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思想是一種入世思想,孔子和孟子所提倡儒家思想都是在鼓勵文人“剛毅進取”;道家思想讓我們即使處于逆境也能擁有一顆通透、明達的心來看待世界。儒家和道家作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雖然看似相互矛盾,但是卻在矛盾中激發(fā)靈感,使得儒家和道家相互補足,利用這種儒道互補的思想,影響了一類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文人騷客都有受到儒道互補思想的影響。
關鍵詞:儒家;道家;人生觀
作者簡介:林秋穎(1995-),女,內(nèi)蒙古赤峰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文學批評史。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6--01
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提出“所有的中國人在成功時都是儒家,失敗時則是道家。我們中的儒家建設、奮斗;道家旁觀、微笑?!敝袊娜俗怨乓詠砭痛嬖谥鴥煞N思想:積極入世與失意歸隱的思想交織。儒家鼓勵積極入世,對社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可一旦失敗,卻沒有提供心靈上的安慰,而道家則剛好彌補了這一點。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并且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儒道互補的思想則為我們提供了借鑒。
儒家思想是一種入世思想,都是在鼓勵文人“剛毅進取”,在《論語·子路篇》中提出:“剛、毅、木、訥近于人”,就是說具備了剛毅、果斷、樸實、言語謹慎這四種品格就是接近于仁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講求的仁是剛毅進取、積極向上的一種精神,文人在治學,立身處事和事業(yè)的追求上面都要樹立這種剛毅的精神。但是儒家只給文人們提供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力量,卻忽略了對失敗的文人進行安慰,這時候道家思想就恰好彌補了這一點,為中國文人提供了一個心靈上的居所。
道家這個博大淵源的學說思想讓我們即使處于逆境也能擁有一顆通透、明達的心來看待世界,我認為道家思想中反映出來的生死觀念頗值得我們認真鉆研和學習。道家倡導自然精神,也有很多關于生死的論述,非常經(jīng)典。老子談論生死“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在他看來,只有不要太過于在乎自己的生命,方能更好地長久生存。這里就告訴人們,不要太過于執(zhí)著和看重生死,豁達一點,通透一點。就好比醫(yī)生總是會告誡癌癥病人,心態(tài)好一點有助于治療。莊子關于生死的論述就有很多了?!叭松斓刂g,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人生數(shù)十載,應當著眼于現(xiàn)世,對生命存有積極的心態(tài),以出世的心入世,豁達通透。道家的達觀態(tài)度對中國文人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如李白、蘇軾,他們的詩作就流露出了強烈的豁達、通透的人生態(tài)度,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道家的這種通透和豁達并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乞丐心理,而是在看過人生的起起伏伏之后的一種淡然的狀態(tài),不再在乎身外之物的得失,莊子追求的正是一種逍遙無爭的人格追求和精神追求?!叭舴虺颂斓刂鶜庵?,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提出“無己”“無功”“無名”,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清心寡欲,學會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保持自己內(nèi)心的寧靜以及求得生存。
儒家和道家這兩種思想,對于處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似乎并沒有很好地接受并運用。現(xiàn)在官場中的一些官員,整日渾渾噩噩,在自己的職位上百無聊賴的虛度光陰,認為自己有了“鐵飯碗”便失去了原有的進取心。其實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對我們每個人而言是都很重要的,這是一種對待生活和生命的方式。而對于另外一些人來說,他們甘心平平淡淡的度過一生,不爭不搶,只求自己的一生平安健康。陶淵明便是這淡泊名利的隱士代表,陶淵明也曾經(jīng)試圖為朝廷盡心盡力,到頭來卻盡是違背自己的初衷,《歸去來兮辭》的開頭就表達了自己喜歡田園山間的感情,一種迫不及待想要回家的渴望心情,不把自己的身體留在官場上接受勞役的心情呼之欲出。陶淵明的這種淡泊和閑適性格讓我們見識到了一位田園君子的真切情感。在擔任父母官的時候認真為百姓做事,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心不在追求功名利祿上,就果斷放棄官職,選擇田園生活,做一位最樸實的隱居者。在他的身上我們感受到了道家的人生觀:第一個觀點是順應自然,返樸歸真,強調(diào)人應該復歸自然,人得之于天的自然本性才是至正之德。道家的第二個人生觀是“重生輕物”,淡化名利。道家的第三個人生哲學的觀點是倡導與世無爭、全生避害,躲開人世的危險。陶淵明“返璞歸真”一直受到后世人們的推崇,也一直被后人所歌頌。現(xiàn)在官場上的官員之所以被人詬病就是因為他們既不甘于付出努力又不愿意像陶淵明一樣真正放棄名利,強迫自己在不合適的崗位上惶惶不可終日。
儒家和道家作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雖然看似相互矛盾,但是卻在矛盾中激發(fā)靈感,使得儒家和道家相互補足,利用這種儒道互補的思想,影響了一類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文人騷客都有受到儒道互補思想的影響。而且,幾千年來,儒道互補思想決定了中國人的思想、道德、價值理念。對于引導人們審視整個中國文化精神、關注人類命運、培育人文主義精神,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是一種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梅.論“儒道互補”現(xiàn)象對中國文學的幾點影響[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3).
[2]劉云靜.淺析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互補作用[J].沈陽干部學刊.2011(02).
[3]潘自明.道家和儒家思想的一體兩面性[J].才智.2011(34).
[4]劉風雪.“人文”與“自然”——儒家與道家生命觀之比較[J].江西教育學學報.2014(01).
[5]李漢興.輪儒家與道家的體系性差異[J].學術探索.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