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著重介紹了商洛全市縣(區(qū))公共圖書館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區(qū)位優(yōu)勢,努力保護、深入發(fā)掘地方文獻資源,收集與利用并重,整理與服務并舉的實踐與探索。
關鍵詞:我市各縣(區(qū))館 地方文獻 收集 利用
地方文獻是綜合反映一個地區(qū)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歷史、地理、風土人情、人物傳記、物產資源、名勝古跡等重要內容的文獻資源。地方文獻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工作是公共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安康、漢中、商洛陜南三市,有著同樣的自然人文,類似的地方文獻,為了推進陜南圖書館事業(yè)的科學發(fā)展,推進陜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穩(wěn)健發(fā)展,推進陜南的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2017年5月,陜南地方文獻業(yè)務協(xié)作聯(lián)盟正式成立。為了更好地了解各地市地方文獻工作,互通有無,相互交流,我就商洛市地方文獻的收集、保存與利用情況跟陜南同仁們做以探討。
一、深入發(fā)掘保護地方文獻的意義
地方文獻在促進區(qū)域文化發(fā)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區(qū)域文化的“根源”,也是一個地區(qū)地方文化的新動力來源。一個區(qū)域的文化基因可能受到某種自然或人為因素的破壞,特別是在一個區(qū)域現代化進程的初期,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和人口的大規(guī)模流動可能導致文化的分裂,文化基因只能依靠地方文獻來保存和重新復活,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獻典籍。它是我們學習營養(yǎng)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地方文獻往往具有強烈的時代特色和地方色彩。它不僅是一個詳實的歷史記錄,而且是一個寶貴的文化遺產。由于時間的推移,許多地方文獻丟失,因此保存和保護是一項緊迫的任務。地方圖書館通過對地方文獻的保護,保存了文獻內容,弘揚了地方文化。有利于地方文化的傳承,有利于地方經濟文化建設,有利于增進外界對本地的了解,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品牌,有利于提高圖書館的品位和知名度。
二、發(fā)展地方文獻,建立特色館藏
商洛市縣(區(qū))圖書館成立時間先后不一,有上世紀三十年代創(chuàng)立的柞水縣圖書館(1934年創(chuàng)立,后因戰(zhàn)亂閉館,1969年恢復建館),有較晚成立的丹鳳縣圖書館(1985年),基本都是在原市(縣、區(qū))文化館圖書室基礎上成立。成立之初,每個館都根據本地實際及形勢的發(fā)展需求,確定了相似卻不盡相同的發(fā)展思路:整理保護原有舊藏,查缺擇優(yōu)補配新藏,重視發(fā)展地方文獻,特色資源立館,優(yōu)質服務樹館。如商州區(qū)圖書館重點收集古籍、古字畫等地方文獻;丹鳳館注重收藏當地圖文及音像等資料、商洛市館注重收藏本人士出版物等……,我市縣(區(qū))各館地方文獻整理、保護工作依據各自特色有序展開,邁開了步伐。
1.整理保護已有藏書
地方文獻的保護是地方文獻資源建設中的一項不容忽視的重要工作。商洛市縣(區(qū))各圖書館一是建立了適用的文獻管理制度,二是地方文獻專人負責,有條件的還辟設專庫保存,館舍緊張的也都設有地方文獻專架。三是建立地方文獻的編目、建賬、回溯。四是清點各自地方文獻的家底。我市現藏地方文獻1.2萬余冊。其中古籍線裝書300余種;民國文獻、非線裝新版地方文獻6000余種。
2.加大地方文獻的收藏和利用
(1)建立搜集的標準與范圍
分析商洛歷史沿革和本地資源的特色,通過反復調研,我市各縣(區(qū))建立了地方文獻統(tǒng)一的搜集標準、地域范圍:以行政區(qū)劃為依據,尊重人文風俗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因素,以商洛所轄6縣1區(qū)圖書館為主,即商洛市、山陽、洛南、鎮(zhèn)安、柞水、商南、丹鳳、商州區(qū)。
建館之初,由于我市各館百廢待興,館藏底子薄,也由于當時對地方文獻的認識有失偏頗,因此征集內容為涉及本地鄉(xiāng)土史地在收集之列;在品種上,重點收集各類文集 ;在版本上,不管是刻本、活字本、寫本、石印、影印等任何版本;在收藏對象上,首選各時期較有影響的重要名人和代表作家;在家譜姓氏上,重點選擇明以前遷入的姓氏,如孔、屈、陳、楊、程、冉、郭等。
