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濤 劉文雙 吳忠才
(1.湖南工商大學 經濟與貿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205;2.湖南理工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南 岳陽 414006)
長自1991年起,中國與東盟的貿易伙伴關系得以確認;之后,兩國的貿易往來日益深入;到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正式成立。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到來,互聯網在世界各地的普及,降低了國際貿易的成本。Anderson(2004)[1]指出貿易成本的降低會擴大國際貿易規(guī)模。Freund(2004)[2]提出互聯網對貿易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互聯網在不同國家的普及率,會對該國的進口貿易產生不同的影響。2015年,習總書記提出“加快全球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互聯互通”的主張,再一次凸顯出互聯網對經濟的重要作用。2017年中國從東盟的進口額為19630億美元,比2007年同比增長44.72%。中國是東盟的最大貿易伙伴國,東盟是中國第二大進口市場區(qū)域。加之,目前擴大進口已成為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是提高人民消費多樣性的重要來源,也是為我國經濟“新常態(tài)”提供新動力的重要支柱之一。因此,研究互聯網廣義虛擬經濟對中國—東盟的進口貿易對中國具有現實意義。
自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中國市場的開放度越來越高。隨著互聯網廣義虛擬經濟帶來的市場的全球化,更多的中國產品流向世界,同時世界的產品也日益頻繁的向中國市場進軍。尤其是現在,中國的經濟面臨轉型時期,由高速度發(fā)展向高質量發(fā)展。因此,促進中國進口貿易的發(fā)展,是中國優(yōu)化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豐富中國消費者消費多樣性的主要渠道;此外,也可以更好的響應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的發(fā)展。
Baldwin等(2003)[3]分別提出互聯網幫助潛在交易者提供有效的信息獲取渠道和交流路徑,達到轉移或創(chuàng)造新的貿易關系,進而減少一開始的固定費用或信息交流障礙,最終達到提高貿易量和改變貿易流向的目的。Baier(2006)[4]把互聯網歸于信息技術,提出由于互聯網技術的進步與運用,減少了因經濟全球化引起的技術方面的障礙,進而降低了成本。最終得出結論,即該技術能夠有效的促進國際貿易總量的提高。Timmis(2012)[5]提出互聯網在貿易活動中的使用,使跨國交易的中介渠道得以增多,借助互聯網,可使它們變身成為集信息流、金融流、物流三流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最終使得傳統(tǒng)貿易模式得以改變,貿易額也得到相應的提高。George等(2007)[6]借助中高收入水平國家和低收入水平國家的數據,用實證探討互聯網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得出結論,即網絡普及率越高,低收入水平國家向中高收入水平國家輸送貿易的量則越多,但是這兩者的反向因果關系并不成立。Changkyu Choi和 Myung Hoon Yi(2013)[7]選取 207 個國家的與互聯網相關的變量,時間為1991—2010年的面板數據,借助引力模型,研討互聯網在經濟增長方面的促進效應。最后得出結論,即互聯網是經濟增長方程中的重要控制變量,作為一種新型模式,提高了貿易的便利化,最終達到促進經濟貿易發(fā)展的目的。Lin(2015)[8]測算了互聯網對出口貿易的影響效應,互聯網每增加10%促進出口擴大0.2%~0.4%。Kennedy(2016)[9]就互聯網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差異進行研究。
