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娟
2017年秋季學期起,全國中小學在起始年級開始使用統(tǒng)編語文教材。據(jù)筆者觀察,一線教師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基本能夠執(zhí)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的要求:“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但是相比識字教學,當前廣大教師對寫字教學的關注和研究力度不夠。尤其是入學初的寫字教學,目標偏離,缺乏規(guī)劃,情況堪憂。本文擬對此類教學現(xiàn)象作細致剖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一、現(xiàn)狀舉隅與原因分析
現(xiàn)象一:習慣培養(yǎng)與情感熏陶無從落實,教學浮光掠影。
課標在“學段目標與內(nèi)容”(第一學段)(識字與寫字)中有這樣的表述:“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努力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等。但上述內(nèi)容在入學初教學中,均如蜻蜓點水般匆匆而過。浮光掠影的教學幾乎來不及在兒童心田上寫下“一撇一捺天地寬”的印象,來不及告訴兒童“方塊中國字,方正中國人”的道理,更不用說用較長一段時間幫助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教學在匆忙中裹挾著稚嫩的學子奔向下一個內(nèi)容,關于寫字教學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基本無法達到。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對教材設計意圖理解不到位,不科學。教材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一”首先提出“寫字時注意坐端正,握好筆”的基本習慣要求,但很多老師只是一教而過,待學習進行到下一內(nèi)容,教學就此翻過一篇,前面的習慣教學也就不再提及。其實編者將此內(nèi)容放在教材首次“書寫提示”中,意在告訴教師,這一教學內(nèi)容應貫穿于整冊語文書,這一習慣養(yǎng)成教育應貫穿于整學期的各項語文實踐活動中。此外,教師缺乏“為孩子一生著想”的教育思想與情懷。知曉“好習慣,好人生”道理的人多,但愿意為學生良好習慣付出努力并竭力達成的人則很少,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艱巨性與反復性令很多教師望而生畏。能夠持之以恒、不遺余力地關注、培養(yǎng)學生良好寫字習慣的教師,在一線教師隊伍中珍稀難求。
現(xiàn)象二:重字輕姿,目標偏高,教學趨于功利。
很多教師在入學初的寫字教學中,過分關注學生的寫字質量,過早提出“哪個小朋友寫的字最漂亮”之類的要求,對于學生“滿手抓筆、倒鉤手腕”等嚴重的握筆姿勢問題則避重就輕,含糊帶過,對“弓腰駝背、趴著寫字”等不規(guī)范的坐姿也只是口頭提醒幾次而已。這就導致在“努力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這一基礎目標沒有達到的情況下,教師、家長、學生紛紛關注“寫得好看”,且對“寫得好看”的理解也從“規(guī)范、端正、整潔”隨意拔高到“硬筆書寫楷書,力求美觀”,而后者是第三學段(5~6年級)的寫字要求。
這樣揠苗助長、急功近利的教學現(xiàn)象背后,隱藏著種種無奈。首先,入學初學生的零起點現(xiàn)狀,給教學帶來巨大挑戰(zhàn)。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教師在入學初對學生施以“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教學行為中,80%的工作量用于糾錯,而非新授。比如“倒鉤手腕”握筆的學生,即使教師花費一學期糾正,效果也常常不理想。如此高耗低效的工作,對于入學初需要應對大量煩瑣工作的教師而言,挑戰(zhàn)的不僅僅是耐心。其次,評價指向的誤導,使教師迫于壓力盲從。因為教學內(nèi)容的特殊性,寫字姿勢、寫字習慣的教學收效甚微,且時有下滑、反彈現(xiàn)象。此時,若對教師教學業(yè)績的考核集中在學生掌握了多少個漢語拼音字母或漢字,尤其對“掌握”的理解局限在“會寫”,而不是“怎樣寫”時,教師不得已只能調(diào)整教學側重點。
現(xiàn)象三:教學單一,作業(yè)過量,教學缺乏生本意識。
