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神話原型批評是由加拿大學者諾斯羅普·弗萊創(chuàng)立,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史上重要文學研究方法之一。在霍桑的著名作品《紅字》中巧妙的運用了大量的《圣經(jīng)》原型與意象,使《紅字》的文化內(nèi)涵更豐富,藝術感染力更濃烈。本篇論文從神話原型角度,對《紅字》中的人物形象與圣經(jīng)原型之間的對應關系做了一個簡單的探討,從作品人物原型的角度上進行分析,以挖掘人物形象,為讀者理解《紅字》中的人物提供一個新的解讀途徑。
關鍵詞:神話原型批評;霍桑;《紅字》;諾斯羅普·弗萊;圣經(jīng)原型
作者簡介:李新(1995-),女,漢族,遼寧人,渤海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讀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6--02
引言:
神話原型批評是重要的文學研究方法之一,中國在二十世紀就傳入了神話原型理論,并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興起了神話原型理論研究熱?,F(xiàn)在,這種研究方法的運用已不再僅僅存在于文本研究和作家研究,而是廣泛涉獵到了其它領域,例如人類學,文化學等。弗萊曾說:“文學起源于神話。西方的文學作品都能從希臘神話和圣經(jīng)中找到淵源。”的確,無論是閱讀西方文學作品,學習西方文學,還是學習翻譯與文化,都能深刻感受到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和《圣經(jīng)》對西方文學學習上的重要影響。納撒尼爾·霍桑的《紅字》亦是如此。神話原型批評可以使我們從更為廣闊的視角去分析評價文學作品,它的前景蔚然可觀。而霍桑的《紅字》中的人物形象又是非常值得我們深入分析的,所以用神話原型批評理論分析《紅字》中的人物形象是有價值的。本論文對紅字中的主要角色與圣經(jīng)原型進行對照,深入剖析紅字中的人物形象。
一、神話原型批評理論
(一)原型理論定義
原型批評,又稱神話批評。原型,英文為“Archetype”,意思是“原始方式、原始模型”,是由希臘文“archetypos”轉(zhuǎn)化而來,arche即“最初的,原始的”;typos即意為“形式”。所以原型批評有著永久的規(guī)范性,模塊性的意思。原型批評就是探求文學中的各種原型(比如:表現(xiàn)方式、審美心理、主題、意向……),對這些進行歸納總結(jié),從而發(fā)現(xiàn)文學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的一種批評方法。
(二)二十世紀神話原型理論的發(fā)展歷程
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的《金枝》作品中最早出現(xiàn)了神話原型批評的雛形?!督鹬Α逢U述處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話和祭祀儀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即西方文化有一個普遍的模型。他的著作啟發(fā)了很多學者對藝術和神話、儀式的關系進行探索。
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的提出是神話原型批評進入發(fā)展階段的標志,“榮格稱原型是反復發(fā)生的典型模式,是種族代代相傳的基本原型意象。文學創(chuàng)作是對原型意象的激活和再加工。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原型的結(jié)果就是承載著作家迥異風格的完整作品。變化的是作家個體,不變的是原型?!盵1]
“諾斯洛普·弗萊借鑒了弗雷澤和榮格的理論并結(jié)合眾多學科成果,從而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原型批評體系。弗萊科學探索文學批評理論,認為觀念與情境會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類型,被人們無意識地理解、傳遞,這些圖騰或神話是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作家創(chuàng)作作品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呈現(xiàn)出某些原型,觸及甚至震撼了讀者的心靈與種族之魂。即為神話原型批評。形成于二十世紀的神話原型批評理論,作為一種文學批評模式,在西方文論史中有著較為廣泛的影響力。[2]
二、《紅字》中人物形象的圣經(jīng)原型
(一)海絲特的圣經(jīng)原型
1.海絲特——基督
《紅字》第五章寫道:“他不敢相信,卻又不由得不相信,這紅字使她對旁人心中隱藏的罪惡產(chǎn)生了一種共識。對由此而來的啟示,她誠惶誠恐。……他處心積慮地要誘騙這個一半已成了他犧牲品的正在掙扎的女人,讓她相信:偽裝的貞潔只是欺騙而已,要是實情到處可以披露,那么,海絲特之外的很多人的胸口都會閃耀出一個紅字……”[3]之所以說海絲特是基督,因為海絲特把眾人的罪惡集于一身,甘愿代為受罰,而眾人或許不知自己有罪惡,或許是在極力地掩飾自己的罪惡?!昂=z特以受苦、舍己的善行和對人心隱情的直覺讓那些清教徒鄰居們反思自己的罪惡、自私與狹隘,令其發(fā)現(xiàn)并改正,培養(yǎng)內(nèi)心的善良和寬廣?!盵4]所以說海絲特正是基督原型。
2.海絲特——夏娃
海斯特·白蘭也是夏娃原型,自開始部分就呈現(xiàn)為一個墮落婦人的形象,丁梅斯代爾則是亞當?shù)脑汀;羯5摹都t字》成功地將亞當夏娃神話“移植”到自己的小說之中。亞當夏娃因為對知識的渴求而犯了原罪,丁梅斯代爾和海絲特也由于追求愛情得到罪惡,他們都犯了原罪,也都努力地進行自我救贖。在故事發(fā)生的兩年前,海絲特的丈夫讓她只身前往美國并在那兒等自己,人們只知道海絲特的丈夫是一位老科學家且一直杳無音訊。所以當海絲特遇見年輕又博學的丁梅斯代爾牧師之后,海絲特偷吃了“禁果”,與丁梅斯代爾戀愛并產(chǎn)下“罪果”。夏娃和亞當被上帝趕出伊甸園,并終生生活在土地上,辛苦勞作,夏娃還要忍受分娩之痛。海絲特被懲罰戴上象征恥辱的紅“A”字,忍受著鄰居們的輕蔑與侮辱,她自愿留下來贖罪。幫助病人,救濟窮人,用自己的善行彌補罪過,自我救贖。她蕙質(zhì)蘭心,溫柔善良,令人們重新理解紅字“A”——Able(能干)或Angel(天使)”。[5]
3.海絲特——替罪羊
替罪羊原型來自于《圣經(jīng)·舊約》,尤指代人受過。海絲特·白蘭之所以被稱為替罪羊,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她向眾人隱瞞孩子的父親是誰,她真心愛戀丁梅斯代爾,或許她的原罪是貪欲,但她的愛是神圣的,為了保護孩子的父親丁斯梅代爾的名譽,即使自己身陷囹圄,也獨自忍受屈辱,奮力保護丁梅斯代爾的名譽而自己甘愿受罰,這是替罪羊的形象;二是因為根據(jù)作者霍桑的描述,《紅字》作品中每個人身上都有著或大或小的罪惡,正如有一部美劇——《絕望的主婦》中所說的那樣“Everybody makes mistakes. To err is human. Everyone has a little dirty laundry.”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每個人都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海絲特·白蘭胸前的紅字給了她一種感知力,使她對那些心中有罪的人有了惻隱之心,或者是因為她覺得自己與那些人同病相憐。但是有“罪”的人們見到海絲特并沒有自我反省,而是譴責海絲特,把內(nèi)心的罪惡感轉(zhuǎn)嫁到海絲特的身上,因此從這個原因分析海絲特也成為了眾人集體迫害下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