史達(2004)[10]提出跨境電商使外貿的模式發(fā)生更改,對比較優(yōu)勢理論、規(guī)模經濟理論、國際生產折中理論產生不一樣的想法。此外,相關政策法規(guī)也需要不斷修改完善。溫珺、尤宏兵(2015)[11]關于網絡和跨境電商在跨國交易方面的作用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最重要的是也研究了這兩者是如何改善中國外貿目前的困境也做出了一定的探討。李琪,張越(2008)[12]采集了中國各地互聯網滲透率和經濟建設能力的面板數據,采納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D模型)作為實證檢驗模型,借助省級層面的數據分析互聯網如何影響中國的經濟建設能力。武鋒(2008)[13]提出互聯網在國際貿易中的普及,使我國外貿條件得以優(yōu)化,并提高了交易量以及增強了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因此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外貿的進步。此外,中國在互聯網技術方面與他國存在差距,這也是中國亟需解決的難題。袁立輝(2008)[14]借助定量分析對技術提高程度進行量化,并且探討技術提高度對外貿的效用。得出結論,即技術的提高會促進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并且深化國際分工,進而使貿易結構和貿易條件得到改善。高文(2009)[15]提出互聯網減少了交易雙方的貿易費用,使工作效率更加優(yōu)化,并且提高企業(yè)的競爭力,對中國的技術進步、居民可支配收入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李曉鐘、呂培培(2017)[16]從三個角度切入,分別是總體、區(qū)域、時間維度,探討網絡發(fā)展水平對貿易的影響效應。最終得出結論,即網絡普及率對外貿的影響在總體上呈現促進效用、在不同區(qū)域影響程度不同、在時間上的效用呈現動態(tài)性。孟祺(2017)[17]通過將網絡對外貿的作用量化,進而分析進出口雙方的網絡發(fā)展水平與貿易之間的關系。最終得出結論,即網絡可以促進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并對制造類產品、技術類產品有著不同的影響效應。李一丹、王超(2018)[18]借助Internet對“21世紀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效應的論述,選取65國從1996到2014年的面板數據。得出結論,即網絡發(fā)展水平每提高10%,國民生產總值提高0.8%。
通過對以上文獻的歸納整合,發(fā)現大多數文獻是集中研究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由于互聯網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由此導致的貿易成本的下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比較優(yōu)勢,促進國際分工的深化,最終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fā)展。第二是互聯網導致的技術進步,因為互聯網的出現,信息的檢索變得比以前更為便捷,改變了國際貿易的模式。比如跨境電商的出現,使跨國交易更加便利化。但是對于互聯網在不同國家的普及率,地區(qū)分布等因素,也會影響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情況并未做太多深入研究。本文與以往文獻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研究對象與時間分段的不同,大多數文章是研究中國的出口貿易,而筆者擬研究中國的進口貿易,更好的響應習總書記提出的擴大進口政策,以滿足廣大人民的多樣消費需求和促進高質量經濟增長;時間分段則分為啟動階段2002—2009年,到2009年底中國—東盟之間有93%的產品實現零關稅;全面建成階段為2010—2017年,不僅實現了貨物的自由流動,也逐漸開放服務和投資等要素市場;旨在體現動態(tài)化效應的變化。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國際貿易的交易成本和方式?;ヂ摼W廣義虛擬經濟對進口貿易的影響路徑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第一,減少進口貿易的交易費用,即固定費用和邊際費用?;ヂ摼W連接全球,讓需求方和供給方的聯系更加便利,提高了貿易中各環(huán)節(jié)的效率,降低了需求方的進口成本,也降低了供給方的出口成本,從而使得需求方的進口量增多,出口方的出口量增多。第二,互聯網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減少了買賣雙方因為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風險損失。此外,也會降低國際貿易過程中的“冰山成本”,進而擴大的買方的進口貿易量。第三,隨著互聯網通信技術的發(fā)展,互聯網把新興行業(yè)和傳統(tǒng)行業(yè)通過全球網絡體系結合起來,由此出現了跨境電商等新型國際貿易形式,大大縮短了傳統(tǒng)貿易的中介環(huán)節(jié),使得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聯系更加便利,也避免了因貿易渠道過長而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會促進進口國和出口國貿易結構、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升級。
