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菲
摘 要: 青原山是江西歷史文化名山,歷代均有眾多歌詠它的詩歌,其中明代詩歌所占比例最高,且內(nèi)容最豐富。明代青原山詩歌描繪了青原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觀,體現(xiàn)了“荊杏雙修”的特點,記錄了青原惜陰會的盛況。
關(guān)鍵詞: 青原山 荊杏雙修 惜陰會
青原山是江西歷史文化名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河?xùn)|鎮(zhèn)東,是集佛教文化、名人文化和秀麗風(fēng)景于一身的省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之一,南宋著名詩人楊萬里在《賀周益公三層百尺樓》中稱其為“山川江西第一景”。青原山風(fēng)景優(yōu)美,文化底蘊深厚,歷代產(chǎn)生了眾多歌詠它的詩歌。筆者通過對《青原志略》和《青原山志》中所選詩歌進行梳理,發(fā)現(xiàn)明代詩歌所占比例最高,且內(nèi)容最豐富,本文主要分析明代青原山詩歌。
一、青原風(fēng)光
(一)自然山水
青原山高峻凌空,極其雄偉,山勢蜿蜒起伏數(shù)十里,有龍騰虎躍之勢,吞云吐霧之貌。山雖不高,卻陡峭險峻,林木茂密,瀑布、山泉、井潭點綴其中,山因水而靈動。在山水之間,巨巖怪石遍布,懸崖絕壁時露,幽洞深藏,移步換景,美不勝收。
如鄒元標(biāo)的《游青原翠屏》:
翠屏千古自嶙峋,此日來游意獨親。忽聽歌聲林木起,始知天地獨間身。
這首詩寫作者在翠屏的所見所感,險峻的山峰、林間的歌聲引發(fā)詩人落寞之感。翠屏是青原山的一處勝景,“拔石峭立數(shù)十仞,溪漱其趾,素瀨穿石,鳴弦戛玉,能移人情,此胡邦衡所目為‘噴雪者也。對岸竹林,松樟交蔭”。(《青原志略·卷一》)高達數(shù)十仞的奇石聳立山間,溪水從下流過,水流沖擊石頭發(fā)出如同敲擊玉石般的聲音,悅耳動聽,使人心情愉悅。溪流的對岸是竹林,松樹和樟樹的枝葉交錯成蔭。如此美景,自然引發(fā)詩人吟詠之興致。
再如劉應(yīng)秋的《晚春游青原,偕王石夫給諫、甘子開侍郎》:
柳暗鶯喧春欲闌,名山勝侶足盤桓。云開碧落嵐光媚,風(fēng)送青松峽氣寒。仙徑深幽閑水石,禪關(guān)寂寞老旃檀。丁寧莫厭重回首,待月溪頭共倚欄。
劉應(yīng)秋是江西吉水人,明萬歷年間進士,他筆下的青原山極為秀麗。晚春時節(jié),柳樹已脫新綠,鶯鳥喧鬧,云霧散開,可見山光之秀,涼風(fēng)吹來,攜帶著青松之味。
在明代詩人的筆下,我們還可看到高峻的天獄峰、陡峭的西華山、深幽的朱陵洞等山水奇觀,巨巖怪石、懸崖絕壁、深幽洞穴、飛湍瀑流、水清泉涌,是自然給予青原山的饋贈。
(二)人文景觀
青原山集佛教文化、名人文化和秀麗風(fēng)景于一身,唐宋以來,名公巨流,高僧羽客,亦詩亦文,造就了青原山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眾多的人文景觀。
如翁溥的《初游青原山寺》:
山寺逶迤青嶂合,杖藜遙歷白云屯。上方宿雨龍歸缽,蘭若余香鹿過門。靈泉細(xì)入階前樹,高閣遠窺原上村。物外登臨悟無著,浮名千載更誰論。
這首詩寫青原山寺,即凈居寺。凈居寺初名“安隱寺”,始建于唐神龍元年,后七祖行思到青原山開辟佛教道場,建凈居寺,弘揚“頓悟”禪法,使得青原山成為佛教名山。青原山的裊裊佛音成為歷代詩歌中的重要內(nèi)容,禪宗思想在這些詩歌中得以窺見。
