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萍
杜甫講到春雨飄落,不若夏雨之雷霆,暴來驟走,而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滋潤萬物于無形,很易于且樂于為萬物所接受。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結合所教學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把語文課堂變成向上、向善、向美的圣殿,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的現(xiàn)代化公民,亦應如此。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課標的明確要求,尤其是那句語文老師盡人皆知的話“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但就此,有語文老師就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加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是因被要求而進行的,并稱之為“滲透”。什么是“滲透”?其本意是液體滲入多空物體,多被喻為“某種事物或勢力逐漸進入其他方面”,即是說,“某種事物或勢力”原本就不是它所進入的對象的一部分。但初中語文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原本就是語文教學健康機體的一部分。這不唯課標的規(guī)定,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語文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原本就包含有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即其思想性和人文性,且進行教學的手段也較其他學科更為豐富和多樣。是故,將語文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稱之為“滲透”的說法,是不恰當?shù)摹?/p>
笛福在《魯濱遜漂流記》中有句話說的特別好,“一個要教育別人的人,最有效的辦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這句話換成俗語表達就是“打鐵必須自身硬”,習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也提到這句話,說明他對這句話也特別認同。拿這句話說給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語文老師聽,就是(1)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否則就無以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基礎;(2)教師要具備足夠多的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方法等,否則就缺少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3)教師要有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在教學預設時就已經(jīng)結合相關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預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方法、途徑、目標等,否則心理健康教育就無法真實落地。
(1)發(fā)現(xiàn)課文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語文教育中的思想性、人文性,更多時候是通過課文體現(xiàn)出來的。所以,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首先就應是結合這些飽含思想性和人文性的凸顯點來實現(xiàn)的。比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對正處叛逆期、對父母的“啰嗦”和“嘮叨”頗有些不滿和抱怨的初二學生來說,就是一篇很好的感受父愛——父親的關懷和愛護——的好教材,拿來做感恩父母和孝心教育的材料也很恰當。又如教學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一文,就可以拿來做有關面對挫折、珍愛生命的教育材料。當然,這當中,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內(nèi)容,需視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來合理選擇;具體的達成方式,更多是一種思想認知上的引導。如前例《秋天的懷念》一文中,是進行挫折教育還是進行珍愛生命教育,只是側重點的不同;于其方式,則是教師的語言引導與學生的心靈感悟,如教師可引用史鐵生在《我二十一歲那年》一文中的話“要么好,要么死”來強化作者在《秋天的懷念》一文的“絕望”:“我可活什么勁?”,就此引導學生反思“作者史鐵生是不是就這樣沉淪下去了呢”,以促使學生反省自我面對挫折、面對生命脆弱時的做法并修正。
(2)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yǎng)成長。語文教材中安排了多個綜合性學習活動,結合其具體實現(xiàn)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影響學生心理健康認知與素養(yǎng)養(yǎng)成,均屬必要。以七年級上冊為例,如開展“有朋自遠方來”學習活動,在第一環(huán)節(jié)“交友之道”中,可讓學生搜集有關的交友名言、閱讀有關論述交友之道的文章和書籍,并讓學生抓住其中感觸頗深的語句談自己的認知,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對交友的正確心理認知;又如開展“文學部落”學習活動,在“創(chuàng)立班刊”環(huán)節(jié),教材有“推選四五名同學組成班刊編輯部”的要求,這幾名同學間怎樣分工、如何合作就涉及到對團體內(nèi)部的分工與合作、競爭與成長的認識。這同樣是學生健康心理成長的必要思考,并為學生后續(xù)學習與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3)在閱讀與寫作中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因為“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莎士比亞),所以培根講“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這種“完善”,自然包括學生心理上的完善,只是其過程是一個自然的、潛移默化的、熏陶的過程。如閱讀《魯濱遜漂流記》,只要有所思考就會在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之外,意識到主人公面對生存困境時的強韌意志和不懈努力;閱讀《九三年》,只要有所深入就會在腥風血雨的較量之外,感受到文中體現(xiàn)出的濃濃的人道主義思想;這對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自會影響深遠。而表現(xiàn)在寫作中——葉圣陶先生將之稱為“傾吐”,學生的表達也會透過自我思考與筆尖,再次點燃對最美好情感的感受、體悟、熱望、強化。這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