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三四
我家的衣柜里,有一件棉襖,軍綠色的,它是父親的棉襖。
它顯得很破舊,款式很落伍,沒有人再穿著它,但它始終被我們很好地保存著。它被套在柔軟的塑料袋里,垂掛在衣柜的架子上。仿佛是一件傳家寶,我們幾經(jīng)搬家,丟掉了很多難以割舍的物件,但唯獨這件破舊的軍綠色棉襖,始終穩(wěn)如泰山——它在我們家人心里的分量,真的有如泰山一般的分量和地位。
這件棉襖跨越兩個世紀,存在已經(jīng)有60多年。它的出身來歷非同一般。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新中國成立初,百廢待興。特別是廣大農(nóng)村,生產(chǎn)力落后,經(jīng)濟凋敝,物資極為匱乏。勉強維持家人的生存已是相當困難。在那個“無糧票沒飯吃、無布票沒衣穿”的時代,不要說一件棉襖,就是一塊粗布都是很難得的。當時父親和大多數(shù)農(nóng)民一樣,在生產(chǎn)隊參加集體勞作,記工分,分口糧。由于生產(chǎn)條件相對落后,生產(chǎn)力低下,集體的收成常常無法滿足村里人的基本生活問題,食不果腹、衣不遮體是常有的事情。在那樣艱難的歲月里,父親卻獲得了一件棉襖的以示褒獎。
棉襖怎么來的,有一段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的往事。
那年,正好到了集體稻田采收的季節(jié),生產(chǎn)隊收割回來的稻谷已經(jīng)脫粒,并已曬了一天的太陽,如果照這樣的天氣下去,再足足曬上兩天,這一批稻谷就可以入庫封倉了。這些稻谷可是整個生產(chǎn)隊這一季的口糧,是全村人生存的保障。當時農(nóng)村沒有什么天氣預(yù)報信息,一切都是看云看天和風向來預(yù)判天氣。傍晚收好曬場的稻谷后,人們通過看云判斷第二天應(yīng)該是晴天,為了不重復搬進搬出,人們決定將稻谷堆在曬谷場上,只用了幾張竹席遮擋深夜的露水。慣于看天象預(yù)判天氣的農(nóng)人,也有看錯的時候。當天夜里,辛苦勞作一天的村民早已沉沉入睡。突然狂風驟起,電閃雷鳴,一場暴雨就要來臨。沒有人察覺到這異樣的天氣變化。隨風搖擺的樹枝刮擦著屋頂發(fā)出的響聲把父親從夢中驚醒,他覺察到大雨將至立即起身呼喊村民起來收谷子??赡苁秋L太大,樹葉太響,或者是父親由于慌張聲音不夠洪亮,他一路跑向曬谷場,一路呼喊村民,卻鮮有人跟隨而來。父親一邊把谷子往倉庫方向扒,一邊用竹席遮蓋裸露的部分,并不停地高喊。父親孤身奮戰(zhàn)許久后,村民才帶著惺忪的睡眼陸續(xù)趕來。隨后,在生產(chǎn)隊長的帶領(lǐng)下一眾村冒著已經(jīng)開始滴落的雨滴齊心協(xié)力,很快便將稻谷轉(zhuǎn)移到屋內(nèi),避免了集體的糧食被雨水沖走的危險。如果不是父親一個人提早到場轉(zhuǎn)移,集體的糧食可能有大部分“泡湯”,整個生產(chǎn)隊就得面臨巨大的困惑。為了褒獎父親,生產(chǎn)隊決定給予父親有史以來的最高獎勵,這一決定獲得集體的同意。這件綠色的棉襖,就是父親獲得的獎勵。
勤勞勇敢,集體利益至上,這是深深鐫刻在父親心域里的高尚品質(zhì)。在生產(chǎn)隊,父親當過記分員、倉庫管理員、生產(chǎn)隊管事等,但從不假公濟私,從不干有損集體利益的事。即便是全家人挨餓受累,守著米倉的父親也不曾偷拿過生產(chǎn)隊一粒稻米。
大哥、大姐出生在上世紀60年代初,正逢三年困難時期。
