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摘 要:外語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場所,在回顧國內(nèi)外跨文化外語教學相關(guān)研究的基礎(chǔ)上,本文指出當前我國跨文化外語教育以探討培養(yǎng)理念為主,為數(shù)不多的跨文化教學實踐則偏離外語教學大綱,因此探索基于外語教學內(nèi)容框架下的跨文化外語教學實踐尤為迫切。
關(guān)鍵詞:外語教學;跨文化教育
隨著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日趨緊密,外語教學的中心任務已經(jīng)轉(zhuǎn)變?yōu)榕囵B(yǎng)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然而,長期以來,中國的外語教學一直將語言教學置于文化教學之上,導致外語課堂的文化缺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外語教育中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對國內(nèi)外跨文化外語教育相關(guān)研究進行梳理,以期指明研究進展及存在的不足,為今后跨文化教育研究提供方向。
一、國外跨文化教育研究概述
國外跨文化教育研究由來已久。英國學者Byram(1997)認為文化隱含在語言教學過程之中,因此外語教學與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在其著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中,Byram首次系統(tǒng)地論述了如何在外語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能力。自此,外語教育領(lǐng)域?qū)缥幕芰ε囵B(yǎng)進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具體的原則和方法。例如,Lo Bianco et.al(1999)的跨文化“第三空間”報告,將跨文化教學概括為:語言文化教學,對比以及跨文化“第三空間”探索三個基本方面。Schmidt(1998)提出的ABC模型,通過對不同文化背景下重要事件的比較和分析,獲得對目標和本土文化的見解。Houghton(2012)的跨文化對話模式,將模式分為五步驟,側(cè)重于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以及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身份發(fā)展?;贐yram, Deardorff等人的跨文化教學模式研究,Moeller和Osborn(2014)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原則和課堂活動的方法。同樣,Newton (2015)對前人跨文化語言教學研究進行了回顧,并從跨文化視角提出了一整套培養(yǎng)框架。綜上所述,國外研究更多地關(guān)注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一般性原則,而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缺乏關(guān)照。
二、國內(nèi)跨文化教育研究概述
與國外研究相比,國內(nèi)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研究起步較晚。自2007年張紅玲創(chuàng)建跨文化外語教學理論體系以來,外語學術(shù)界主要探討了跨文化外語教育的基本理念與實施方法。例如,顧曉樂(2017)結(jié)合我國高校教育目標和背景,構(gòu)建跨文化能力培養(yǎng)的理論與實踐模型,關(guān)注跨文化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以及如何培養(yǎng)跨文化能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在理論構(gòu)建的基礎(chǔ)上開展跨文化外語教學實踐。常曉梅和趙玉珊(2012)運用“Cultural Knowings”教學模式,將教學調(diào)整為:描述文化,案例分析,參與交際和反思差異四個步驟,以驗證該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有效性??缥幕虒W活動依據(jù)課程單元主題展開,但這些活動如何與教材具體內(nèi)容相結(jié)合,未能詳述。黃文紅(2015)基于電子檔案袋在綜合英語課上開展了過程性文化教學實驗。將學生分組,讓學生描述文化,開展文化研究、撰寫日志、反思文化。研究發(fā)現(xiàn),過程式文化教學對學生跨文化能力的情感和行為維度有顯著提升作用。雖然該實驗 “結(jié)合教材”,但在多大程度上與該課程目標和內(nèi)容相結(jié)合,并未詳述。付小秋、張紅玲( 2017) 闡述了跨文化培訓的主要方法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并通過教學案例展示了如何將跨文化培訓融入語言技能教學。雖然該教學實驗緊密聯(lián)系教材,但對實驗教學效果缺乏關(guān)照。
以上研究為跨文化外語教學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基礎(chǔ)。但我國的跨文化外語教學不能完全效仿國外研究,大幅度地偏離外語教學的大綱和教材(黃文紅,2015)。因此,符合中國外語教育特色的跨文化外語教學研究尚匱乏。如何依托外語課堂,在外語教學大綱下,將語言教學與跨文化教學相融合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是當前跨文化外語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Byram,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New York: 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2] Houghton,S. Intercultural Dialogue in Practice: Managing Value Judgment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2012.
[3] Moeller,A.& S.Osborn.A pragmatist perspective on buil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y: From theory to classroom practice [J].Foreign Language Annals,2014(4): 669-683.
[4] 常曉梅, 趙玉珊. 提高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大學英語教學行動研究[J].外語界, 2012(2):27-34.
[5] 付小秋,張紅玲..綜合英語課程的跨文化教學設(shè)計與實施[J].外語界, 2017(01):91-97.
[6] 顧曉樂.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之理論和實踐模型[J].外語界, 2017(01):81-90.
[7] 黃文紅.過程性文化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實證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15,38(1):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