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響亮
她出身卑微,一生的命運跌宕起伏,但憑借著獨立的人格和隨遇而安的人生態(tài)度,赤手空拳,勇敢地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成為中國第一代巾幗企業(yè)家。
她一生歷經(jīng)晚清辛亥革命、北洋軍閥統(tǒng)治、五四運動、北伐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年“文革”和改革開放,她的一生就是一個世紀。她就是上海錦江飯店的創(chuàng)始人,典雅大方、端莊睿智的董竹君。
本文將從她對自我的培養(yǎng)、子女的教育、在商業(yè)上的創(chuàng)舉和追求自己理想信仰4個方面,與您一起來體味這位從楚楚可憐的“清倌人”成功蛻變?yōu)樾貞汛笾镜钠髽I(yè)家的非凡人生。
1900年,董竹君出生在上海灘洋涇浜一個貧苦人家,父親拉黃包車,母親是給人做粗活的“娘姨”。董竹君是長女,因為窮,她的一對弟妹因營養(yǎng)不良、無錢治病而夭折了。父母雖無文化,卻不閉塞,堅信唯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在她6歲時就把她送到私塾里念書。董竹君聰明伶俐、清秀乖巧,頗得私塾先生的贊賞。豈料13歲那年,父親生了重病,這對于本來就貧困不堪的董家,無疑是雪上加霜。走投無路之際,父母只得把她押去當賣藝不賣身的“清倌人”。
后來,董竹君在青樓結(jié)識了辛亥革命后曾任四川副都督,當時正遭袁世凱通緝的革命黨人夏之時。兩人一見鐘情,互生愛意。夏之時要幫她贖身。14歲的董竹君為了以后能夠以獨立的人格平等地站在丈夫面前,沒有答應,說自己會想辦法逃離火坑。董竹君沒有被愛情沖昏頭腦,對于婚姻,反而是理智地向未來的丈夫提出了3個要求:第一,不做小老婆;第二,送她到日本求學;第三,回國后,兩人組織好一個家庭,夏管國家大事,董協(xié)助他,并管理家務。夏之時欣然答應。
1914年,董竹君與夏之時舉行了文明婚禮。同年隨丈夫赴日留學,就讀于東京御茶之水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然而這時,夏之時的自私和大男子主義也逐漸顯露。他不允許董去學校上課,而是為她請了家教。在日本期間,夏之時身邊那些自恃清高的男女朋友都瞧不起她,認為一個青樓女子,怎么能把書念好,不過就是傳宗接代的工具,對她冷嘲熱諷。董竹君哪里咽得下這口氣,她暗暗發(fā)誓:“你們看不起我,我非要念好書給你們看看!”她白天上課,學習家政處理家務;夜晚挑燈奮戰(zhàn),讀書看報,讀到兩眼紅腫。就這樣,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她修完了東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理科的全部課程。
董竹君很喜歡法國女人的開朗、瀟灑?;貒螅谂c夏之時帶著孩子居住在成都期間,她打聽到成都平安橋有座法國修道院,便親自前往聯(lián)系,請院里的法國修女教她法語。修女很喜歡這位聰明的中國女人,每次董竹君去學習,都認真、耐心地教授。這樣悠閑自在的生活過了兩年,董竹君正打算赴法留學時,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生孩子后,一時脫不開身,她只好放棄了到法國留學的愿望。
在生兒子大明的時候,為董竹君接生的是一位醫(yī)道高明的醫(yī)生,在順利接生的同時,還及時發(fā)現(xiàn)了未發(fā)育成熟的雙胞胎,并將其果斷剝下取出,在一定程度上救了董竹君一命。從這件事情上,董竹君體會到:一個人不論男女,都應該懂些病理、醫(yī)治、護理、藥物、保健的常識。此后,她在這方面常留心學習。
董竹君陪丈夫回到四川老家之后,在料理家務、教育孩子之余,也經(jīng)常讀一些文藝書籍,比如《女神》、《三個叛逆的女性》和易卜生的《娜拉》等。在與丈夫決裂,帶領4個女兒和父母來到上海之后,董竹君接觸到了一些進步人士。他們經(jīng)常介紹一些社會科學書和其他進步書籍給她看。慢慢地,董竹君開拓了視野,打開了自己的格局,原本追求的朦朦朧朧的理想逐漸清晰。她“好像得到了指路明燈一樣,非常興奮”。
