一目擊人,因此提升患者家屬的急救能力在改善急救效果中具有重要意義[2]。健康教育是改善健康認知的重要手段,為明確家屬健康教育在心源性猝死高?;颊咧械倪\用效果。本研究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間對30例心源性猝死高?;颊呒覍龠M行了規(guī)范心肺復蘇急救技術培訓干預,現(xiàn)行報道。
1.1 一般資料 對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間收治的30例心源性猝死高?;颊撸▽φ战M)和2016年1月-2017年12月間30例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培訓組)實施研究,每例患者均有1名家屬陪護,對照組患者家屬年齡21歲-62歲,平均年齡40.2歲(s=11.5);性別分布:男/女為16/14;學歷:小學8例,中學及中專14例,大專及以上8例;培訓組患者家屬年齡20歲-64歲,平均年齡40.3歲(s=11.7);性別分布:男/女為16/14;學歷:小學9例,中學及中專14例,大專及以上7例。對照組、培訓組患者家屬基線資料比較結果無差異,符合對比研究原則(P>0.05)。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此研究課題。
納入標準:心源性猝死高危者,存在1名直接照顧其生活的家屬,且家屬可進行正常言語交流、溝通;患者家屬自愿配合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家屬存在相關系統(tǒng)及組織嚴重病變;住院期間死亡者;中途退出研究及失訪者;家屬處于孕期或哺乳期;家屬為醫(yī)務工作者;實施心臟轉復除顫器治療者;精神障礙家屬。
1.2 方法 對常規(guī)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心肺復蘇術。
對培訓組在常規(guī)心肺復蘇術基礎上對其家屬進行規(guī)范心肺復蘇急救技術培訓干預:①知識宣教:于患者住院期間組織心源性猝死疾病知識講座,為患者家屬發(fā)放知識宣教手冊,通過知識講座介紹心源性猝死原因、疾病特點、先兆、急救手段、預防手段、預后等,并在知識講座后實施一對一溝通,為患者家屬詳細解答問題。②操作培訓:組織患者家屬進行心肺復蘇術操作知識培訓,為家屬發(fā)放操作知識宣傳手冊,并采取播放視頻結合現(xiàn)場演示、現(xiàn)場講解的方式實施宣教,一對一指導家屬進行模擬訓練,訓練后組織家屬進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實施現(xiàn)場反饋和指導。③出院后隨訪:在患者出院1個月后對家屬電話回訪,了解患者病情及家屬操作熟練度,給予家屬針對性指導,并指導家屬及記者定期參與醫(yī)院組織的交流會,定期復查。
1.3 觀察指標 ①分析患者家屬心源性猝死疾病知識認知狀況。在患者入院當天及患者出院時進行患者家屬心源性猝死疾病知識認知調查,涉及疾病誘因、先兆、急救手段、心肺復蘇知識、預防措施等,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認知越好。②分析患者家屬急救能力狀況。在患者入院當天及出院當天評價,涉及現(xiàn)場評估、胸外按壓操作、人工呼吸操作、效果評估四項,共24條,每條分為0分(不正確)、1分(正確),總分24分,≥20分為合格[3]。③分析患者出院后1年內心源性猝死發(fā)生率、患者生存率狀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 22.0軟件處理,用均數(shù)±標準差(Mean±SD)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用n(%)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抗法檢驗,P<0.05表示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家屬心源性猝死疾病知識認知狀況分析 培訓組患者家屬出院時心源性猝死疾病知識認知評分與對照組組間對比更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患者家屬急救能力狀況分析 培訓組患者家屬出院時急救能力合格率與對照組組間對比更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2。
2.3 患者出院后1年內心源性猝死發(fā)生率、患者生存率狀況分析 培訓組患者出院后1年內心源性猝死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生存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目前人類物質生活水平及生活習慣發(fā)生極大變化,導致心臟疾病發(fā)生率也顯著升高,心源性猝死高危因素增多,對人類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心源性猝死患者發(fā)病驟急,患者發(fā)病后常出現(xiàn)心跳驟停,由于多數(shù)患者發(fā)病時處于院外,患者發(fā)病后無法及時獲得專業(yè)醫(yī)療人員急救處理,使得許多患者在救護車達到前已經死亡,致死率較高[4-6]。家屬是多數(shù)心源性猝死患者發(fā)病時的第一目擊人,因此提升家屬的急救能力可在心臟性猝死發(fā)生時實施早期急救。
健康教育是通過一系列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tǒng)性社會教育活動來促進人們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養(yǎng)成健康生活行為及生活方式,促進健康的教育活動。本研究中培訓組患者家屬出院時心源性猝死疾病知識認知評分、患者家屬出院時急救能力合格率與對照組組間對比更高,說明實施健康教育宣教效果良好,原因是在健康教育中通過發(fā)放宣傳手冊、組織知識講座、一對一溝通等過程可有效改善患者家屬對心源性猝死的認知,促進家屬重視心源性猝死,促進家屬積極配合干預過程;且健康教育活動中對患者家屬實施一對一心肺復蘇術培訓、考核,可保證心肺復蘇術培訓效果,促進家屬熟悉心肺復蘇術流程,提升家屬急救操作能力[7]。本研究中培訓組患者出院后1年內心源性猝死發(fā)生率13.3%顯著低于對照組36.7%,生存率96.7%顯著高于對照組66.7%,培訓組患者預后更好,分析原因是經健康教育活動可改善家屬對心源性猝死的護理及急救能力,促進家屬對患者實施院外干預,積極預防心源性猝死,且患者出現(xiàn)心臟停搏時,家屬可在急救黃金時間內實施有效的心肺復蘇,從而提升搶救效果,減少患者院外死亡率。
表1 患者家屬疾病知識認知狀況分析(Mean±SD,分)
表2 患者家屬急救能力狀況分析[n(%)]
表3 患者出院后1年內預后狀況分析[n(%)]
綜上所述,對心源性猝死高?;颊呒覍賹嵤┙】到逃筛纳萍覍偌膊≌J知及急救能力,改善患者預后,值得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