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芥川龍之介自幼熟讀中國古典,是一個對中國抱有美好幻想的作家。在他創(chuàng)作生涯的前期,以這種美好幻想為背景而創(chuàng)作的中國題材的作品有很多,并且其中登場的中國人的形象大部分都是良好的。這些作品主要有《杜子春》(1920)、《南京的基督》(1920)等。
可是讓人不得不注意到的是,芥川1921年以后的作品中出現(xiàn)的中國人的人物形象有了很大的變化。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芥川于1921年進行的一次中國之行。通過這次旅行,他對中國的印象由幻想變?yōu)楝F(xiàn)實。這次旅行,芥川龍之介的中國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他后期的作品《湖南之扇》中就能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本人將通過分析芥川龍之介創(chuàng)作前期的《南京的基督》和創(chuàng)作后期的《湖南之扇》中出現(xiàn)的中國人人物形象的描寫,來考察芥川龍之介中國觀的變化。
關(guān)鍵詞:《南京的基督》;《湖南之扇》;人物形象;中國觀的轉(zhuǎn)變
作者簡介:沐海宇(1995-),男,哈尼族,云南文山人,四川外國語大學(xué)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8--03
一、引言
中日之間自從三國時期開始,就有著交流,特別是隋唐時期,日本大量派遣使者來中國,學(xué)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文人們很早就開始閱讀以四書五經(jīng)為首的中國典籍。近代以來,經(jīng)過明治維新的日本選擇了西洋化的道路,政治和經(jīng)濟都迅速崛起。在那個時期,近代文學(xué)的思潮從歐洲傳入日本,給日本傳統(tǒng)的漢文學(xué)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而后隨著日本的許多作家踏上中國之旅后,他們對中國作品印象也變得微妙了。
芥川龍之介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家之一。青年時代的芥川愛看的書是中國古代的典籍。在他的作品《愛讀書的印象》中這樣寫到:
“小時候愛讀的書《西游記》是第一?!?/p>
“另外,《水滸傳》也堪稱愛看之書?!?/p>
“一度還記得《水滸傳》中一百八名豪杰的名字
“那個時候,比起押川春浪先生的冒險小說,我覺得《水滸傳》《西游記》更加有趣?!盵1]
在東京的日本近代文學(xué)館中開設(shè)了一個芥川龍之介文庫。文庫中收藏了芥川龍之介所藏的漢籍188類共1177冊。其中包含《淵鑒類函》、《元詩選舉》、《太平廣記》、《唐代叢書》等中國典籍。芥川通過閱讀了這些古代漢籍,在心中建立了對中國的印象,被其中所使用的美麗語言和精湛的表現(xiàn)手法所吸引,并以此作為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從未去過中國的芥川龍之介在腦海中想象著中國,創(chuàng)作了很多以古代中國為舞臺的作品。這樣的作品被稱為“支那物”,其中充滿了對古代中國的憧憬,里面刻畫的人物也大多是正面的美好形象。但這不過是一種美好的幻想。當他真正接觸了現(xiàn)實中的中國后,這一切就變成了泡沫。1921年3月,芥川抱著期待踏上了中國之旅。但是,所看到的現(xiàn)實和理想中的中國可以說是大相徑庭。在《上海游記》中,有這樣的描述:
一出碼頭,我們馬上就被幾十個車夫所包圍。說到支那的車夫,除了骯臟我想不到更多的詞匯……不知什么時候,那個賣花的老婆婆,嘴里一邊嘟囔著什么,一邊把手伸出來向我們乞討。雖然我們已經(jīng)給過她錢了,但她好像還打算從我們的錢包中多拿幾個子兒。[2]
