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遠鋒
一般情況下,研究型課程在研究自我發(fā)展和社會生活中確定專題,真正地實現“寓教于樂”的教育理想[2]。研究型學習強調學生的自我探究性,一般對生活現象、自我發(fā)展進行研究,探究面廣、研究性強作為其優(yōu)點,不僅可以提高中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在一個研究成功后也可以增強學生的積極性與對成功的渴望。
在化學實驗中,一般情況下,教師會在講臺上對化學器材進行簡單的介紹。一些基本器具如膠頭滴管、溫度計、托盤天平等常見器具,學生可能會簡易上手但是像集氣管、冷凝管這些較為復雜的儀器,學生并不能操作自如,甚至在介紹時走神的學生并不能組裝儀器。在研究型學習中,首先教師需要選擇開放實驗室,在說明功能后由學生親自接手觀察、相互討論與研究,化學器具以其在學生生活中奇特少見的特性,會極大地激發(fā)學生對化學研究的積極性。其次,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化學現象由學生自我設計實驗課題。
例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1.為什么金屬在雙氧水中會產生氣泡?2.為什么不同金屬產生氣泡的速度不一樣?針對這些化學現象,教師并不事先詳細講解,而是由學生自我操作、針對化學現象相互討論、查閱資料的方式自我解答。在通常課程學習中,學生可能更關注教師操作所產生的化學現象忽視操作細節(jié),而在研究型學習中由學生相互監(jiān)督,更注重細節(jié)。實踐出真知,在自主操作中學生可以牢牢記住化學原理和實驗現象,體驗主動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感。
探究性學習在化學研究方面更具系統(tǒng)性和嚴謹性。因為化學現象所具備的科學理論較為復雜,如果僅僅通過系統(tǒng)授課的形式去梳理這些細節(jié)會讓課堂枯燥無味,稍加舉例僅會豐富知識內容,卻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化學獨特的魅力與活力。探究性學習可以將枯燥的理論知識以平常常見的生活現象形式表現,并加以科學理論知識,兩者結合以使學生理解本質、豐富體驗、增進知識。
比如在研究“金屬的化學性質”一節(jié)中,教師需要學生自帶密封好、包裝好的鐵釘或方便攜帶的鐵質器具。實驗室需要器具有四支試管、四枚鐵釘、5%~10%的鹽水、植物油、久置的蒸餾水、鑷子、濾紙膠塞、試管夾、酒精燈、火柴,實驗藥水:稀鹽酸。在通知學生時,學生就已經明顯產生極大的興趣,不少學生提問:“為什么老師需要我們自己帶鐵質用具?需要研究些什么?”在課堂未開始時,學生就已經在互相討論中。有的學生會向其他同學講述鐵生銹的原理,有的學生在查閱資料,課堂氣氛極其活躍。教師如果趁熱打鐵地引導課題“探究鐵釘生銹及除銹的原理”,學生便能及時將熱情投入到原理探究中。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形式分工負責探究歸納:1.生銹前鐵釘的顏色、狀態(tài)。2.生銹后鐵釘的顏色、狀態(tài)。3.密度對比?;瘜W性質:(1)金屬與酸的反應;(2)金屬能否被溶解。在探究中,學生先用植物油隔絕氧氣,再將已經加熱的食鹽水緩慢倒入帶有鐵釘的試管中,有的學生鐵制品純度比較高生銹比較快,有的學生鐵釘生銹較慢,這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銹的細節(jié)。在除銹中倒入2ml 的稀鹽酸,用試管夾夾持試管,在酒精燈上加熱,一會兒有學生注意到有細小氣泡產生。當鐵釘上的銹消失并變得光亮時,將試管中的廢液倒入廢液缸中;用鑷子夾取鐵釘,并用蒸餾水沖洗干凈,最后用干凈紙巾擦拭干凈。
在這一探究過程中,用探究性教學取代傳統(tǒng)教科書授課的方式,以更加系統(tǒng)的實踐方法帶領學生走進課堂,將需要列舉的例子讓學生親自感受。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力和對化學的興趣,將生活中的實際情況與化學理論相結合,使學生牢牢記住化學現象與原理。
研究型學習可以改變學習方式,將學習與生活締造相連?;瘜W教師所追求的是學生不僅在課本中汲取化學知識,還需要學生將一些化學原理運用到生活中,對一些生活現象可以熟練解釋并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質”一節(jié)中,學生在面對兩支高低蠟燭燃燒速度中學習到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氣,燃燒需要消耗氧氣,因此也能理解在火災中需要匍匐前進的原理。在各種實踐中,學生也學習到撲滅火種的主要原理是隔絕氧氣,因此在遭遇危險時可以運用化學原理去解決問題。
總之,學習不應該局限于課本知識,課本知識的范圍狹窄,研究性不如在實踐中強。而在研究和溝通中學生可以產生思想的碰撞,以教師的引導和同學之間的討論形式,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更汲取到知識的養(yǎng)分。在獨立學習中培養(yǎng)洞察力和思維,在合作學習中培養(yǎng)交流與溝通,在競爭學習中培養(yǎng)思維的多樣化。因此,研究型學習在教育界廣為推崇,在化學實驗中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