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
2018年9月,因教師交流我來到了臨朐縣龍崗小學交流。之前我一直在縣城工作,有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近年在語文戲劇、主題單元模塊教學、學校課程研究、班級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來到這所鄉(xiāng)鎮(zhèn)學校后,我開始嘗試在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下、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實施自己摸索出的高效課堂教學。
龍崗小學是一所鄉(xiāng)鎮(zhèn)小學,學生流失嚴重,我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70%的學生不具備良好的讀書習慣,四年級的班內讀整本書超過三本的同學只有兩三名。這里的家長認為課外書對孩子的考試沒有多少幫助,導致學生在家無書可讀。因為平時讀書少,學生缺乏觀察能力,不能很好地發(fā)現(xiàn)學習、生活中的寫作題材,即使是簡單的記敘文,在學生寫作時,也會出現(xiàn)語句不通的現(xiàn)象,更談不上生動。
一、組文閱讀童話,激發(fā)興趣
由于這群孩子剛從小學低段升到中段,閱讀能力還比較弱,所以,剛開學我沒有實施語文單元整合教學。國慶假期以后,正好進行第三單元的學習,而第三單元共有四篇童話故事,我想:童話,不正是這個年齡段孩子最感興趣的嗎?于是我決定打破教材的原有順序,重組教材,把童話故事放在一起進行組文閱讀教學。
課前,我了解到90%的孩子讀過《丑小鴨》和《白雪公主》兩篇童話,而我選擇的四篇童話故事的共同點是都以主人公的名字作為文章的題目,故事情節(jié)曲折,人物特點鮮明,能夠給予學生啟發(fā),這不僅是四篇童話故事的共同點,也是童話故事類文章的特點,我希望學生能夠窺一斑而見全豹,借助這四篇童話故事的閱讀,以后能夠學會深層次理解并閱讀更多的童話故事。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注重用方法引領閱讀,運用方法拓展再讀,同時,在閱讀中注重讓學生異中求同,發(fā)現(xiàn)童話故事的特點。
首先,創(chuàng)造情景,給學生閱讀期待。 我先讓學生回顧自己讀過的童話故事,并說說故事的主人公,學生會發(fā)現(xiàn)很多童話故事的題目就是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于是他們把目光集中在故事的主人公身上。在對課題質疑時,學生能夠集中地圍繞主人公進行提問,從而對文本產生更多的閱讀期待。
其次,抓住主要人物,簡化教學環(huán)節(jié)。我覺得只要抓住主線上的幾個關鍵點即可,其他的次要知識點該舍就舍,要把整個單元看作一個整體。如,在本單元教學中,我就是抓住童話情節(jié)這樣的共性,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而且讓學生在單元整組文本的學習中,感受到了童話的表達特點。教學片段展示如下:
師: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四篇課文,細心的小朋友,你發(fā)現(xiàn)了嗎?這四篇童話都含有一個神奇的數字“3”,你來找一找。(交流后發(fā)現(xiàn):有三次對話、三個變化、三次誤會、三個青年)
師:在《去年的樹》當中,小鳥通過三次尋找,讓我們體會到了小鳥和樹之間深厚的友情,但是《小木偶的故事》當中的小木偶可就沒這么幸運了,他卻遇到了三次誤會,請你打開課文,速讀課文,找一找小木偶都被誰誤會了。
生:小木偶被熊警察、小兔子還有老婆婆誤會了。(板書:三次誤會)
師:我們分角色來讀一讀吧。(出示三次誤會的對話)小木偶遭遇三次誤會都是因為什么?
生:因為他只有一個笑嘻嘻的表情,這個表情是老木匠給的。小紅狐搶了小木偶的包。(板書:起因)
師:那被誤會的結果是什么呢?
生:藍鼻子女巫把人類所有的表情都給了小木偶。
師:看著黑板的提示,你能完整地把這個故事概括一下嗎?