生活中,董竹君總是能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面對,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因此她永遠保持著好奇心和學習的狀態(tài),一直在一點一點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突破自己。
有了孩子之后,董竹君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為了培養(yǎng)孩子們的讀書興趣,她專門將家中的讀書室布置得漂亮有趣,天花板上有五彩紙條,墻上貼著地圖、彩畫,書架每層都有紅、白、黃明光蠟紙剪成的綢條鋪底。
舊社會重男輕女,董竹君接連生了4個女孩,這對大男子主義的夏之時和他背后的大家族來說,不可接受。夏之時覺得女孩是賠錢貨,所以不讓孩子讀書。這對董竹君來說是不可忍受的,因為她吃過沒文化的虧。
丈夫固步自封,而她與時俱進,兩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經(jīng)過一次傷心欲絕的爭吵之后,董竹君毅然決定帶著4個女兒離開夏家。在大上海,縱然世事艱難、創(chuàng)業(yè)艱苦,她也從未松懈過對孩子的照顧和教育。離婚時,董竹君除了要求夏之時按月付孩子的生活費外,只有一個請求:若有一天自己意外離世,希望夏之時能培養(yǎng)女兒至大學畢業(yè)。
平時,董竹君時刻不放松對孩子們的教育。她曾帶著4個孩子聽魯迅的演講;曾讓12歲的女兒獨自坐火車從上海到南京,送一筆錢去接濟親戚;為怕女兒沾染壞習氣,從不讓孩子們接近煙盤、麻雀牌,也不準她們?nèi)プ约洪_的飯店。她常說孩子是潔白可愛的“風箏”,自己是放“風箏”的人。即使女兒在外地讀書,她也書信不斷,一次次教育她們。對兒子大明,雖作為夏家的根苗,由其生父做主過繼給了他三叔,但她仍魂牽夢繞,還托朋友給他捎去了珍貴的一支鋼筆,囑咐他一定要好好學習。
言傳身教是教育子女的最好方式。董竹君獨立、堅韌的人格無疑是子女最好的榜樣。與單身母親一起經(jīng)歷戰(zhàn)亂、挫折,看著母親自強自立,對孩子怎么會不形成正面影響呢?最終,5個兒女皆有志氣、有出息,成為優(yōu)秀的人才。
多年之后,她的四女兒夏國璋曾在寄給她的賀年卡的附言中說:“永遠感謝您帶我們離川,在滬艱苦奮斗,培養(yǎng)我們成人,不然在那閉塞封建的地方長大,后果不堪設想……”
董竹君從小備受貧苦生活的困擾,又深深地體會到在一個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里,沒有地位的女子,如果經(jīng)濟不獨立,將寸步難行。有鑒于此,董竹君一直努力通過創(chuàng)業(yè)來實現(xiàn)財務獨立,如開辦女子織襪廠、開辦黃包車公司、開辦紗管廠以及開辦餐廳茶館等。1925年,為了幫助更多的女子獲得社會地位,幫助窮苦的人改善生活,她以“增加家庭收入”為由,爭得丈夫的同意,開辦了一個女子織襪廠,招收女工,幫助女人走向社會。1926年,董竹君在隔街的桂花巷租房創(chuàng)辦“飛鷹黃包車公司”,從上海接來父母幫助經(jīng)營。當時,董竹君這家公司的管理學習了國外一些先進的激勵機制設計經(jīng)驗,如公司車租低,車子的修理費、車夫的制服費都由公司出錢,車夫得病、受傷,也由公司負擔醫(yī)藥費,有時車夫付不出租車費,還可以減免或分期付清。因此,車夫都愿意拉“飛鷹”的車子,公司的生意很是興隆??珊镁安婚L,1929年春,四川局勢混亂,百業(yè)蕭條,人心惶惶。董竹君只好痛下決心,關閉了這兩家公司和工廠。
1930年春,走出夏家的第二年,為了解決生活和子女教育的經(jīng)費問題,董竹君辦起了小規(guī)模的群益紗管廠。由于資金周轉(zhuǎn)不靈,她只有在銷售方面多想辦法,酷暑寒冬也照樣東奔西跑,久而久之,患上嚴重的關節(jié)炎。發(fā)薪的時候,工頭也會多方刁難。后來,她采取工頭也是老板彼此合作的方式贏得了工頭們的支持。為了充實資本、圖謀發(fā)展,董竹君邀請銀行投資或者以廠作抵押貸款。但終因她是一介女流,遭到拒絕。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董竹君在華僑朋友的指點下,遠涉重洋,去菲律賓馬尼拉華僑界招回1萬元股資,從而擴大了生產(chǎn)規(guī)模。1932年1月28日夜,侵華日軍進攻上海閘北,群益紗管廠遭到炮擊,被迫停工。