除了佛教文化景觀外,青原山還擁有眾多名人文化景觀,如著名的青原墨跡三寶——顏真卿的“祖關(guān)”題字、黃庭堅的題詩碑和文天祥所書的“青原山”三大字。這些人文景觀不單單作為意象出現(xiàn)在后代詩人的作品中,黃庭堅和文天祥的詩歌還直接影響明代如王守仁和如能等人的創(chuàng)作。
由于歷史變遷,青原山的許多山水和人文景觀在今天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但在這些詩歌中還保留著美好的記憶,為后人提供了許多想象的空間。
二、荊杏雙修
青原山是佛教名山,凈居寺是唐代大德行思和尚的道場,下開曹洞、云門、法眼三宗,是禪門的祖庭。歷代歌詠青原山的詩歌中有很多涉及青原山的宗教影響。如黃庭堅的《次周元翁同曹游青原山寺長韻》“市聲固在耳,一源謝塵埃。乳竇響鐘聲,翠峰麗昭回。俯看行磨蟻,車馬度城隈。水猶曹溪味,山自思公開。浮屠涌金碧,廣廈構(gòu)瑰才”。這首詩追溯青原山的佛教淵源,亦對青原古今之變做了比較。
明代青原山聚集了佛家高僧和儒家士子,僧人和士子時有交往,這時的詩歌呈現(xiàn)出“荊杏雙修”的特點。荊,指的是佛教禪宗,相傳行思禪師游于青原山中,見其景致秀麗,山水佳絕,便隨手折下荊條一枝插入地中,言“此為靈地,樹當(dāng)活”,后來果然應(yīng)驗了。杏,即杏壇,書院也。明代中葉,鄒守益、羅洪先等人在青原山借寺講學(xué),此山成為儒家之重鎮(zhèn)。明代很多僧人本是士子出身,可謂半儒半釋。
明代末年,青原山凈居寺漸漸衰弱,鄒匡明等本地名士發(fā)起修葺寺廟,重興青原祖庭禪風(fēng),特地寫信給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修葺工程結(jié)束之后,憨山德清寫了篇《重興青原山七祖道場序》。他還有一首《青原山水歌,寄贈廬陵南昌王明府》,開篇之句為“青原之山高入云,螺江之水無纖塵”,結(jié)束句為“何時一訪白鷺洲,與君醉弄洲前月”,由此可見青原儒釋之相依。在明代青原山詩歌中,我們還可見無學(xué)如能禪師和鄒元標(biāo)、李長庚等人的唱和之作。如能禪師,約生活在明末清初,萬歷年間在青原山修禪。鄒元標(biāo)在文中曾寫道:“三十年前,從金陵知無學(xué),既歸,投我以詩,又時飲予,取酒澆之?!彼€回憶了與無學(xué)如能在吉安作詩飲酒的快樂經(jīng)歷。如能有一詩為《文信公青原斷碣龍蛇之韻,亦有和者,作〈龍蛇草〉以博鄒公一笑》:“誰作乘云畫,群龍笑一蛇。藏身山后路,待客雨前茶。崖險愁藤斷,年深嘆竹花。本無生死夢,大地總吾家?!边@首詩仿文天祥的《青原寺》,是寫給鄒元標(biāo)的唱和之作。鄒元標(biāo)是江西吉水人,明代東林黨領(lǐng)袖之一。為人敢言,勇于抨擊時弊,反對張居正,觸犯了皇帝,屢次遭貶,一生仕途坎坷,居家講學(xué)近三十年。從如能的這首詩來看,他以禪宗思想勸慰仕途不得意的鄒元標(biāo),可見兩人友情之深。
直接指出青原山“荊杏雙修”特點的是鄒匡明,他在詩歌《荊杏雙修》中明確寫道:“杏仁與荊瀝,咀片隨時吞。見性破情識,慧劍揮無痕。體仁藏諸用,兼中兩足尊?!毙尤手溉寮宜枷?,荊瀝指禪宗思想,可見在當(dāng)時的青原山儒佛兼修是時代趨勢。
三、惜陰會盛況
