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榮
摘要:東陽木雕是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以平面浮雕為主的雕刻藝術,浮雕具有多層次、三點透視構圖的特征,有著鮮明的特色??梢哉f雕刻者賦予木頭一種溫暖、柔韌的特征,通過詩意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彰顯了雕刻者的內在審美。文章基于東陽木雕作品深入分析了東陽木雕的詩意表達、作品立意與意境,探究了在東陽木雕中蘊含的詩意,希望可以為東陽木雕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東陽木雕;詩意表達;詩歌
中國的木雕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較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其主要的藝術形式不僅僅追求外在的神韻,與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中國千年的文化熏陶之下,東陽木雕也蘊含著一種詩意的韻味。在當代的木雕藝術中,隨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一些優(yōu)秀的木雕作品形神兼?zhèn)?,具有豐富的內涵與韻味,中國故事中蘊含著大量的經典詩詞,這些詩詞在木雕創(chuàng)造中凝聚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充分的彰顯了中國的古典之美與韻律之美。
一、尋一首詩——深化內涵與意境
東陽木雕是一種以平面浮雕為主的雕刻藝術形式,具有多層次浮雕、散點透視構圖、保留平面的裝飾特征,因為整體色澤清淡,充分的保留了原木自身天然的紋理色澤,整體格調高雅,也稱之為“白木雕”,在唐朝以來有千余年的發(fā)展歷史,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民間工藝藝術,也是國務院批準列入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現代的木雕藝術中,也傳承著傳統的文化,一些木雕作品神形兼?zhèn)?,以神統形,做到了以意融形,是一種形神結合的藝術境界。中國古詩詞中的經典詩詞,在木雕創(chuàng)作中形成了很好的人物、山水素材,為木雕作品中注入了較為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充分的彰顯了中國的古典美與韻律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木雕的創(chuàng)作初期,多數的創(chuàng)作者均有一種無從下手、無處可尋的感覺。在木雕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傳統體裁固然豐富,但是要想與時俱進,就要推陳出新,但是如何在推陳出新的同時沒有湮滅傳統文化的韻味是重點。相同的畫面、相同的技法,即便是創(chuàng)作的形式不同,但是內在的感覺與意蘊都是相同的。要想拓展新的體裁,對于創(chuàng)作者的技術、思想、藝術審美等要求都較為嚴格。
在東陽木雕中也有著大量基于古詩詞為體裁的作品,但是多數的時候這些作品與古詩詞的內涵沒有實現統一,多數的作品都是為了彰顯詩意而特意的將古詩詞作為主題。雖然將古詩詞與木雕進行了整合,但是整體意境相差甚遠。
在詩歌與木雕中跳躍,彰顯的就是一種心靈與詩詞意境的契合,是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意境之美。這樣的古詩詞才可以符合東陽木雕的內在創(chuàng)作規(guī)律。要彰顯內在的真善美、彰顯積極、向上、充滿活力與陽光的藝術之美,這樣才可以真正的彰顯東陽木雕的生命感,才能提升東陽木雕作品的意境。
二、賞一首詩——賦予木雕以生機
在木雕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于創(chuàng)作者的設計意圖、雕刻技法、工藝類型、意蘊意境要求較為嚴格,為了保障作品勻稱而不呆板,整體結構的均衡穩(wěn)定。在木雕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意識到技法僅僅屬于一個層面,其主要彰顯的就是形式之美,在木雕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賦予其生機與生命,重視其內在的意境之美。
在木雕藝術中追求藝術自身的詩意與意境之美,是一種在文藝作品以及自然賦予的情調與意境。這里的意境就是木雕作品與詩歌中自然流淌出來的感情,是一種內在的情感交融,是一種虛實相生的感覺,在木雕作品中跳躍詩歌的生命律動,是一種流淌著藝術氣息的詩意空間。詩意之美與形體之美有著一定的差異,是一種蘊含在作品中,隱而難辨的的感受,是現實現象與虛擬情景的統一,在木雕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僅僅是一種對客觀事實“理、事、情”的聯想與展示,也是一種追求“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內在感受。賞析詩歌,分析內在的意蘊與情感,通過木雕的方式展示處理,真正的將詩歌與木雕糅為一體,才是詩意的彰顯。
在雷峰塔的木雕作品中,精湛浮雕,線條流暢干練,通過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來具有濃厚詩意的情景。在萬物萌生之春下了異常淅淅瀝瀝的小雨,伴隨著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的滋潤大地萬物,僅有江邊漁船上的一點漁火放射出一線光芒。在天亮的時候,在潮濕的泥土上必定會布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為了彰顯木雕中蘊含的詩意,創(chuàng)作者雕刻的更為細致,通過流暢的線條,勾勒出簡單的畫面,在簡單的畫面上彰顯濃濃的詩意,要做到面與面、線與面、線與線的融合,真正的做到細致入微。只有這樣才會給人一種酣暢淋漓之感,這樣才可以給人空靈、悠長寧靜的感覺,在有形的畫面中感受到無窮無盡的想象空間,通過這種藝術質感,使得作品氣韻生動、形神皆備,彰顯內在的詩意之美。
三、塑一首詩——彰顯雕刻人物形象
木材的紋路、質感與色彩流淌著詩意的韻味,溫潤的品性彰顯了文雅從容,含而不露的古典之美,通過獨特的紋理,顯示了自己了沉斂大氣,華而不奢的品質,這無疑不彰顯了木雕自身的詩意。通過精雕細琢,利用古樸流暢的線條與溫潤厚重的觸感塑造者自身的詩意韻味,這是一種中華民族特有的氣質與文化素養(yǎng),是一種通過雕刻,展示出來的靈動的,有血有肉的的藝術形式。
世間萬物皆有靈性,在世間萬物中均有詩意。在藝術家的眼睛中,要善于發(fā)掘事物的意境之美,通過不同的形式展示其蘊含的詩意。通過詩思、詩情以及已經給人一種沁人心脾的感覺,通過足夠的空間與白描給人充分的想象,讓人們充分的感受到木雕作品中蘊含的情感。在木雕作品中,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時,要重視意境之美、詩意之美,要將內容與形式充分的結合,要彰顯傳統的人文情懷,通過作品表達出美好祈愿,充分的彰顯作品中蘊含的氛圍。
在傳統詩美文化的積淀影響之下,中國的木雕工藝逐漸成熟,在明清時期達到興盛期,形成了風格殊異且自成系統的木雕流派,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而東陽木雕則憑借著自身獨特的藝術韻味,成為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今后的發(fā)展中,東陽木雕要從詩歌到木雕中跳躍、轉換,要將創(chuàng)造與傳統進行有效的糅合,詩意表達東陽木雕,才能使東陽木雕工藝綻放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胡先民.從詩歌到木雕的跳躍——淺談東陽木雕的詩意表達[J].浙江工藝美術,2016(5):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