骯臟的人力車夫,混亂停放的船,低俗的西洋式舞臺和那貪欲無窮的老婆婆。這就是芥川龍之介來中國后的第一印象,也是他幻想破滅的開始。但是一開始的他并不承認這個事實。而是在旅途中一直尋找著憧憬的中國的身影。但這種做法反而加快了中國幻象的破滅。結(jié)果,迄今為止構(gòu)筑的對中國的幻想完全破滅。以此為契機,芥川的有關(guān)中國的作品的基調(diào)與前期相比完全改變,對中國由憧憬變成了厭惡。
這一中國觀的劇變,也在芥川龍之介的文學(xué)作品中有所反映。筆者將通過芥川龍之介的兩部文學(xué)作品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來考察其中國觀的變化。具體為1920年發(fā)表的《南京的基督》和1927年發(fā)表的《湖南的扇子》。因為這兩部作品中的時間設(shè)定,都是當代的中國,而并不是類似于“支那物”那樣以古代中國為背景,所以筆者認為這兩部作品可以拿來進行分析比較。
二、中國旅行前的芥川龍之介中國觀——以《南京的基督》為例
《南京的基督》于1920年7月發(fā)表,該作品以南京為背景講述一個居住在南京的基督教徒、同時也是一個妓女的宋金花患上了惡性梅毒。他從同樣做妓女的姐妹那里得知,要治好這個病的話,就得把這個病傳染給客人。但他認為這樣違背了耶穌的教誨,于是她沒有這樣做。一天晚上,他接了一個長得像耶穌的外國人客人。一直不和客人發(fā)生關(guān)系的金花,這次并沒有拒絕。當天晚上,耶穌出現(xiàn)在金花的夢里,并且把他的梅毒治好了。醒過來的金花于是認為昨晚那個人就是耶穌的化身。第二年春天,一個日本來的旅行者從金花那聽了這件事,于是他想到那個與耶穌相似的男人應(yīng)該是日美混血。他??湟约赫伊藗€南京的妓女,最后沒有付錢就跑了。日本人不知道應(yīng)不應(yīng)該對金花說這件事。而金花也再沒有被梅毒所煩惱。
縱觀芥川的大部分作品,可以說《南京的基督》是其中最能夠強調(diào)中國人人性之美的一部作品。主人公宋金花,家境貧寒,15歲時就成為了妓女。家里除了她,還有一個直不起腰的父親。為了養(yǎng)活父親,她不得不成為妓女。而且,當客人給小費的時候,他都會拿去滿足父親的喜好。
這行為很好地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孝的傳統(tǒng)。而且金花心地純潔,和其他妓女不同,她既不撒謊,也不任性。就算得了病,他也不愿意像其他姐妹建議的那樣把病傳染給別人。時不時有相熟的客人來找她玩,也不過在一起吸煙罷了,怎么也不肯順從客人的要求。有些客人不甘心,他甚至還把自己患病的證據(jù)給別人看。
從以上行為來看,宋金花的確是一個很正直的人,而他堅決不肯把病傳給別人的原因,則可以在他向基督祈禱時所說的話中看出來:
天國的圣父啊!為了供養(yǎng)老爹,我才干了這種下賤的行當??墒牵业臓I生禍害了自己,卻沒給別人添過麻煩。因此,我認為自己去世以后,還可以上天堂。然而,如今我若是不把這個病傳給別人,就無法繼續(xù)這生意了。若是傳給客人,也許會治好病……就算是餓死……無論如何我都不能跟客人同床。否則的話,我雖然救了自己,卻無緣無故地害了別人。不管怎樣,我也是個女人啊,保不準什么時候會禁不住誘惑的。天國的圣父?。≌埬S游野?!除了您,小女便無人可依靠了。[3](43)
金花有著這樣完美的人格和勇氣,是與一般的秦淮的妓女所不同的。在這樣不安定的社會背景下,金花的堅韌不拔而純凈的品質(zhì),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優(yōu)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宋金花”這個人物形象,是對古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由于小說中金花的身份是秦淮的妓女。這一環(huán)境和身份喚起了芥川對古代中國的向往。芥川具有深厚的漢文學(xué)修養(yǎng),他肯定知道秦淮位于被稱為六朝古都的南京,是一個古代中國文人墨客經(jīng)常吟詠的對象。所以日本文人認為,“秦淮的妓女”形象象征著中國古代文人的風流。這一想法也對芥川造成了很大影響。因此芥川才以秦淮的妓女作為主人公,從而試圖營造出中國古代“才子佳人”式的浪漫氛圍。
