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學順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班級學生的閱讀基礎和學習能力不同,一刀切的教育更加會導致班級中學生學習成績參差不齊的情況發(fā)生,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成績逐步拉開,導致了閱讀教學更加困難,因此,首先應解決學困生的閱讀學習問題。解決學困生閱讀難的問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個人閱讀能力,還能加快班級整體閱讀能力的提升速度。
1.學生對閱讀理解的學習缺乏興趣 小學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目前小學語文閱讀理解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閱讀理解一般來說文章較長,考察學生語文能力方面也較多,但有很多學生缺乏耐心,不喜歡讀很長的句子,不喜歡讀很多段的文章,對閱讀理解的學習有排斥感。
2.閱讀速度慢 學生在閱讀時的速度快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閱讀能力決定的,有一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在閱讀時速度比較慢,常常會有一部分學生已經(jīng)讀完全文,但是他們才只讀了一小部分。實際上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語文基礎比較弱,不是對漢語拼音沒有完全掌握,就是日常積累比較少,從而出現(xiàn)閱讀速度慢。
3.理解感悟差 進行閱讀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對所讀內(nèi)容進行理解,而閱讀與理解是相互輔助的,多閱讀才能夠促進理解;相反,只有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理解之后才能夠使閱讀的速度和質(zhì)量都得到提高。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閱讀量比較少,沒有形成好的語感,不能夠通過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來發(fā)現(xiàn)作者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再加上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對閱讀缺乏興趣,除了閱讀教師所要求的必須閱讀內(nèi)容之外,根本就沒有興趣再去閱讀其他內(nèi)容,這樣他們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很難得到提升。
4.歸納表達差 學習困難的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并不能夠及時準確的發(fā)現(xiàn)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在文章閱讀完之后對于文章的內(nèi)容以及中心思想并不能夠準確的表達出來,同時在閱讀完之后也沒有什么感想。
1.通過解決課后問題培養(yǎng)學困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絕大部分文章在最后都會有一兩道問答題。這是書本的編寫者希望提高學生們對課文的理解而設計的,如果想讓學習困難的學生能夠更好的對課文進行理解,教師應該耐心的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問題展開深入的思考,組織語言回答問題。因為學習困難的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表現(xiàn)出嚴重的能力不強,主要是因為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上的欠缺,這就需要老師積極引導學生去練習課后習題,增強對課后題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仔細的閱讀文章,使學生能夠直接找到教學目標,這樣做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帶著問題去細讀文章之后,組織語言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老師應該選擇正確的方式引導,通過不斷地努力使那些學習困難的學生對于問題能夠有話講,經(jīng)過多次練習,使閱讀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2.通過歸納課文內(nèi)容培養(yǎng)學困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對文章每一個自然段的意思以及主要內(nèi)容進行歸納總結(jié),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歸納也是一種閱讀能力,因此,我們所選擇歸納的課文必須是正確的。在進行概括之前一定要以正確的段落大意作為基礎,不能夠因為是學習困難的學生,只要能夠做到有話可說就可以了,一定要要求所說出的話有針對性,即使只是一句兩句,也一定要保證所說的內(nèi)容是正確的。教師在指導學習困難的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概括的時候,可以找不同類型的課文進行指導,比如說選擇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會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些基本要素,將這些基本要素串連在一起,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3.給學生足夠的閱讀時間 教師在對教學進度不造成影響的前提之下,應該盡量減少對學生布置的書面練習,多增加一些閱讀方面的作業(y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學生更大的閱讀空間以及閱讀時間。現(xiàn)在學校一般會設置早自習,在早自習時間除了誦讀一些教師所教的課文之外,還應該引導學生去閱讀一些課外的內(nèi)容。另外,還可以在每周設置一節(jié)閱讀課,能夠有計劃的展開課外閱讀以及指導。組織本班學生展開多種多樣的讀書活動,展開一項朗讀比賽或者是讀書分享會,將自己所讀的書籍寫成讀書筆記的形式,講給學生們聽,激發(fā)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最后對自己讀書之后的收獲進行總結(jié),交流讀書心得。
4.讓閱讀材料更加有效 群文閱讀教學帶有一定的綜合性性質(zhì),能夠做到讓閱讀材料成為研究學習的資源。在2001年版課標下,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實現(xiàn)了語文課程內(nèi)部的多方面聯(lián)系,還促進了語文課程和生活的聯(lián)系,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促進了全面、協(xié)調(diào)的發(fā)展。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來看,從五年級開始,教材中都設計了一個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并且也提供了不少的“閱讀材料”。在六年級上冊的綜合性學習中,就有“輕叩詩歌的大門”,其中也選編了《白樺》和《春夜喜雨》等閱讀材料,這些閱讀材料又與課文有所差異,不能一篇一篇地教導。但是我們就可以運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不同詩歌的比較中,探究詩歌描寫的內(nèi)容、古詩與現(xiàn)代詩的表達和各個詩人在表達風格上存在的差異,來感受詩歌的魅力,這樣對于學生開展確定主題、詩歌的搜集和詩歌的整理等實踐活動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學困生存在于各個階段,對于小學生來說,個別學生(即學困生)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導致這部分學生閱讀能力越來越弱,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小學語文老師應該時刻關注學困生群體的學習動態(tài),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狀因材施教,不戴有色眼鏡看待學生,不讓任何一名學生掉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