之后,因政治問題,董竹君入獄幾個月。出獄后,為避免遭到進一步的迫害,她只好暫時躲避于杭州。此后的一年半時間里,都是靠著大女兒教鋼琴維持著一家七口人的生活。接下來的幾年,雖然時刻面臨斷炊之危,董竹君還是保持著高昂的情緒,帶著孩子們歡欣愉快地度日。終于,在1935年,她迎來了慕名而來的義士李嵩高。這位在四川領導土隊伍的軍人頗佩服董竹君女中丈夫的氣概,從原本要買槍支的款中借給她2000元,支持她通過經(jīng)商,改善現(xiàn)實的生活狀況。董竹君思慮再三,接受了。在經(jīng)過幾天的深思熟慮之后,她決定開辦四川菜館。
1935年3月15日,董竹君在上海大世界附近的華格臬路(今寧海西路)開辦的錦江川菜館正式開業(yè)。她將竹葉作為店徽,并在餐館的白色瓷碗碟羹匙上都綴以疏疏落落的藍色竹葉花紋,蘊含竹君的名字和清雅的意境??梢哉f,董竹君一開始創(chuàng)辦錦江川菜館就不僅僅是一種純商業(yè)的行為,而是把它當成文化事業(yè)來經(jīng)營的。她后來回憶說:“從一開始到后來擴充范圍,有關錦江內(nèi)外部的設計、裝修、色彩、用具、格調(diào)等等,都是圍繞著這一主導思想而親自設計、監(jiān)制的?!薄板\江”的裝修設計采用的是中、西、日三結(jié)合的形式,風格別致,情調(diào)濃厚獨特。董竹君覺得即使是最好的陳設布置,若無鮮花點綴,氣氛也會陷于沉郁。因此,“錦江”則會根據(jù)各個房間墻壁、家具的顏色,選擇與它色彩協(xié)調(diào)的盆景、花草來點綴。在菜肴色、形和裝置美化等方面,“錦江”也率先將理論變成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使顧客有精致美妙之感。講求誠信,也是“錦江”獲得成功的重要法寶。在餐館收款處的背墻上面有董竹君親自寫的兩句話:“君若滿意,請告訴朋友;君若不滿,請告訴我們?!?/p>
1936年,為了給共產(chǎn)黨員、左派人士提供一個恰當?shù)穆?lián)絡地點,給一般的社會人士提供一個適宜喝茶、談心、商討事情之處,董竹君在法國公園附近租賃合適的房子,開設了分店。上下午賣茶點,中午和晚上賣飯菜,命名為錦江茶室。錦江茶室是上海第一個公開招聘女服務員的餐廳,她們在董竹君的培訓下,服務靈活周到、態(tài)度好、作風正派,博得社會輿論的好評。錦江川菜館和錦江茶室每天平均有顧客八九百人,并逐步聞名中外。凡國內(nèi)社會名流、各界知名人士無不來過錦江,有些還是錦江的常客,甚至世界著名電影演員卓別林、美國大使館商務參贊等凡來上海,也都成了錦江的座上客。
同樣,在餐廳經(jīng)營方面的激勵機制設計也深得員工喜愛。為了使員工安心工作,董竹君把錦江員工的待遇提得比一般店家高得多,每月17日的發(fā)薪日,自開業(yè)的1935年到1951年的16年內(nèi),始終雷打不動。錦江滿10天必分小費,到年底,還發(fā)給年賞,且賞罰分明。逢到淡季,還額外發(fā)給津貼補助。員工及家屬生病或有其他困難,則盡可能給予幫助解決。這些都提高了錦江員工的歸屬感,大家在錦江感到心情愉快。
目下,眾多家族企業(yè)在經(jīng)營好本業(yè)的同時也都做了大量的公益慈善,而董竹君做的則是另類公益慈善——理想信仰。董竹君是一個非常有志向的人,她常常到祠堂街一個新開的書店訂購新書和報刊,接受到新的思想和教育。與進步人士的接觸,使她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理想追求是正確的,她一邊經(jīng)營著自己的生意,一邊暗中投身于革命事業(yè)。
抗戰(zhàn)期間,錦江兩店成為各界著名人士以及地下黨員、進步人士聯(lián)絡的主要據(jù)點。當時,夏衍、潘漢年等也常去錦江用餐,董竹君盡量給他們提供方便,如讓他們專用“特別間”,配以最可靠的招待員,菜價也十分優(yōu)惠,甚至簽字了事。此時,凡屬抗日救國和對革命工作有益的事,錦江總是鼎力相助。
