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譯琬
摘 要:《江城子·密州出獵》中,一個“狂”字統(tǒng)攝全篇,使讀者看到了一個狂態(tài)盡顯的蘇軾。但是,結(jié)合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來看,這種“狂”并非通常意義下的“狂妄”,而是詞人蘇軾面對人生坎坷的坦然、豪放、灑脫的態(tài)度。
關(guān)鍵詞:蘇軾;“狂”;豪放;灑脫;自由
中圖分類號:I207.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11-16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07-0036-02
《江城子·密州出獵》選自統(tǒng)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這首詞是蘇軾擔(dān)任密州知州期間一次出獵后所作。
詞一開篇就說道:“老夫聊發(fā)少年狂”。一個“狂”字,抓人眼球。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涉及“狂”的字眼似乎很少有褒義的。這不禁使人心生疑惑:蘇軾這位偉大的文學(xué)家,此時為何要用“狂”這個字?這首詞中的“狂”又會是什么意思?從哪兒能看出蘇軾的“狂”?他又為什么要抒發(fā)“狂”的心情呢?
一、“狂”在何處
詞的上闋,“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贝笠鉃椋鹤笫譅恐S狗,右手托著蒼鷹。隨行的將士們頭戴華美艷麗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蕩蕩的大部隊像疾風(fēng)一樣,席卷平坦的山岡。為報答全城的百姓都來追隨我,我一定要像孫權(quán)一樣射殺一頭老虎給大家看看。特別是這一個“卷”字,表現(xiàn)了出獵隊伍前行時有如龍卷風(fēng)之勢,氣勢十分磅礴。
這使我們不禁感嘆作者出獵的裝備之齊全、隨從之多、陣容之龐大。而圍觀這華麗且龐大的出獵陣容的,是傾城相隨的百姓。這不禁讓太守感到十分驕傲和自豪,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場面的熱烈,更可以看出蘇軾是一個受百姓愛戴的官員。為了報答傾城相隨的百姓,蘇軾決定效仿孫權(quán),騎馬射虎,真是狂氣十足?。?/p>
如此看來,詞人的“狂”,在于出獵的裝備齊全、陣容龐大、場面熱烈,以及自比孫權(quán)、騎馬射虎的狂氣沖天。
二、為何而“狂”
詞的上闋向我們展示了一幅聲勢浩大的出獵圖。在這樣一種“狂”態(tài)盡顯之中,我們似乎又讀到了一份特殊的心緒。作者寫作這首詞之時年僅38歲,但是卻自稱“老夫”。另外,一個“聊”字也足以讓人浮想聯(lián)翩:“聊”的意思是“姑且、暫且”,作者為何只能姑且、暫且地抒發(fā)一下“少年狂”?詞人的常態(tài)是怎樣的?
“知人論世”是一種常見的對中國傳統(tǒng)詩學(xué)和文本進行鑒賞的方法。我們也來看一看詞人蘇軾所處的境況。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wù)撔路ǖ谋撞?。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diào)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督亲印っ苤莩霁C》這首詞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
從背景鏈接我們可看出蘇軾當時處境的不易,自請出京雖非貶謫,但個中滋味,誰又能不明白呢!這樣一個有著雄心壯志的人,處在復(fù)雜的政治斗爭中,如何能輕松?縱使才38歲,卻已顯出“鬢微霜”的老態(tài),或許,這種老態(tài)更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身心俱疲。這也更加讓我們好奇:處于如此境況的詞人還有什么能讓他“狂”的呢?
讓我們一起看詞的下闋。下闋說到酒興正濃,膽氣更加張揚,不在乎雙鬢微白。作者在這里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個意氣風(fēng)發(fā)而且不服老的形象。正如詩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龜雖壽》·曹操)。蘇軾也有一種老當益壯的志趣在此。
蘇軾心中只有一個愿望,那就是希望朝廷能像漢文帝派遣馮唐赦免魏尚一樣赦免自己。魏尚又是何許人也?據(jù)《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記載:漢文帝時,云中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卻因為上報戰(zhàn)功時多報了六顆首級而獲罪削職。馮唐為之向文帝辯白此事,文帝就派馮唐“持節(jié)”去赦免魏尚,讓魏尚仍然擔(dān)任云中郡太守。
可是,魏尚被赦免了,蘇軾自己卻還漂泊在外。這是怎樣的一種懷才不遇的無奈和淡淡的悲哀??!
然而,不管處境如何艱難、前路如何迷茫,這樣一個遵循自己的內(nèi)心、堅持自己態(tài)度的人,在這首詞中更多的是表達了渴望為國效力的忠誠和雄心壯志。他義無反顧地高喊著要拉滿彎弓,瞄準西北,抗擊侵犯北宋邊境的西夏軍隊。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蘇軾除了老當益壯之外,更有一種忠心報國的雄心壯志。這也是詞人“狂”的原因了。
三、“狂”為何意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收錄了一篇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的《記承天寺夜游》,在文章末尾,作者說道:“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記承天寺夜游》中的“閑人”有雙重含義:一是指生活清閑、有閑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上清閑,即雖有遠大抱負卻郁郁不得志的人。由此可見,在承天寺賞月的閑人是對被貶閑人的自我安慰。所以,這一個“閑”字看似輕松悠閑,實則表達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
蘇軾一生雖屢遭貶謫,顛沛流離于大半個中國,但是,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他的一片憂國憂民之心始終不渝,他面對生活坎坷的樂觀坦然的心態(tài)也始終伴隨著他。正如蘇軾的另一首詞《定風(fēng)波》中寫到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即使慘遭貶謫,但是蘇軾卻能堅守自己的精神世界,不畏風(fēng)雨,坦蕩前行,思索人生。
所以,《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著重表示的“狂”,也必然不能被簡單地理解為“狂妄”“狂傲自大”的意思。這種“狂”更多的是一種敢于直面人生坎坷的豪放和灑脫。
四、結(jié)語
究竟是什么撐起了這個英雄的豪放和灑脫呢?
或許,劉夢溪先生的這一段話可以作為答案:“蓋人類的一切創(chuàng)造,都緣于自由,人生的一切挫折,也都緣于自由。而狂,則是自由的情感外化和自由精神的變體。如果‘狂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情趣,乃至一個人的性格精神和審美趣味,我們可愛的東坡先生,有理由作為它的全權(quán)代表。”
最后,愿我們也能如蘇軾般,“不亂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保ā敦S子愷:無寵不驚過一生》)
參考文獻:
[1]張崇琛.密州的文化氛圍與蘇軾知密州時期思想與創(chuàng)作的轉(zhuǎn)變[J].齊魯學(xué)刊,1999(1):44-49.
[2]閆笑非.蘇軾知密州時期的思想與其《江城子》詞[J].北方論叢,1999(1):44-49.
[3]劉夢溪.中國文化的狂者精神[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4]王曉磊.論蘇軾密州詩詞中的“狂”[J].濰坊學(xué)院學(xué)報,2015,15(3):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