對于古代及近代地方文獻的收集,關鍵在于理清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哪些作者及其有關著述內容、流傳和收藏線索。我們查閱了大量的舊志傳記、藝文書目,還充分利用網絡,對本省以及國內一些大中型圖書館,進行了重點檢索;對于近年出版的地方文獻,除查閱中國知網檢索外,還深入到本地各特色小鎮(zhèn)和博物館考察各類文獻的收藏情況;對于民間文獻的流傳和收藏,我們則通過各縣文廣局、方志辦和一些文史工作者,掌握一部分線索,還經常深入到基層鄉(xiāng)鎮(zhèn)、村民院落中查訪民間文獻的藏存情況。經過認真細致的爬梳和調查,基本上捋清了世傳商洛歷代哲人先賢的著述以及有關鄉(xiāng)土文獻的存佚和收藏著錄情況,初步掌握了各縣本地文獻、部分民間文獻的收藏概況。據初步梳理,從先秦到清代,商洛各地文人著述有記載者共計1317人、作品1600余種。值得一提的是,商洛是著名的商山四皓故地,商鞅封邑,以及倉頡故里,這方面的各類文獻特別豐厚。
現在地方文獻內容更為寬泛,涵蓋:1.反映本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及工農業(yè)等方面的圖書、報刊、會議錄,文件匯編、年鑒、統(tǒng)計資料匯編、地名錄、圖冊及企事業(yè)、機關、團體組織名錄等;2.各有關部門編印的地方志。如市、鄉(xiāng)(鎮(zhèn))志、專業(yè)志(如廠志、行業(yè)志)、群團志、校志及其相應的資料目錄、素引、資料匯編等;3.各單位的成果匯編、科研成果等:4.當地有關的音像資料等:5.有關當地的其他資料等。[2]我市各縣(區(qū))圖書館適時修改征集策略與征集內容,力求把轄區(qū)內地方文獻全面完整地收集到館。
(2)收集地方文獻途徑與方法
地方文獻具有分散性、龐雜性的特點,分散性主要表現在其文獻資源分布于各種藏書、博物、檔案機構及基層社會;龐雜性主要表現在海量公開出版和渠道的多元化。所以,地方文獻的搜集是比較費時費力而又困難重重的。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盡一切可能,克服困難,不斷探索適用的途經與方法。
①通過有償搜集。根據我市縣(區(qū))各館實際量力而行,在有限的經費中抽取一定費用,用付費的方法收集地方文獻,包括傳統(tǒng)的預訂、現購、郵購、代購、復制和網上采購的新型方式。
②通過無償搜集。這是我市各縣(區(qū))館主要獲得地方文獻的收集方式。它包括呈繳、征集、索取、調撥、托管、 接受捐贈、交換等方式。
③建立地方文獻征集網絡。 依托省公共圖書館聯(lián)盟以及關天公共圖書館聯(lián)盟、商洛市公共圖書館服務聯(lián)盟建立省、市、縣三級地方文獻征集網絡,明確各級圖書館的義務和權利,通過聯(lián)盟倡議由中心館牽頭組織、爭取上級主管部門的幫助支持。
(3)我市各縣(區(qū))館地方文獻初具規(guī)模
通過全市縣(區(qū))各館同仁們多年的不懈努力,極大豐富了我市各縣(區(qū))館地方文獻的館藏面貌,一個以商洛文獻為重點,突出文化特色的綜合性文獻資源體系已初步形成:商洛各縣區(qū)地方史志較為齊全,古代方志共計3種,另有現代版方志10余種,商洛區(qū)域家譜較為可觀,目前入藏家譜共計100余種、120余冊,古代名人著述及研究資料約100余種、200余冊?!蛾兾鞴偶偰可搪宸謨浴返某霭嫣钛a了商洛市古籍目錄的歷史空白,為商洛市今后有計劃、有步驟地搶救、保護和利用古籍提供了準確堅實的材料依據。商山四皓及各朝代有關著述及傳記資料基本見藏。近現代出版的正式出版物以及非正式出版物的地方文獻基本收集齊全。
(4)邊搜集整理、邊開放服務
商洛市各縣(區(qū))圖書館每年立項經費,都專門撥付一部分發(fā)展地方文獻的費用,也有專職或兼職的人員負責地方文獻的搜集整理保護開發(fā)利用工作。以前各個館的地方文獻存量分散、稀少,為此,我們一邊加快收集的力度,快速擴充地方文獻的品種和數量,一邊整理、開發(fā),使有限的文獻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我們還采取靈活多樣的服務方式,提供內閱、查檢、復印、打印、專題咨詢、研究性情報服務和定題跟蹤服務等。這項工作使得很多的專業(yè)工作者在進行科研時得到了幫助:2013年,在商洛洛南縣發(fā)現了一處遍地是清一色漢磚漢瓦,有城門城垣等大量文物的古城遺址,發(fā)現者通過現場訪問老者,考察當地村名、塬名、水名、橋名等大量地理名稱,對古城城墻、城門遺跡、古城設施、遍及地面的漢制磚瓦及古稱“上洛塬”的調查,查閱《史記》以及市館收藏的《康熙續(xù)修商志》《直隸商州總志》《商洛市志》《水經注疏》等數十本史料,論證了陜西文物部門2012年新出版的《陜西陜第三次文物普查叢書》“商洛卷”中對“古城村遺址”的疑惑,證明它就是千百年被遺忘的上洛古城遺跡。
①制定細則,分類著錄
為了方便讀者利用和更好的揭示館藏,我們將搜集來的地方文獻按照中圖法分類,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依次開展了對地方文獻的整理。我們結合各館工作實際,制定了各館地方文獻分類、著錄的細則,對各館自存的地方文獻進行了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分類、著錄。
②數字化的再生保護和利用