“冰山成本論”將以往剔除在貿易成本中的運輸費用重新加入,克魯格曼將運輸費用看成“冰山”,換種說法即為,一單位商品在貿易運輸過程中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的那部分記為W,而在運輸過程中因各種原因使得商品發(fā)生一定量損耗的記為1-W。何勇、陳新光(2015)[19]對于運輸費用的處理方法,將貿易過程中的貿易費用近似等同于物流費用。本文擬借鑒此種做法,此外由于中國—東盟自貿區(qū)自2002年便開始投入建設,故不考慮進口貿易中的貿易壁壘。因此,影響中國從東盟進口商品的價格高低的因素主要分為物流費用EL和商流費用EB,商流費用是指消費者和生產者完成整個貿易流程過程中的總費用減去物流費用的那部分費用。即:。
商品在運輸途中因損耗部分而產生的費用,最終還是由國外消費者承擔的,因此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商品的均衡價格。再根據克魯格曼對“W”的算法處理,有:
潘申彪和王劍斌(2018)[20]指出,互聯網會減少貿易中的搜尋費用、溝通費用和生產費用。此外,隨著互聯網在各國的越來應用越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運輸效率,降低了運輸費用,因為互聯網的存在,可以實現物流運輸全鏈條的信息共享,更好的查到交易商品的所處地,從而避免在傳統(tǒng)運輸方式中因搞錯轉運港口或到達港口而導致的其他費用。最后,伴隨著互聯網而發(fā)展起來的跨境電商,極大的提升了全球貿易的效率,根據王欠欠和夏杰長(2018)[21]的觀點,互聯網改變了國際分工的模式,也將成為變革國家間產業(yè)競爭和貿易利益分配新格局。
互聯網(inter)作為一種影響商流費用(EB)的外部條件,前者的變化必然導致后者的變化,因此可以假定兩者之間的函數關系為:
相互需求理論認為,一國出口的商品在國內有需求是其出口的前提條件,在國際貿易中,將出口視為對對方的供給,將進口視為本國的需求。而商品的國際均衡價格則由兩國的相互需求決定。因此,中國的進口貿易可以視為中國的需求情況。
假設在現存國際貿易體系下,有m個國家,每個國家有n個企業(yè),每個企業(yè)生產同質商品?,F設j為進口國,i為出口國。故有:出口國企業(yè)根據國內需求情況Di和國外需求情況Dj對商品進行生產,假設兩國面臨相同的需求函數,如下:
對出口國i來說,假設存在代表性企業(yè)在進行商品的生產并出口;并假設出口企業(yè)的邊際成本c不變;假設企業(yè)的固定成本為S。商品在本國國內銷售,會產生冰山成本,用Wi表示,則實際邊際成本為c/Wi;商品從i國出口到j國,并在j國銷售,也會產生“冰山成本”,用Wij表示,實際邊際成本為c/ Wij。因此,企業(yè)的總利潤可以表示為:
利潤最大化的一階條件為:
根據(3)、(4)得出商品生產和出口的最優(yōu)解:
則出口國企業(yè)生產商品的總量為:
從最優(yōu)解中得出,在國內銷售的商品數量Zi與Wi為正相關的關系,在國外銷售的商品數量Zij與Wij也呈現正相關的關系。即Zi和Zij會分別隨著Wi和Wij的增加而增加。在大部分國家的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的背景下,貿易中的交易費用、信息費用、搜尋費用、差旅費用等商流費用EB會隨之下降。再加之兩國均用互聯網開展貿易,則冰山成本Wi和Wij均上升。根據,求得價格P:
由此(7)可知,Wi和Wij的上升,會導致Pi和Pij的下降。又因為根據貿易額、需求量以及價格之間的函數關系有:貿易額=需求量×價格,故有出口國國內貿易額(Vi)和進口國國內貿易額(Vij),貿易總額(V總),分別為:
由(8)可知,Wi和Wij的上升,會使得Vi、Vij和V總均增加。即互聯網在兩國貿易中的使用,會使得本國貿易額增加、出口貿易額也增加以及貿易總額的增加。
對進口國j來說,可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考慮,即考慮進口能給消費者所帶來的效用,目的為追求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如此一來最有代表性的應為CES效用函數,j國消費者效用用Uj表示,j國從i國進口商品用Kji表示,則有:
上文已知i國出口商品K到j國的價格為Pij,j國從i國進口的商品K在j國的價格記為Pji,現假設這兩者相等,即Pji=Pij;再假設j國消費者的勞動報酬(Lj)為消費者的全部收入。又因為消費者效應最大化,使得。
因為本文中只有中國為進口國,故j國就一個,所以解得Pij為:
根據式(7)~(10)知:
將(11)兩邊對數化處理,一定有 dKji/dLj〉0。由此可知,于進口國來說,進口國市場規(guī)模(GDP)越大,則進口貿易量越多,因為GDP規(guī)模越大居民的消費需求水平也越高;此外,進口國居民收入也會對進口量產生積極的正向影響,因為收入水平與居民的消費能力為正相關關系,因此也會促進進口需求量的增長。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命題:即互聯網水平的提高將對進口貿易額的增加有積極效應。
