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
詩人木心在《從前慢》中寫道:“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不錯,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讓“慢”成了一種奢侈,而在我們嘆息的時候,古人們在詩詞里記錄下了讓人羨慕的慢生活。這種慢生活不是無所事事,而是與天地花鳥為鄰,與琴棋書畫為友,靜觀萬物,靜觀己身。讀罷這幾首詩詞,感受慢生活的美好與感性,愿我們都能和和古人一樣雅致、自在、從容地生活。
靜謐之慢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余鐘磬音。
這首詩構思獨具特色 ,緊緊圍繞破山寺后的禪院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山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里,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
首句是寫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畫打下了基礎。通過后禪院彎曲幽深的小路后,看到禪院的景色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寫出詩人的發(fā)現(xiàn)之美,追尋之樂,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tài)的景物描寫來渲染禪理滌蕩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
詩人舉目四望,只見艷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燦爛陽光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林間,自由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凈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空人心”應對上句“悅鳥性”,點明如此空靈純潔的世界的確可以滌除塵念,凈化心靈;“悅鳥性”又暗示人只有像鳥一樣,遠離凡塵,回歸自然,才能保持本真,逍遙適世。山光物態(tài)、小鳥歡飛、潭影空明,無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禪味凈化靈魂的奇妙作用。
最后兩句以聲襯靜,營造出一個萬籟俱寂的境界,與王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鐘磬之音,遠遠超出了“晨鐘暮鼓”的報時功能,悠揚而宏亮,深邃而超脫。詩人欣賞這禪院與世隔絕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抒發(fā)了作者超脫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悠然之慢
闕題
劉昚虛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這首詩句句寫景,佳句盈篇。詩人一開頭就寫進入深山的情景?!暗烙砂自票M”,是說通向別墅的路是從白云盡處開始的,可見這里地勢高峻。這樣的開篇,便已藏過前面爬山的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許多拖沓。暗示詩人已是走在通向別墅的路上,離別墅不太遠了。其時正當春暖花開,山路悠長,溪水也悠長,而一路的春色又與溪水同樣悠長。為什么春色也會“悠長”呢?因為沿著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無盡春色源源而來。青溪行不盡,春色也就看不盡,似乎春色也是悠長的了。
三、四兩句細寫青溪和春色,透露出詩人的喜悅之情?!半S”字賦予落花以人的動作,又暗示詩人也正在行動之中,從中可以體味出詩人遙想青溪上游的花在春光中靜靜綻放的景象。此時,水面上漂浮著花瓣,流水也因此散發(fā)出香氣。芬芳的落花隨著流水遠遠而來,又隨著流水遠遠而去,詩人完全被青溪的春色吸引了,他悠然自適,絲毫沒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傷情調。
詩人一路行走,一路觀賞,別墅終于出現(xiàn)在眼前。抬頭一看,“閑門向山路”,這里是沒有多少人來打擾的,所以門也成了“閑門”。進門一看,院子里種了許多柳樹,柳枝飄拂,主人的讀書堂就深藏在這柳影之中。原來這位主人是在山中專心致志研究學問。
寫到這里,詩人從登山到進門的一路經(jīng)歷,都曲曲折折地描述出來了。結末兩句,雖然山深林密,但在白天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環(huán)境的安謐,氣候的舒適,真是專志讀書的好地方。詩到這里,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思索的余地,更增加了詩的韻味。
恬淡之慢
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nóng)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這首紀游抒情詩是詩人蟄居山陰老家農(nóng)村時所作,生動地描畫出一幅色彩明麗的農(nóng)村風光。詩人有感于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和民俗美,陶醉在山野風光和農(nóng)村的太平景象里,表現(xiàn)了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和戀戀不舍的情感。詩人緊扣詩題“游”字,但又不具體描寫游村的過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見聞,首寫詩人出游到農(nóng)家,次寫村外之景物,復寫村中之情事,末寫頻來夜游。所寫雖各有側重,但以游村貫穿,并把秀麗的山村自然風光與淳樸的村民習俗和諧地統(tǒng)一在完整的畫面中,構成了優(yōu)美的意境和恬淡、雋永的格調。
題材雖然普通,但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辭藻涂抹,而自然成趣。既寫出了山西村山環(huán)水繞,花團錦簇,春光無限,另一方面又富于哲理,表現(xiàn)了人生變化發(fā)展的某種規(guī)律性,令人回味無窮,更表現(xiàn)了詩人與眾不同的思維與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蘊涵著無限的希望。詩人描述了山水縈繞的迷路感覺與移步換形又見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蘊含的生活哲理——不論前路多么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勇于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出現(xiàn)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
閑趣之慢
閑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楊萬里
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
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這首詩寫芭蕉分綠,柳花戲舞,詩人的情懷也同有景物一樣清新閑適,童趣橫生。兒童捉柳花,柳花似乎也有了無限童心,在風中與孩童們捉迷藏。不時有笑聲漾起,詩人也是從睡夢中被喚醒的。前兩句點明初夏季節(jié),后兩句表明夏日晝長,百無聊賴之意。詩人選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來表現(xiàn)初夏這一時令特點。詩人閑居鄉(xiāng)村,初夏午睡后,悠閑地看著兒童撲捉戲玩空中飄飛的柳絮,心情舒暢。“軟”字表現(xiàn)出他的閑散意態(tài);“分”字也很傳神,意蘊深厚而不粘滯;尤其是“閑”字,不僅淋漓盡致地把詩人心中那份恬靜閑適和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喜愛之情表現(xiàn)出來,而且非常巧妙地呼應了詩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