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妍
新課標提出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要求教師在課堂例題教學中,重視對例題的選擇和設計。因此,如何設計例題,使高中學生更好地進行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在備課前應該進行的深刻思考。
本文利用“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與“圖式”理論,對例題設計的原則與方法進行深入分析,提出相應的方法技巧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一、高中數(shù)學例題設計的原則與方法
1.學生為本原則
“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設計例題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知識水平, 根據(jù)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設置不同的問題關卡,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構(gòu)建起自己的知識框架。
2.層次性原則
為了體現(xiàn)知識點之間的連貫性,教師在設計教學例題時,應注意例題之間的層次性,由淺入深。這種層次性要求教師充分關注學生的思維形成過程,結(jié)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課堂反應情況,逐步預設例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
3.變通性原則
學生學習了新知識后,很容易按照固定的解題模式去解題,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因此,在設計例題時,圖式理論要求教師遵循圖式形成的規(guī)律,應注意題目的改造彈性和拓展性,使得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進行一題多解,或者通過改變條件、結(jié)論和方法等進行變式訓練,由此加強學生對知識和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再認識,有利于學生圖式的更新和遷移。
二、實例分析
結(jié)合全國卷新課標1,以立體幾何垂直證明問題這一知識點進行分析,并進行例題設計。
1. 教材分析
立體幾何知識的學習內(nèi)容來自人教A版高中數(shù)學必修二第二章。該內(nèi)容包括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直線、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質(zhì),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質(zhì)三個章節(jié)。證明線面垂直是高考中的一個考查重點,而教材中設計這方面的例題很少(不包括習題),而且圖形比較常見,其做法也比較常規(guī)。因此,教師在證明線面垂直這個知識點上,可以通過設計與高考相連接的例題,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線面垂直的證明方法。
2.高考題分析
由2010—2018年的全國新課標1理科數(shù)學高考題中的立體幾何題來看,立體幾何一般分布在試題中的第18題或第19題,線面位置關系的證明的考查在于第一問,空間中線面位置關系的證明主要包括線線、線面、面面三者的平行與垂直關系,其中多是線線垂直或面面垂直,可以看出,立體幾何題在高考中的考查題型是比較明顯的,在平時的立體幾何題型訓練中,應以這種題型為主要訓練目標。因此,在“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質(zhì)”這一章節(jié)中,教師應更加注重知識點的講解,并對知識點的應用有更多的訓練。研究高考題中的立體圖形可知,一般是以規(guī)則的平面圖形為主,如正方形、等腰三角形等。因此,在平時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學生對常規(guī)平面圖形的性質(zhì)的訓練,能熟練地掌握圖形的各個性質(zhì)。
3.解法分析
根據(jù)平面與平面垂直判定定理,證明面面垂直的關鍵點在于證明線面垂直,而證明線面垂直的關鍵點在于證明線線垂直。因此,掌握線線垂直的證明方法尤為重要。而在一般的線線垂直證明方法中,主要是以以下七種情況為主要掌握點:
(i)勾股定理(已知三邊長);
(ii)等腰三角形的三線合一;
(iii)矩形(正方形)鄰邊互相垂直,菱形(正方形)對角線互相垂直;
(iv)圓的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
(v)兩直線平行,若一條直線垂直于其中一條,那么也垂直于另一條直線;
(vi)線面垂直的性質(zhì);
(vii)面面垂直的性質(zhì)。
4.例題設計
例 如圖,在幾何體中,面面,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
求證:
分析:學生剛開始接觸立體幾何題目,對于方法的應用
還比較生疏,因此,可以將例題1中的問題分解為幾個問題,通過循序漸進,讓學生慢慢理解證明線面垂直的一般思路。
問題分解:(1)求證:;(2)求證:面;
(3)求證:面.(4)求證:
變式1:(改變條件)
如圖,在幾何體中,面面,
四邊形為平行四邊形,是圓的直徑,
,,.
求證:.
解析:變式1證明思路與例題是相同的,但通過改變條件,使得題目考查的知識點更深一步,也將立體幾何與圓的知識點結(jié)合在一起,加深學生對知識點間的聯(lián)系的認識,也提高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三.結(jié)語
教師在進行變式設計時,要切實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對立體幾何的相關知識做一些需要性的復習與補充,讓學生能在有限的變式訓練中掌握這類題型的解題方法,能夠利用等價轉(zhuǎn)化的思想證明立體幾何問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增強變式意識。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積極性,提高自身的數(shù)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