明朝正德五年,王陽明出任吉安府廬陵知縣,雖然任期不到一年,但其對青原山的影響極其巨大。因為王陽明的到來,他的弟子及追隨者在青原山開講會、辦會館,宣揚研討心學(xué)理論,延續(xù)百余年。在明代的青原山詩歌中,我們可以窺見青原惜陰會的盛況。惜陰會是一個有學(xué)術(shù)團體色彩的講會組織。每年春天和秋天兩季各舉行一次講會活動,先是吉安府治相鄰的5縣王門學(xué)者參加,后來擴大到吉安所轄的9縣。鄒守益在《惜陰申約說》里寫道:“邇者緒山、龍溪二君,自浙中臨復(fù)古,大聚青原,考德問業(yè),將稽師門傳習(xí)之緒?!痹诋?dāng)時青原講會得到了吉安府外其他王門弟子的支持和擁護,不遠千里踴躍赴會,與吉安的同仁交流切磋。
在明代青原山詩歌中,我們亦可窺見當(dāng)時惜陰會的盛況。王陽明在青原山留下了著名的《青原山次黃山谷韻》,描繪了青原山的自然風(fēng)光,“名山特乘暇,林壑盤縈回。云石緣攲徑,夏木深層隈”;也寫到了當(dāng)時出游的境況,“千古自同調(diào),豈必時代偕。珍重二三子,茲游非偶來。且從山叟宿,勿受役夫催”。另鄒守益有《侍陽明先生游青原次韻》、羅洪先有《午日,青原山同善山、晴川、東廓、明水諸公燕敘》、聶豹有《同中山赴會青原》。鄒守益、聶豹、歐陽德、羅洪先是第一代吉安王門弟子,他們?nèi)ナ篮?,由第二代王門弟子如劉時槐、胡直、甘采等人擔(dān)當(dāng)起講會的責(zé)任,他們在凈居寺之右興建五賢祠及傳心堂,稱作青原會館,從此講會有了固定的場所。在他們之后,主持青原講會的吉安籍第三代王門弟子鄒元標(biāo)和郭子章等人。丁繼嗣的詩歌對此有所描述:
青原山下匝清流,勝會年年兩度游。漫對黃花彭澤徑,好題紅葉仲宣樓。雨余載酒鳴榔夜,風(fēng)外聽蟲助秋竹。目極井奎星已聚,寒光驚起宿汀鷗。
“暮秋,郡縣諸公邀鄒南皋、甘宮亭、王儆所諸老會于青原山。山故十里遙,而七祖寺、五賢祠及宮亭書樓在焉。此會每年兩舉,足稱盛事。余未及赴,悵然有懷”。
青原惜陰會主講陽明心學(xué),擴大了心學(xué)的影響,正是因為一批王門弟子的努力,使得吉安成為江右王門的重地,不僅造就了許多人才,振興了地方文教,而且對明代哲學(xué)和思想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綜上所述,明代青原山詩歌描繪了神奇秀麗的自然山水和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體現(xiàn)了“荊杏雙修”的特點,記錄了惜陰會的盛況。這些詩歌以獨特的形式為青原山增添了一道亮麗的人文風(fēng)景。
參考文獻:
[1][明]方以智,編.張永義,校注.青原志略[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1.
[2]青原山志編纂委員會.青原山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
[3]高立人.白鷺洲書院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4]汪泰榮.吉安書院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5]溫世亮.明代“江右王門”詩人及其詩歌考論[J].地方文化研究,2018(3).
[6]習(xí)罡華,李洋.明代吉安書院青原會館研究[J].地方文化研究,2016(4).
基金項目名稱:吉安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2018年度人文社科類項目“廬陵書院文化研究與現(xiàn)代傳承——以白鷺洲書院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