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愈
(重慶市九龍坡區(qū)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重慶 400050)
筆者用烏貝益胃散(自擬)治療慢性糜爛性胃炎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22例,均為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本院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2例,男33例、女29例,年齡23~72歲,病程1~12年,幽門螺旋桿菌陽性40例。對照組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齡20~65歲,病程6個月~10年,幽門螺旋桿菌陽性42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1],電子胃鏡檢查符合慢性糜爛性胃炎診斷,13C呼氣試驗證實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陽性,B超排除肝膽疾病。中醫(yī)辨證:主癥為胃脘痞脹或疼痛,舌紅苔黃膩或黃厚;次癥為胃脘灼熱,反酸,口苦口臭,惡心嘔吐,大便黏滯,脈滑數或濡數。
治療組用烏貝益胃散(自擬)治療。烏賊骨90g ,浙貝母60g,薏苡仁150g,延胡索90g,北沙參90g,白術90g,廣木香50g,山藥90g,吳茱萸30g,黃連30g,蒲公英90g,白及90g,陰米250g。研粉,每次取20g,溫水調服,每天1次,晨起空腹服。
對照組用西藥治療。奧美拉唑膠囊20mg,每天1次,晨起空腹口服。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加阿莫西林1.0g,克拉霉素0.5g,每天2次,均口服。
兩組均4周為一療程(對照組中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加用2周抗生素聯(lián)合治療),2個療程后評價療效。治療期間禁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予清淡易消化食物,并避免勞累、受涼和情緒波動。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臨床痊愈:上腹部疼痛、腹脹、反酸、噯氣等癥狀消失,胃鏡檢查顯示其胃黏膜明顯好轉達輕度。顯效 :上腹部疼痛、腹脹、反酸、噯氣等癥狀明顯減輕,胃鏡檢查顯示其胃黏膜好轉。有效 :上腹部疼痛、腹脹、反酸、噯氣等癥狀有所減輕,胃鏡檢查顯示其胃黏膜的病變范圍明顯縮小1/2以上。無效:上腹部疼痛、腹脹、反酸、噯氣等癥狀未減輕,進行胃鏡檢查顯示其胃黏膜的病變范圍未縮小。
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治療組出現(xiàn)腹瀉癥狀3例,均輕微,在繼續(xù)服藥2~3天后腹瀉癥狀自行消失,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84%。對照組因抗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出現(xiàn)腹瀉、乏力、食欲差有4例,停藥后均自行消失,不良反應發(fā)生率6.67%。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慢性糜爛性胃炎屬中醫(yī) “胃脘痛”、“胃痞”等范疇。由外感邪氣、內傷飲食情志,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烏貝益胃散清熱化濕、調和脾胃。方中陰米、北沙參補中益氣、清熱養(yǎng)胃,山藥、薏苡仁、白術健脾利濕,廣木香、延胡索、吳茱萸理氣止痛,烏賊骨、浙貝母、白及制酸護胃、收斂止血,黃連、蒲公英清熱解毒。藥理研究證實,烏賊骨可中和胃酸、消除潰瘍面炎性反應;白及可附著在潰瘍面上,阻止胃酸、胃蛋白酶及其他理化因素對潰瘍的進一步侵襲,有利于創(chuàng)面的愈合及修復[3];黃連、蒲公英對多種細菌,特別是幽門螺旋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4-5]。因此,烏貝益胃散治療慢性糜爛性胃炎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