上文的理論模型假設在現存的國際貿易體系下,存在m個國家,m×n個企業(yè)。運用到中國—東盟進口貿易體系中則為,存在11個國家,11n個企業(yè),其中中國為進口國,東盟各國為出口國。中國—東盟進口貿易發(fā)生的理論支撐為相互需求理論,中國作為進口國,從消費者效用最大化方面來考慮進口貿易額的多少;東盟各國作為出口國,以企業(yè)效用最大化為角度考慮出口貿易額的多少。
影響國際貿易的一大重要因素,即為貿易成本的問題。因此,上文的理論模型通過運用因互聯網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而隨之產生的“冰山成本”,從而探討冰山成本對貿易額的影響。發(fā)現隨著一國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貿易中的交易費用、差旅費用等眾多商流費用會大大降低,從而成本也得到了下降;加之互聯網在兩國貿易中的應用,由此產生的“冰山成本”會上升,而國際貿易的均衡價格則會隨之下降。因此,在中國—東盟進口貿易中則體現為,由于互聯網發(fā)展水平在中國以及東盟各國的不斷上升(從上文的各國互聯網普及率現狀可知),對于東盟而言,在一定程度下商品出口額的增加會增加企業(yè)的總利潤;于中國而言,進口商品價格的下降,也會使得中國進口額的增加。綜上可知,中國—東盟的進口貿易額會隨著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而增多。
根據程偉晶(2014)[22]對中國—東盟自貿區(qū)貿易效應的相關研究。首先,為了使選取的樣本具有可收集性與準確完整性,本文擬選擇中國從東盟、獨聯體、中南亞、西亞、中東歐等國進口的所有產品的貿易為樣本。其中選取國家56個,東盟10個,獨聯體9個,中東歐11個,中南亞13個,西亞13個,這些國家是依照我國“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區(qū)域劃分的,但是樣本國家數和參與一帶一路的國家數量并不相等,其原因是有些國家的變量數據無法獲得,如中國從斯洛伐克的進口額、羅馬尼亞的GDP等在相應數據庫里顯示缺少,故而剔除這些國家。筆者在這借鑒此劃分方法,旨在通過擴大樣本數并與東盟形成比較分析,更好的剖析中國—東盟的進口貿易影響因素;其次,基于中國—東盟自貿區(qū)的建設進程的不同,將時間劃分為兩個階段,一是2002—2009年,二是2010—2017年,總計16年,以確?,F實性與非偶然性。
本文借助STATA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檢驗、具體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如表1所示。
表1 各變量信息與數據來源
鑒于眾多學者均借用引力模型來解釋雙邊變量,本文也擬采用由萬有引力定律衍生而出,后經Tinbergen引用到國際貿易中的引力模型。此外,根據上文所述的路徑分析與貿易模型的闡述,顯示出互聯網普及率的高低對進口貿易的積極促進效應,并且認為進口國的居民收入、冰山成本等的存在也會對進口貿易有一定的影響。雖然依照Hummels(2001)的做法,應該把互聯網作為影響貿易成本的一個因素,貿易成本是由一系列因素共同影響,其中也有關稅和運費等指標,由于中國—東盟自貿區(qū)的建成,故關稅因素基本可忽略,加之商品的運費數據無法量化,故也舍棄該因素。
因此本文選擇貿易雙方國家的互聯網使用率,即每百人中使用互聯網的人數,作為互聯網普及率;同時選擇代表各國市場規(guī)模的指標(GDP)、各國總人口數(POP)、兩貿易國之間的距離(DIST)作為影響出口貿易的其他因素。因此,本文的待檢驗實證模型構建如下:
其中各變量所代表的具體含義為,impjit為t時期進口國j從出口國i的進口額;intit為t時期出口國i的互聯網普及率,即每百人中使用互聯網的人數;intit為t時期進口國j的互聯網普及率;gdpit、gdpjt分別為t時期出口國i和進口國j的國民生產總值;distji為進口國和出口國之間的距離,以政治中心的距離為準;popjt、popit分別為t時期進口國j和出口國i的人口總數。
1.各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根據表2可知,本文共選取了1個被解釋變量(impji),7個解釋變量;樣本量共為896個,國家為56個,年份為16年,從2002—2017年?!耙粠б宦贰敝饕獓业幕ヂ摼W普及率均值為32.70%,高于中國的29.44%;但前者的GDP總量少于中國的GDP總量,這和中國人口眾多有一定的關系;中國從“一帶一路”主要國家進口額均值為476.47億美元。
2.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結果