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使互聯(lián)網成為地方文獻的不可忽略的新來源。各種網站、數據庫資源和電子媒體上的網絡地方文獻資源,以信息資源傳播快速、內容新穎、搜索快捷為特點成為館藏實體文獻以外的廣闊虛擬資源分布。各省市地方網站無疑是地方文獻資源的首選。這些網站由政府機構、企業(yè)、社會團體和個人主辦內容豐富多樣,大部分信息都是地方信息,[3]因此,我們對各地借用復制的文獻和已入藏的重要版本方志、家譜,都進行了掃描整理。根據原始版本,以3~4套紙本供讀者使用,并以電子格式永久保存。這不僅使罕見的地方文獻化身成千萬份,讓讀者不用翻看原著就可以閱讀和使用。它也徹底改變了保護與利用的矛盾,真正體現了文獻的使用與收藏原則。接下來,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揭示自己的館藏,建立各種專題的地方文獻書目和全文數據庫,通過市縣館的聯(lián)合,實現資源共享。
③整理地方文獻,開展學術研究
就地方文獻資源開展了一些學術研究活動,除發(fā)表了10余篇有關地方文獻整理和研究等方面的學術論文以外,還嘗試著整合資源,多館聯(lián)合發(fā)掘地方文獻的歷史價值,收到了顯著成效。其中,商洛市館、洛南縣館、商州區(qū)館、丹鳳縣館聯(lián)合拍攝的電視專題片《商山四皓》時長60分鐘,在商洛電視臺多次播放。今年,還赴北京參加了全國招商宣講會。
上述工作,推動了區(qū)域文化的研究,豐富了區(qū)域文化的內涵,同時也鍛煉了我們的科研能力,打造了學術團隊,提升了我市各縣(區(qū))圖書館的形象地位。
④主動服務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幾年來,每逢商洛市政府舉行重大活動如“環(huán)秦嶺全國自行車賽商洛站啟動儀式”、“商洛文化研討會”、“商南旅游文化節(jié)”等,都要派專人來到市縣(區(qū))圖書館查閱大量資料。去年,為配合市政府構建人文商洛的構想,市圖書館聯(lián)合各縣(區(qū))館根據自身館藏特色,從歷代名人的詩詞集中選編有關資料,交市委有關領導參考。市委市政府有關單位要編纂一些著作和刊物,本市教師開展教學科研活動,也都經常來各館查閱資料。此外,我們還多次接待了來自各地一批高層次、研究型讀者,使他們都有收獲,解決了他們在外地無法解決的問題。
三、發(fā)展地方文獻工作今后的規(guī)劃
1.編制專題工具書
目前,由于我們商洛地方財政落后,每年對圖書館的投入不夠,再加上我們圖書館專業(yè)人才也不到位,在地方文獻的開發(fā)以及二次加工上做的很不夠。下一步我們計劃根據讀者的需求,有目的、有選擇、有計劃地編制各種不同的專題書目、索引,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加工編制《商洛市各級公共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目錄》、《商山四皓文獻資料匯編》、《上洛文化研究專題文獻目錄》以及《商洛市各級公共圖書館館藏古籍目錄》等。目前我們正準備著手編寫《商洛市館藏家譜簡目》,我們計劃盡快編制好上述二次文獻并在以后及時進行增補修訂,建立完整科學的目錄體系,使其更好的發(fā)揮效用。
2.建立專題數據庫
為了最大限度的發(fā)掘地方文獻的潛在價值,更好的服務于科研工作者和廣大讀者,我們計劃引進人才或者采取外包的方式整合商洛地方文獻,建立專題數據庫,已列入計劃的有:有關紅二十五軍以及紅七十四師在商洛戰(zhàn)斗的各類文獻的紅色商洛專題數據庫,商山四皓在商洛的活動及后人對商山四皓的評價等專題數據庫,太平天國李自成在商洛的活動專題數據庫等等。
結語
歷史悠久、地域廣闊,不同地域幾千年來流傳的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獻,匯聚為地方文獻的浩瀚資源,由此而形成的不同特質的文化積淀,彰顯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性和多元性。地處各地的市縣(區(qū))公共圖書館,如都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積極保護、深入發(fā)掘地方文獻資源,將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軟實力、影響力將得到巨大提升。這對于加速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建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疏志芳.立足地方文化打造特色館藏[J].(《池州師專學報》2007年6月)
[2]魏爭光.網路地方文獻資源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2)
作者簡介
彭萍莉(1968年—),女,籍貫:陜西商洛,畢業(yè)于西北大學外語系?,F任陜西省商洛市圖書館館長,副研究館員。多年來致力于基層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深入研究業(yè)務知識,多篇論文發(fā)表于國內專業(yè)期刊或收錄入專業(yè)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