三、中國旅行后的芥川龍之介中國觀——以《湖南的扇子》為例
1921年3月到7月,芥川龍之介終于踏上了中國之旅。這次旅行,芥川的中國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逗系纳茸印房梢哉f是反映這一變化的代表作。這是芥川以中國旅行時的所見所聞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芥川唯一的紀行小說。芥川去世前的最后一本短篇小說集,即第八部短篇小說集也被命名為“湖南的扇子”(芥川自殺一個月前的1927年6月出版)。從這一點看,這部作品作為研究晚期芥川的資料,是很合適的。
《湖南的扇子》是以湖南省的省會長沙為舞臺。主人公的“我”是一名日本人的旅行者?!拔摇贝髮W(xué)時代的老朋友,長沙出身的留日學(xué)生譚永年作為“我”湖南旅行的向?qū)?,在這次旅行中,給“我”沖擊最大的事情,還是“我”親眼目睹了土匪頭子黃六一被斬首后,情婦玉蘭品嘗了沾了黃六一血的餅干這一幕。這部作品和《南京的基督》相比,主人公比較多。以下將分別介紹這些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1、在碼頭的中國人群眾
主人公乘坐“沅江丸”號船來到了長沙。沿途看到的江邊的城市,無不讓主人公感到幻滅。就連省會城市長沙,也是“早就覺悟除了豬玀,并無可看的東西”[4]。而當船靠岸,主人公下船之后,眼前的景象另主人公頓生厭惡。
忽然一個齷齪的中國人,提了提籃等類的東西,從我眼睛直下的地方跳上埠頭去。那種快捷的樣子與其說是人,不如說是近于蚱蜢。正驚訝間,一一個橫了檐棒的又巧捷地跳過水去,接著又是兩個,五個,八個一轉(zhuǎn) 瞬,我眼睛底下滿了向埠頭跳躍的中國人。[4]
從以上的描寫,可以看出,芥川通過中國旅行,親眼看到貧窮的中國,感受到了中國人的惡劣教育和骯臟,并且在作品中毫不留情地對之進行揭露和批判。
2、柳樹下的美人——含芳
當主人公向棧橋望去,他看見了這樣的場面:
我在埠頭的那面——密密的柳枝下,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中國美人。她在那水色的夏衣的胸下掛著金鎖片等類的東西,很是個小孩似的女子。也許我的眼睛已惹起她的注意了吧,她仰望這高高的甲板,在紅唇上浮了微笑,障著半開的扇,好像在和誰打招呼。[5]
芥川在描述這個女人時,使用了“水色的夏衣”、“小孩似的”、“障著半開的扇”等等語言,讓人感覺到與描寫普通中國人時不一樣的感覺。特別是那“半開的扇”,能讓人聯(lián)想到作品名“湖南的扇子”。筆者認為,雖然作者對現(xiàn)實中國已經(jīng)失望透頂,但從這段描寫中,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芥川對中國古典之美的憧憬。
3、革命家譚永年
譚永年和主人公同一屆從第一高中考入東大醫(yī)學(xué)系,是留學(xué)生中的才子。他既溫柔又親切,在留學(xué)期間給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然而,主人公現(xiàn)在見到的譚永年,卻是一個因沒看到斬首現(xiàn)場而感到懊悔,而且還鼓動玉蘭去吃那浸滿鮮血的餅干,與在日留學(xué)期間的譚永年簡直判若兩人。之所以描畫譚的兩個形象,是因為諷刺以譚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作為一位有知識的革命者,他有著露惡趣味,在外國有識之士面前揭露自己國家的國恥。不禁讓人發(fā)問,這就是所謂的革命者嗎?