由于本文選取的樣本數據具有時間跨度,需要檢驗其是否平穩(wěn),因此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需要驗證所取數據是否可以應用到模型之中。故要進行單位根檢驗,對數據進行平穩(wěn)性分析,但由于lndistji數據在在同一年是固定不變的,具有強烈的不平衡性,故不能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其余變量數據均可進行平穩(wěn)性檢驗。在5%的顯著水平之下,表3中Levin、Lin和Chut的P值顯示了各變量的平穩(wěn)性,結果顯示:除了變量lnpopj數據是不平穩(wěn)的,其余數據變量均為平穩(wěn)。由此可得,lnpopj存在單位根,因此對數據進行二階差分后,消除了lnpopj的單位根,至此所有數據均具有平穩(wěn)性。
表2 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表3 單位根檢驗
在對樣本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后,由于lnpopj在一階不平穩(wěn),故該變量與其他變量不存在協整關系,因此在模型中剔除國外人口變量。此外筆者采用Kao檢驗的方法對平穩(wěn)的數據變量進行協整檢驗。得出ADF統(tǒng)計量為-7.731295,p值為0.0000,在顯著水平5%之內,因此得出結論,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此外對所有變量進行初步回歸,顯示擬合優(yōu)度為0.885330,p值為0.00000,說明模型擬合優(yōu)度較好,總體顯著,故可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
3.實證結果分析
(1)變量檢驗
首先,借助stata軟件對剩余變量數據樣本做多重共線性分析,方差膨脹因子VIF的值顯示模型不存在明顯的多重共線性。其次,采用F值檢驗來判定模型是采用混合回歸還是固定效應,用F值檢驗顯示的P值為0.0000,故表明模型可以采取固定效應進行回歸。最后,對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進行Hausman檢驗,其中東盟的P值為0.1202,不能顯著拒絕采用隨機效用;“一帶一路”主要國家的P值為0.0170,拒絕采用隨機效應的假設。因此互聯網普及率對中國從東盟的進口貿易的影響研究的實證分析選擇隨機效應模型,而用于比較分析的中國從“一帶一路”主要國家的進口貿易的影響研究的實證分析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2)實證結果分析
依照之前的模型檢驗判定過程,其他用于比較分析的區(qū)域,分別適用的回歸為:中南亞國家應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而獨聯體、中東歐、西亞應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由上文可知,東盟適合隨機效應模型回歸,且筆者的主要目的便是分析各變量對中國從東盟的進口貿易的影響,其余區(qū)域均是為更好的分析比較中國從東盟進口貿易的影響。
從中國—各國的面板OLS回歸估計結果得出表4,據此可以得到以下結論:第一,東盟、中東歐、西亞的互聯網普及率對中國的進口貿易有積極的正向促進效應,獨聯體的互聯網普及率則對中國的進口貿易為負向作用,中南亞的互聯網普及率對中國的進口貿易則并不顯著。同時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對中國與東盟、中東歐、西亞的進口貿易有抑制作用,這主要是因為互聯網普及率對出口國的影響大于對進口國的影響。概括來說即為,東盟的互聯網普及率對中國從東盟的進口貿易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對中國從東盟的進口貿易的影響則為抑制作用。第二,就從中國從東盟的進口貿易而言,東盟的互聯網普及率對進口貿易的影響系數為0.267,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對進口貿易的影響系數為0.0613,這表明,東盟各國的互聯網普及率每提高1%,則中國—東盟進口貿易量增加26.7%,中國互聯網普及率每增加1%,則中國—東盟進口貿易量減少6.13%,因為中國互聯網普及率的上升,便意味著中國可以選擇進口的國家增多。第三,從表4可以得出,兩國GDP對貿易的促進效用,以及貿易國之間的距離對進口貿易的抑制作用,但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中國—東盟的距離欄系數最小,主要是因為東盟各國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國周圍。第四,從表4中可以得到,中國與出口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對中國從中南亞國家進口貿易的影響不顯著,其可能是南亞國家有許多與我國相鄰,出于政治制約,中國進口貿易遭到抑制,故而因互聯網帶來的貿易成本降低的促進效應低于政治的抑制效應。由此可知:中國從東盟的進口貿易需注意貿易國之間的政治障礙,應盡量營造良好的互利共贏的政治環(huán)境。