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對一本正經(jīng)地握筆寫字,既感到新鮮好玩,又極易產(chǎn)生畏懼感和挫折感。當前入學初寫字教學普遍比較保守,內(nèi)容枯燥,方法單一,缺乏學生立場和生本意識。很多教師無視學生書寫難點,不講基本筆畫和偏旁部首,無視筆順規(guī)則與間架結構,只一味讓學生反復抄寫,以求鞏固識字效果。且書寫形式多次雷同,長期缺乏變化。繁重、機械的作業(yè)增加了學生的寫字負擔,違背了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更挫傷了學生的書寫熱情。
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師缺乏相關的漢字美學知識與相應的教育教學藝術。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書法之美源遠流長。橫平豎直中體現(xiàn)的是方塊漢字正直做人的先民祖訓,撇舒捺展間蘊含的是腳踏實地、辛勤耕耘的生活信仰。但一線教師受自身文化素養(yǎng)和知識儲備的限制,很難將漢字書法之美深入淺出地呈現(xiàn)給兒童,不善于幫助兒童在漢字書寫與觀察生活、體悟生命之間建立聯(lián)系。另外,傳統(tǒng)的質量意識根深蒂固,“識寫分流”“多認少寫”的課標理念還未完全內(nèi)化成全體教師的教學行為。很多教師隨意將教材課后雙橫線中的二類生字拔高至田字格中一類生字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會認,還要求學生會寫會默。在缺乏主動識記和細致講解的前提下,教師為減少錯誤率,讓學生“依葫蘆畫瓢”自主抄寫,生硬識記,生字教學嚴重缺乏邊界的行為折射出的是一線教師對“多認少寫”“識寫分流”理念的不完全接受。
二、教學建議與美好愿景
1.姿勢先行,練就兒童健康體能
與課標要求對應,教材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一”對學生寫字姿勢提出明確要求:“坐端正,握好筆”??梢娙雽W初寫字教學中“坐姿、握筆”是重點關注內(nèi)容。坐姿即“頭正、肩平、臂開、身直、足安”,乍看十個字的要求對于入學初的學生比較簡單,實則能持續(xù)保持正確坐姿的學生少之又少。入學初兒童多身體瘦小,腰背力量不強,一般兩三分鐘左右,兒童就會因為身體疲勞出現(xiàn)低頭哈腰的現(xiàn)象。更有甚者,會將原本自然垂放的雙腳不自覺地蜷進座椅深處,導致整個身體趴在桌上。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習字過程中不停地巡視、提醒,并合理安排課中休息與放松,讓學生勞逸結合。如果說寫字姿勢是學生寫字的基礎,坐姿則是基礎中的基礎,需要學生擁有強健的體能與持久的耐力。古訓“站如松,坐如鐘”不僅是優(yōu)雅從容的儀表姿態(tài),更是國人強身健體的哲學經(jīng)驗。坐姿不正確,近者影響書寫質量與速度,遠者影響兒童的骨骼生長與身體發(fā)育,造成近視、駝背等健康問題。
握筆姿勢是入學初寫字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學齡兒童握筆姿勢錯誤較多,有握筆過緊、執(zhí)筆無力、滿手抓筆或倒鉤手腕等。背后原因,大都與兒童指腕力量較弱,指關節(jié)靈活度欠缺有關。統(tǒng)編教材一年級上冊書寫內(nèi)容極其簡單,從“一、二、三”到“媽、全、回”共100個漢字,平均筆畫數(shù)只有4.61筆。細化到每一天每一節(jié)的語文課,學生的寫字任務相對比較輕松。這給入學初的寫字教學提供了較大的空間,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精心指導學生握筆姿勢,細致講解,反復糾正,逐個過關。對個別問題嚴重的學生,更應一對一精準輔導,并聯(lián)合家長和其他科任老師,齊抓共管,督促、幫扶到位。
無論是坐姿還是握筆姿勢,都依賴學生的動作協(xié)調(diào)能力和基本的健康體質。廣州著名書法教育家袁鎮(zhèn)謙認為,“好姿勢不是單單伸直腰板就能做到的,單純直起腰板不能維持太久,一定要從腳到腰再到頭都擺得正才行”。因此教師要在指導學生書寫姿勢的同時,對學生進行一些簡單易行的體能訓練,如握拳、壓指,挺胸、收腹等,既能緩解學生書寫疲勞,又能強健學生體魄,幫助學生從根本上改正錯誤,養(yǎng)成正確的寫字姿勢。
2.循序漸進,遵循漢字書寫規(guī)律
統(tǒng)編教材在寫字內(nèi)容編排上,呈“從低到高、由簡入繁”的特點,以一年級為例(見表1)。
因此入學初的寫字教學應遵循“起點低,步子小,速度慢”的原則,通過循序漸進的指導,一步一個腳印,將兒童引上規(guī)范的寫字之路。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充分調(diào)研學情,從保底目標出發(fā),確定好每個階段的寫字教學重點與上限目標,并及時反饋信息,調(diào)整教學預案,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就感,確保學困生“跟得上”,優(yōu)秀生“吃得飽”。