早在1931年冬,董竹君就參與創(chuàng)辦了《戲劇與音樂》雜志。資金從群益紗管廠抽取,以“藝術書店”名義出版。1937年年底,為了表達婦女呼聲,董竹君和《大公報》記者蔣逸霄共同商量創(chuàng)辦《上海婦女》半月刊,董竹君負責經(jīng)費和對外事務。隨著《上海婦女》雜志的不斷出版,社會影響不斷擴大,汪偽政府和重慶國民黨政府都千方百計地要予以收買。董竹君采取各種對策,婉言拒絕,堅持自主辦刊。就是在這樣復雜、惡劣的政治環(huán)境下,《上海婦女》堅持出版發(fā)行到1940年上半年,最后被迫主動???。
不僅如此,董竹君還利用“錦江”的資金,秘密為中國共產(chǎn)黨做文化宣傳工作。1945年7月,她從“錦江”抽資,在上海盤下永業(yè)印刷所,承印《麥籽》等進步期刊,秘密印刷《解放》雜志和中共七大文獻以及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等論著。同年年底,中共上海地下市委創(chuàng)辦的《生活知識》《人人周刊》《時代學生》《新文化》等也都由盤下的印刷廠承印。1946年2月,董竹君還秘密印刷了中國燈塔社以黨的整風文獻23篇為主要內(nèi)容的燈塔小叢書。6月20日,上海各界人士舉行反內(nèi)戰(zhàn)大游行,董竹君冒著危險,在兩天的時間內(nèi)印成4萬張傳單、口號,為反內(nèi)戰(zhàn)大游行成功舉行做出實際貢獻。為了開通發(fā)行渠道,董竹君還出資在上海開設中蘇文化書店,并向上海書報聯(lián)合發(fā)行所投資。1947年夏,董竹君增資開辦美文印刷廠,繼續(xù)擔任董事長。她不僅印刷過魯迅的《吶喊》《彷徨》《野草》等著作以及《紅與黑》《誰之罪》等文學作品,還在上海解放前夕,組織人員在下班后秘密印刷《告上海全市人民書》等重要文件,掩護中共的地下工作。
1951年初春,因上海市公安局及市委的工作需要,董竹君無所顧忌地毅然將自己16年來含辛茹苦經(jīng)營,價值15萬美金(折合當時3000兩黃金)的錦江兩店雙手貢獻給了黨和國家,僅留下郭沫若為她題寫的《沁園春》詞一首及紅木“文房四寶”一具。遷移工作順利完成后,改名“錦江飯店”,店徽仍為“竹葉”,董竹君任董事長兼經(jīng)理。為緊縮家庭開支,她把家搬到了復興西路147號的一幢公寓里。從此,董竹君沒有了任何不動產(chǎn)業(yè)。那年秋天,董竹君和女兒董國瑛去北京探望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同志,周總理特地設家宴款待她們母女。席間,周恩來對董竹君說:“多年來你為黨做了不少工作,我敬你一杯。身為督軍夫人,拋棄榮華,單槍匹馬,參加革命,真難得!”
解放后,董竹君當選為上海市民主婦女聯(lián)合會執(zhí)行委員、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全國政協(xié)委員。隨后董竹君也經(jīng)歷了“文革”的風風雨雨,多次遭受打擊,還被關進過秦城監(jiān)獄,但她都熬過來了。在連任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期間,董竹君忠誠履行職責,不顧年老多病視察各業(yè),傾聽民意,貢獻提案。領導與同仁稱贊她的提案不但數(shù)量多,質(zhì)量亦高,1991年11月,她的提案榮獲全國政協(xié)委員會“優(yōu)秀提案證書獎”。
1997年12月6日,傳奇女子董竹君在北京去世??v觀她的一生,給我們的啟示頗多。她曾是一名弱女子,也想過夫定國安邦,她管理家務。但當美夢被殘酷的現(xiàn)實擊破時,她毅然決然選擇了抗爭,選擇了獨立自強。她勤勞質(zhì)樸、悲憫仁心、外柔內(nèi)剛;她善思考、多智慧、勤學習、不忘本;她骨子里有一種不屈服于命運,寧愿終日勞累,也不肯甘受窩囊氣的浩然正氣。正因如此,她才能勇敢地面對生活,從生活的低谷一步步攀登到了光輝的頂點,最終獲得事業(yè)、家業(yè)的雙興旺。她在家庭治理方面的自我培養(yǎng)、子女教育經(jīng)驗值得當下借鑒,企業(yè)治理方面的激勵機制設計和永不言敗的創(chuàng)業(yè)理念同樣對當下頗具借鑒意義,最后且最為重要的一點可供借鑒之處則是董竹君的另類公益慈善——理想信仰。最后,特別補充的一點是在自傳《我的一個世紀》里,她寫道:“我從不因被曲解而改變初衷,不因冷落而懷疑信念,亦不因年邁而放慢腳步?!闭缰霭婕曳队孟壬裕骸八嵵貙懴碌倪z言,值得用金字刻在她的墓碑上,刻在一切求上進、不甘心虛度一生有志者的心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