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斌
(東莞市第八人民醫(yī)院(東莞市兒童醫(yī)院),廣東東莞 523325)
上消化道出血具有病情嚴重、進展快等特點,是臨床常見急癥,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后患者需及時接受診治,出血量小采取靜脈輸注止血藥物即可起效,而對出血量大的患者則無法徹底止血,且容易再發(fā)出血,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止血效果、降低再出血率意義重大[1]。為探索更佳的治療方法,本研究分析內鏡下鈦夾聯合生長抑素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療效及對再出血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40歲-71歲,平均年齡(56.18±7.64)歲。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42歲-74歲,平均年齡(56.43±7.29)歲。兩組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內鏡下鈦夾止血治療:患者局麻或全身麻醉后置入內鏡,在內鏡下找到出血部位,然后通過內鏡孔道送入鈦夾,對出血病灶和血管直接夾閉止血。觀察組患者行內鏡下鈦夾聯合生長抑素治療:內鏡下鈦夾止血方式與對照組相同,在止血完畢后取注射用生長抑素(生產單位:上海華源藥業(yè)(寧夏)沙賽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5998)給予患者靜脈滴注,初始劑量0.25 mg,然后再用0.25 mg/h持續(xù)靜脈滴注24 h,共治療3 d。
1.3 觀察指標 (1)評價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效果。(2)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再出血發(fā)生率。
1.4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治療1 d后內鏡檢查顯示無明顯活動性出血,黑便消失,便色轉黃;有效:治療3 d后內鏡檢查顯示僅有少量出血,可見少量黑便;無效:未達以上標準。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經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為P<0.05。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7%,比對照組76.67%明顯更高(P<0.05),見表1。
2.2 兩組再出血率比較 觀察組再出血率為3.33%(1/30),明顯低于對照組20.00%(6/30)(χ2=4.043,P<0.05)。
上消化道出血作為臨床常見急癥,發(fā)生后若未及時有效止血,且短時間內出血量超出患者自身血容量的20%,可導致出血性休克發(fā)生,嚴重時還會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2]。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復雜,多與慢性炎癥、消化道潰瘍、消化道腫瘤等相關,研究顯示早期及時進行胃鏡檢查和止血治療,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n(%)]
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完善,內鏡技術在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中發(fā)揮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在胃鏡之下能夠將出血部位清晰直觀地顯示出來,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利依據。內鏡下鈦夾是目前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方式之一,其通過利用機械力量,在內鏡下將病灶連同附近組織夾閉,截斷血液流動,從而達到止血作用,該止血治療方式療效可靠,具有止血快等優(yōu)勢,不過有金屬夾脫落的風險,可發(fā)生再出血[3]。生長抑素是臨床常用的一種止血藥物,其能夠通過對生長激素、胰高血糖素、甲狀腺激素等的分泌產生抑制,從而促使門靜脈高壓降低;能夠使內臟血流量減少,以減少側支循環(huán)的血流;還可使胃腸道收縮減少,從而降低對血凝塊的擠壓,利于胃腸道粘膜修復,達到永久性止血的目的[4]。將內鏡下鈦夾與生長抑素聯合應用能夠發(fā)揮協同作用,達到快速止血、永久性止血的全面效果,提高止血效果的同時降低再出血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再出血率比對照組明顯更低,提示內鏡下鈦夾聯合生長抑素治療上消化道出血能夠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再出血率,充分體現出該聯合治療方式的顯著應用優(yōu)勢,印證了上述結論。
綜合上述,內鏡下鈦夾聯合生長抑素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滿意,也能預防再出血,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