(3)不同時間段的影響分析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對互聯網使用人數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近幾年各國的互聯網發(fā)展增速大多與之前相比更為迅猛,以東盟國家為例,在2002—2009年期間,柬埔寨的互聯網普及率僅增長0.3%,而在2010—1017年期間,其互聯網普及率增長了32.74%;此外,與之類似的國家有老撾、緬甸、印度尼西亞,分別為在2002—2009年增長3.28%、0.22%、4.79%,而在2010—2017年期間則分別增長18.51%、30.46%、21.33%。由此可知,互聯網的發(fā)展具有動態(tài)性,因此分時間段進行討論極有必要。
表4 互聯網對中國從東盟的進口貿易的影響
由表5可知,第一,東盟的互聯網普及率在2002—2009年期間對中國的進口貿易影響并不顯著,但在2010—2017年期間,東盟的互聯網普及率對中國的進口貿易產生了顯著的正向效應這主要是因為東盟各國前期的總體互聯網普及率較低,互聯網在貿易中的應用較少,而隨著互聯網普及率程度在各國的提高,其對中國—東盟的進口便產生了促進作用;而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對中國—東盟的進口貿易是有抑制效應的,可能是因為隨著互聯網普及率在中國的提高,中國可接觸的國家范圍更多,可供選擇的也就越多,因此也就不局限于東盟或是“一帶一路”主要國家;這從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對中國與“一帶一路”主要國家進口貿易的影響轉變也可以得出。第二,東盟和“一帶一路”主要國家的GDP對中國的進口貿易均有顯著的正向促進效應,值得注意的是,在2002—2009年期間,中國的GDP對中國—東盟的進口有抑制效應,或許是因為在2002—2009年期間,中國—東盟自貿區(qū)還處在初期建設之中,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三,東盟的人口對中國—東盟的進口貿易影響也有前期顯著的抑制效應(0.3718***)轉變到后期的正向效應(0.0656)。
據此可知,互聯網廣義虛擬經濟對中國—東盟國家進口貿易的影響具有動態(tài)性,互聯網剛開始在國際貿易中使用,必然需要一定的籌備時間,比如說相關通訊工具的準備、對應的高質量人才的培養(yǎng)等,而這些開展貿易的要素一旦缺失,那就會使得互聯網對進口貿易的作用極其微弱;然而隨著互聯網在貿易中應用的各種要素的逐漸齊備,比如政策導向、人才的豐富等,互聯網對中國—東盟的進口貿易便會產生積極的促進效應。
(4)互聯網發(fā)展差距的影響分析
根據上文的實證分析,我們發(fā)現貿易國之間的互聯網差距對進口貿易量有較明顯的影響,因此以進口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出口國的互聯網普及率作為衡量兩國的互聯網差距的指標變量,用intgdpji表示,旨在更加清楚明白的量化互聯網差距對中國從東盟的進口貿易的影響。此外,根據上文對面板OLS的固定效應與隨機效應的判定,可以得出表6的實證結果。從中可以得到以下結論,第一,從核心解釋變量來看,貿易國之間的互聯網差距越大,則進口貿易量越小,就中國—東盟而言,兩國的互聯網差距每多1%,則中國—東盟進口貿易量便減少26.5%,大于其對中國從“一帶一路”主要國家的進口貿易的影響,因此為了促進中國從東盟的進口貿易,縮小貿易國之間的互聯網普及率的差距是十分有必要的。第二,從非核心解釋變量來看,進出口國的GDP均對促進中國的進口貿易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就中國與東盟各國來說,中國的GDP對中國從東盟的進口貿易的影響程度大于東盟的GDP對其影響程度。此外從中國與“一帶一路”主要國家的實證數據大致可知:進行貿易國家越多,則GDP的影響會更加顯著。再次,從距離和人口變量可知:距離越遠,則中國的進口貿易越少;東盟的人口數量對中國從東盟的進口也有著顯著的正向效應,可能原因為人口越多,勞動生產力越強。最后從擬合優(yōu)度來看,以東盟國家為樣本的模型擬合優(yōu)度總體高于以“一帶一路”主要國家為樣本的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說明該模型對分析中國從東盟的進口貿易有著較好的解釋力度。
表5 不同時期互聯網普及率對中國從東盟的進口貿易的影響
表6 互聯網發(fā)展差距對中國—東盟進口貿易影響
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貿易形式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本文選取2002—2017年16年56個國家的數據作為面板數據,探討互聯網廣義虛擬經濟對中國—東盟進口貿易的影響。實證結果顯示:首先從總體層面來說,出口國互聯網普及率對中國與“一帶一路”主要國家進口貿易有積極的促進效應。其次,從區(qū)域層面來看,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對從不同區(qū)域進口的貿易量有著不同的影響,不同區(qū)域的出口國互聯網普及率對中國的進口貿易量也有著不同的影響,且程度更大。最后,從不同時間維度來看,東盟的互聯網普及率對中國—東盟進口貿易的影響是不同的。由實證結果可知,隨著東盟各國的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其對中國—東盟進口貿易的影響態(tài)勢也越強。