教材一年級上冊第8頁先有認識田字格的安排,第16頁“語文園地一”開始出現(xiàn)筆順規(guī)則,每冊3個,逐步提高難度。對應的教學,應該先教學生認識田字格并識記相關名稱,如“橫中線,豎中線,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等,然后再引導學生模仿范字在田字格中一筆一畫寫字。學生寫字時能“注意筆畫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材第8頁教學內(nèi)容)后,再依次教學相應的筆順規(guī)則與書寫要領。
這樣的寫字教學,科學有序,由淺入深,符合漢字書寫規(guī)律與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達到課標第一學段的寫字教學目標。
3.科學指導,呵護兒童身心健康
入學初的兒童,學習熱情高,但身心發(fā)育不夠成熟。相對識字,學生對寫字的畏難情緒較重。一則識字與寫字分屬不同的認知體系,前者是再認,后者卻要求再現(xiàn),難度系數(shù)明顯大于前者。再則寫字過程中的精細化動作,對學齡兒童來說難度較大。因此教學要注意“識寫分流”“化整為零”和“趣味教學”,以此減輕兒童負擔,呵護兒童身心健康。
如表2所示,一年級上冊要求會認300字,會寫100字。3:1的比例明確提示:在兒童年齡較小、指腕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多認少寫、識寫分流”是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明智之舉,教師應嚴控作業(yè)量,切實減輕學生書寫負擔,必要時可用書空筆順的形式代替紙筆書寫?!盎麨榱恪眲t是在書寫總量不變的前提下,采用“少食多餐”的形式,“短練”“勤練”相結合,分散寫字任務,緩解書寫疲勞。避免學生在繁重的書寫任務中過早體驗學習的辛勞,喪失對寫字甚至語文學習的熱情。“趣味教學”是尊重兒童的體現(xiàn),兒童思維以直觀行動、具體形象為主,教學應該從“生活化”“童趣化”入手。“頓點長橫”可以引導學生將其想成小狗嘴里叼著的一根骨頭,“橫平豎直”可以用兒童化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頓點長橫平又直,就像班級領操員伸平的手臂;垂露豎筆直有力,像解放軍叔叔放哨時挺拔的身影。如此教學,將抽象冰冷的線條賦予可觸可感的生活氣息,將漢字書寫中的筆畫元素與萬物形象進行勾連,培養(yǎng)學生對漢字的整體感覺和深厚感情,激發(fā)學生對紙筆書寫的熱愛。
4.多維評價,著眼學生學習生涯
廣東特級教師屈太俠對指導學生寫字頗有研究,他多次指出,“教孩子寫字,要有前瞻意識,學會了正確的書寫姿勢,擁有良好的書寫習慣,寫一手好字,那是遲早的事。反之,姿勢有問題,即使筆畫暫時寫得有模有樣,也不值得表揚”。屈老師站在為孩子一生著想的高度,給出了正確的寫字價值觀。
還是以倒鉤手腕的握筆姿勢為例,“倒鉤手腕”在入學初兒童中大約占8%~10%左右,主要原因是用筆過早,年齡較小,手部力量弱,指腕靈活度較差。于是兒童在指腕力量不足的情況下用小臂使力,帶動筆尖移動,完成筆畫書寫。運筆時手腕翹離桌面,虎口朝向左面或左下方,筆畫局促、呆板,缺乏動感。由于入學初書寫內(nèi)容比較簡單,學生即使“倒鉤手腕”,也能勉強寫出比較工整的漢字,但是隱患卻很大?!暗广^手腕”的執(zhí)筆姿勢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學生的書寫質量與書寫速度均很難提升。并且隨著年級的升高,暴露的問題將會愈加明顯與嚴重,如字體過小、速度過慢等,這會極大地挫敗學生的書寫成就感,影響他們對語文學科的親近與熱愛。
書寫是學生終身學習的一部分,關注學生的書寫姿勢,就是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作打算。正確的寫字姿勢,不僅能促進學生身體健康,還能讓書寫活動變得輕松自如,讓學生在書寫成就感中愛上語文與學習。因此入學初的寫字教學,要讓先進的評價理念占據(jù)高位,堅持“兩個維度”“兩種方式”并行評價?!皟蓚€維度”指的是寫字姿勢正確和書寫規(guī)范、端正、整潔,“兩種方式”指的是課堂觀察和紙筆測試。兩種方式對應兩個維度,教師通過課堂觀察對學生寫字姿勢(握筆和坐姿)作出當場評定,并用紅筆在作業(yè)本上標注;課后的紙筆測試則是在學生上交的作業(yè)本上對書寫質量作出評價。這樣“見字亦見姿”的寫字評價,給學生以明確的學習指向:書寫是一場漫長的人生馬拉松,書寫姿勢與書寫質量之間有著極其密切的因果關系。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逼鋵?,入學初的寫字教學往簡單方面說,也就是要遵循四個原則,即姿勢先行,循序漸進,科學指導,多維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