生:老木匠做了一個小木偶,給他刻了一個笑臉,小木偶在大街上走的時候,小紅狐把他的包騙走了,因為他只會笑,所以被熊警官、小兔子和老婆婆誤會了,最后藍鼻子小女巫給了他人類所有的表情。
教學時,我自始至終都讓學生圍繞神奇的數字“3”來進行:《小木偶的故事》的三次誤會;《巨人的花園》的三次變化;《幸福是什么》里面三個青年對幸福的三種解釋。概括文章主要內容,評析人物特點,圍繞主人公來說說自己受到了什么啟發(fā),同時,由對主人公賞析的方法拓展延伸到對文中其他人物進行評析。教學環(huán)節(jié)簡單了,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遷移,我的教學重點也就得到了落實。
最后,注意把讀法變成學法,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遷移。我從“語文主題學習” 叢書中補充了《小狐貍買手套》 《灰姑娘》? 《小海鷗的第一次起飛》《木偶奇遇記》(節(jié)選)、《寶葫蘆的秘密》(節(jié)選)5篇童話,讓學生在課前先自主閱讀,讀后提出問題:你發(fā)現(xiàn)多篇童話的相似之處了嗎?為什么它們會有這么多的相似之處?它們又有什么不同呢?利用這些問題把學生引入到閱讀中,將“組文”橫向聯(lián)系起來讀,通過比較、猜測、推論、反思,引導孩子與文本和作者進行對話。接著以“讀書匯報會”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在交流展示環(huán)節(jié)進行分享、質疑。這樣,單元主題就一次又一次地被重復,學生對童話的理解就進一步深化了。
二、閱讀童話故事書,養(yǎng)成習慣
組文閱讀之后,聯(lián)系剛剛學過的4篇童話,請同學們進行整體回顧,交流各自的閱讀感悟和收獲,讓學生在此基礎上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深化收獲,并相機向課外拓展。 所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在學生已閱讀了《木偶奇遇記》片段的基礎上繼續(xù)閱讀整本書。
圍繞整本書,我們按照以下流程開展閱讀活動:激發(fā)興趣、提出要求—教給方法、培養(yǎng)習慣—小組交流、相互協(xié)作—課堂展示、成果激勵。在課堂展示交流環(huán)節(jié)中,話題可以從學生的閱讀反應中獲得,也可以隨著閱讀的深入不斷生成。比如,交流近期閱讀《木偶奇遇記》的感受;通過對序言、目錄等內容的了解,讓學生學會系統(tǒng)地讀書 ;通過交流匹諾曹的成長經歷,讓學生明白故事中的道理,進一步體會童話的特點,感受童話的魅力。最后,讓學生演童話、編童話。我主要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首先讓學生在小組內演一演,然后推選兩組學生展示,小組表演完后,讓學生評一評,哪些好,并說說為什么好。我根據孩子的回答,及時引導學生了解童話這種體裁的特點,引導學生說出其特點,同時,幫學生總結,如:豐富的想象、夸張、擬人等。然后請學生自己編一個童話故事,我再根據學生編的童話進行寫作指導,布置作業(yè),請學生修改或重新寫一寫童話。
自從引領同學們閱讀童話后,同學們讀書的興趣明顯提高?!袄蠋?,下節(jié)課能讀課外書嗎?”“老師,我還想讀……”這樣的話經常出現(xiàn)在我耳邊。除了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外,學生讀書的范圍越來越廣,《長襪子皮皮》《夏洛的網》《草房子》《狼王夢》……最令人驚喜的是,現(xiàn)在部分學生已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只要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就能自覺地讀點兒“閑書”了!每次我一走進教室,就能看到很多學生在聚精會神地讀書。現(xiàn)在,學生經常想要老師留出幾節(jié)課專門進行讀書……還有什么比看到學生喜歡讀書、養(yǎng)成了閱讀習慣更令人欣喜呢?
三、改寫童話,演出童話劇
我還把語文戲劇教學也帶到了龍崗小學的語文課堂。漸漸地,這里的孩子們有了創(chuàng)意,他們能把故事進行再創(chuàng)造,然后進行表演。如讀完《夏洛的網》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表演時,每個小組都能給大家?guī)眢@喜。那夸張的動作、惟妙惟肖的對話,都飽含著學生對童話的熱愛。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學著把童話故事改寫成童話劇,再進行表演,雖然有些稚嫩,但在活動中學生享受到了創(chuàng)作、表演的樂趣,也快速地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一個個變得陽光、快樂起來。
童話,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塑造形象,反映兒童生活,是兒童成長的精神營養(yǎng),它大大提高了兒童的閱讀興趣,打開了鄉(xiāng)鎮(zhèn)小學生的思維之窗,為孩子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牽著童話的手,我和孩子們一起幸福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