綜上可知,借助互聯網廣義虛擬經濟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中國—東盟的進口貿易可以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發(fā)展。首先,可以優(yōu)化中國的進口貿易方式;其次,可以擴大中國的進口市場;最后,可以增加中國進口商品的種類,使中國進口市場多元化發(fā)展。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互聯網的基礎建設仍要加強。根據國家電信聯盟的數據顯示,中國2017年的互聯網普及率為54.30%,與東盟國家中的文萊(94.87%)相差40.57%,與新加坡(84.45%)相差30.15%,與馬來西亞(80.14%)相差25.84%。這說明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中國的政策制定者應該提高中國的互聯網基礎建設水平,以便更好的促進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以及產業(yè)結構的優(yōu)化升級,使中國經濟更好的向高質量發(fā)展靠攏。
總體來說,國家互聯網普及率的提高,對國際貿易有促進效用,但對進口貿易的促進效用則要根據該國是進口國還是出口國來判斷其影響效用的大小。但無論如何,互聯網使用水平的提高,對進口貿易的影響較為顯著??梢詮囊韵聨讉€方面著手發(fā)展互聯網推進進口貿易發(fā)展:
跨境電商是依托互聯網而產生的新型國際貿易方式。它使傳統(tǒng)貿易得到優(yōu)化升級,減少了繁雜的通關手續(xù),其中單證無紙化更是為貿易的進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傳統(tǒng)的進口方式主要以展會、來料加工、線下交接等方式完成,而跨境電商的出現,則可將商品上傳到網站上(比如速賣通),讓更多的買家可以了解到產品的信息。此外,由于不同國家互聯網普及率對中國進口貿易影響顯著程度不同,因此跨境電商的發(fā)展程度也不盡相同。于東盟國家而言,文萊的互聯網普及率最高(94.87%),老撾的最低(25.51%)。因此這就需要,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在優(yōu)化中國—東盟的進口貿易方式時,可以根據不同國家的跨境電商發(fā)展程度來適當變化中國對應的進口方式。到目前,東盟已成為中國第二大進口來源地的區(qū)域組織。加之,近幾年各國的互聯網普及率也在飛速發(fā)展,為產生新的貿易形式創(chuàng)造了條件,故而我國應懂得借助跨境電商以及采購貿易等新型國際貿易形式來促進我國的進口貿易方式優(yōu)化升級。
互聯網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可以使貿易國均受益。于貿易國來說,由于電子信用證的出現,大大縮短了結匯的時間以及增加了雙方之間的了解,可以較好的避免因信息不全導致的財貨損失等風險。從中國來看,互聯網的使用降低了中國消費者的搜尋成本、差旅成本等,同時也增加了中國可選擇的余地,擴大了中國的進口市場數量,即同一商品可以通過從多個國家的對比中獲得性價比最高的,無形中相當于產生了貿易創(chuàng)造效應;從東盟各國來說,互聯網的使用,減少了傳統(tǒng)貿易中只能通過發(fā)盤形式對客戶一一詢問的時間成本和人工成本,那么也就增加了東盟各國的出口意愿。因此中國政策制定者理應把握貿易信息化的大方向,借互聯網的東風,構建中國—東盟“互聯互通”的網絡系統(tǒng),進而發(fā)展中國的進口市場。
從上文的實證結果可知,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中國—東盟的進口貿易額也隨著增多,這意味著加快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極有必要的。從中國來說,互聯網程度越高,可選擇的進口商品種類越多,可選擇的進口市場類型也越多;從東盟各國來說,互聯網程度越高,出口商品則越多,愿意做出口生意的企業(yè)也越多,因為規(guī)模經濟生產會產生一定的利潤。因此在此基礎上,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可以適當增加進口商品種類,使中國的商品市場更加豐富,進一步優(yōu)化升級商品市場結構;并從不同類型的進口市場進口商品,促使中國的進口市場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