4、妓女玉蘭
有學(xué)者指出,小說前言中一句話“湖南人民氣魄的倔強”正好是玉蘭人物形象的概括。玉蘭的人物形象,并不像一般女子那樣的一味順從,而是有著反抗的精神。當譚永年在鼓動妓館中的妓女們吃那塊帶血的餅干時,大家都忙著躲避,而只有玉蘭——血的主人土匪黃六一的情婦,能夠從容不迫地拿起餅干,并且吃下去。但是,玉蘭的勇氣也并沒有改變她的悲慘處境。即使在她稱之為“親愛的黃老爺”的黃六一還是令譚永年羨慕的上層實力人物時,玉蘭也不過是“相當威風的”妓女而已。而黃死后不到一星期,她已經(jīng)在賣笑了。因此,玉蘭對譚永年的回擊,雖然體現(xiàn)了湖南人不服輸以及富于熱情的面目,但也難以掩蓋她處境之悲哀與艱辛。就連她的回擊,也被尋求刺激的譚永年消解為消遣的材料。[6]
雖然主人公對揚子江沿岸的城市感到幻滅,討厭愚蠢又骯臟的中國人,對革命者譚永年十分失望,但他對中國的美女還有興趣。筆者覺得這一點很有趣。作品中不僅描繪了楊柳之下的美人含芳,還描繪了包括玉蘭在內(nèi)的妓館的女人們。并且在刻畫這些美人形象的時候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從這些方面來看,芥川對中國的形象分化成了理想和現(xiàn)實,并且兩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差距。
四、結(jié)語
芥川龍之介和其他日本文人一樣,對中國的印象幾乎都源自中國的古典。其腦海中構(gòu)筑的中國充滿了一種浪漫的美。但是,1921年的中國已經(jīng)陷入了國內(nèi)局勢不穩(wěn)定和來自國外的侵略之中。相反,經(jīng)過明治維新的日本選擇了西洋化的道路,政治和經(jīng)濟都迅速崛起,超過了當時的中國。當時訪問中國的芥川看到這一悲慘場面,不可避免地推翻了已經(jīng)構(gòu)建起來的美好中國印象。芥川的心中充滿了絕望和彷徨的感情。所以芥川的中國觀隨著去中國旅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注釋:
[1][日]芥川龍之介,芥川龍之介全集:第六卷,巖波書店,1996,第65頁
[2][日]芥川龍之介,芥川龍之介全集:第八卷,巖波書店,1996,第2頁
[3][日]芥川龍之介,芥川龍之介全集:第六卷,巖波書店,1996,第7-8頁
[4][5][日]芥川龍之介,芥川龍之介全集:第十三巻,巖波書店,1996,第66頁
[6]戴煥,芥川龍之介筆下的現(xiàn)代中國形象——《湖南的扇子》解析,日語學(xué)習與研究,2012(06):第33頁.
參考文獻:
[1][日]芥川龍之介.愛読書的印象[A].芥川龍之介全集:第六巻[C].東京:巖波書店,1996
[2][日]芥川龍之介.上海游記[A].芥川龍之介全集:第八巻[C].東京:巖波書店,1996
[3][日]芥川龍之介.南京的基督[A].芥川龍之介全集:第六巻[C].東京:巖波書店,1996
[4][日]芥川龍之介.湖南的扇子[A].芥川龍之介全集:第十三巻[C].東京:巖波書店,1996
[5]于天偉.試論中國文化對芥川龍之介創(chuàng)作的影響[J].學(xué)術(shù)交流,2009(12):215-218.
[6]黎楊全.芥川《南京的基督》:病的隱喻與文化沖突[J].日本研究,2009(1):82-85.
[7]李秀卿.芥川龍之介的古典中國情結(jié)[J].西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科版),2007,28(6):159-162.
[8]張如意,溫榮姹.從《南京的基督》中解讀芥川龍之介對中國社會的認識[J].貴州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5(3):21-23.
[9]戴煥.芥川龍之介筆下的現(xiàn)代中國形象——《湖南的扇子》解析[J].日語學(xué)習與研究,2012(6):28-33.
[10]邱雅芬.“湖南的扇子”:芥川龍之介文學(xué)意識及其中國觀之變遷[J].外國文學(xué)研究,2006,28(4):135-141.
[11]毛柳花.芥川龍之介中國觀之變遷——以《湖南之扇》為中心[J].才智,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