那時家里早就斷糧,沒有任何可以果腹的食物。田地里、山坡上,能挖來吃的菜根和野草也都被挖光。一家人被饑餓折磨得奄奄一息。父親想到了家里的那件綠色棉襖。他把棉襖小心翼翼地折疊好,裝進麻袋。父親是想拿棉襖去換些米面。然而剛走出門去,父親又折返回來。這件棉襖對父親來說是一種精神,是一種信仰,甚至是一種與艱難對抗的力量源泉。他起初只是想拿去典當,但父親想到照當時的困難情況來看,或許這輩子也沒有能力能把這件棉襖贖回來。想到這里,父親猶豫了。畢竟,這件棉襖在當時是父親唯一擁有的物資財富和精神財富。思慮再三后,父親還是毅然抱著棉襖走出了家門。他用這件棉襖從朋友那里換來了三斤面粉和樹斤雞蛋,把一家人從死亡的邊緣拉了回來。父親一直把這件棉襖視為榮耀和尊嚴,但在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擔當面前,他放下了個人的榮耀和自尊,我想這就是父親作為一家之主的隱忍和擔當。
苦難的時期,人們一心只為生計奔波。父親大概也忘了他曾用綠色棉襖換面粉雞蛋這事。隨著改革開放的來臨,人們的日子越來越好,父親這才惦記起他的綠色棉襖。他試探著向當年換給他面粉和雞蛋的朋友詢問棉襖的下落,朋友坦言,那件棉襖他一直保存著,父親開口說想買回來,但那位朋友卻說多少錢都不肯賣。父親也毫無怨言,畢竟當年肯拿出糧食來換棉襖的人,也只有這位朋友。
“多少錢都不賣,因為它本來就是你的,我只是幫你保管?!?/p>
朋友的話,瞬間讓父親熱淚盈眶。他對父親說,他知道父親的事跡和為人,很尊敬他,所以才肯勒緊自家褲腰帶拿出面粉雞蛋救濟,但為了不讓父親失去尊嚴,才留下棉襖作為當品。他一直都保管著這件棉襖,他深知,父親終有一天是要來討回的。
因為經(jīng)歷這一茬,父親的這件綠色棉襖,不僅代表著父親勤勞善良、熱愛集體的品質(zhì),體現(xiàn)父親在家庭責任面前的隱忍和擔當,它還是父親和朋友之間深厚情誼的見證。多少年過去了,這件棉衣早已破舊老化,但父親卻始終把它帶在身邊。
撫今追昔,憶苦思甜,父親經(jīng)常拿棉襖的故事告訴我們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也告訴我們真摯的友情值得一輩子珍惜。父親守衛(wèi)著的,當然不僅僅是一件棉襖。
世事滄桑,歲月變遷。父親仙逝已近兩年。如今,這件棉襖傳到我的手里,我亦會繼續(xù)守著這件沉重的棉襖,因為它,筑造起歲月長河中一座恢弘的精神豐碑!
蔓延在鄉(xiāng)村大地上的本真
那些自然而然在廣西鄉(xiāng)村延續(xù)了百年的淳樸民風,一直簡單而嚴謹?shù)卮嬖谥?,從不受外界的影響,也從未有過改變。
——題記
當很多懷揣著優(yōu)越感的城市人為了蠅頭小利而苦心鉆營時,守著良田過著樸素日子的村民卻大度地讓出既得的好處;當身處商海剛經(jīng)歷了爾虞我詐的生意人長吁短嘆世態(tài)炎涼時,在廣西的一些農(nóng)村,人們依然保持著互助、親善鄰里的和諧關(guān)系。可以說,農(nóng)村延續(xù)了千百年的傳統(tǒng)民風,著實是煩躁的世界外一股清爽的溪流,給人以感動和震撼。
去年春節(jié),我受朋友的邀請一同前往南寧市三塘鎮(zhèn)的一個小村莊參加村民的開年活動。我的朋友是在生意場上叱咤風云,名下產(chǎn)業(yè)眾多,一到過年,很多人邀他去參加各種飯局和活動,他都斷然拒絕。但那次去村里參加開年活動,顯然是他主動爭取的,他興致勃勃地準備了幾捆鞭炮,還有各種水果禮盒等,而且還親自駕車。隨車就帶了幾個要好的朋友。我原本對去鄉(xiāng)下參加開年活動沒有多大興致,但看到朋友這樣重視這一行程,也因此對此充滿了期待。
車剛進入到村道,就給了我一個驚喜,一路上都是前往村莊參加開年活動的車輛,好不熱鬧。雖然道路狹窄,車多擁堵,但村里人看到有車輛進村,都很自覺地互相禮讓,秩序井然。我們一路慢行來到做客的主人家,主人家早已在門口迎候。我的朋友肩扛鞭炮,從公路邊一直鋪到主人家門口。我們踩著鞭炮噼里啪啦的熱鬧走入主人家中。前來參加開年活動的人早已擠滿了屋子。主人還特意請來親戚朋友端茶倒水招呼客人。后來得知村莊里的家家戶戶都會在開年的喜氣日子邀請認識的親戚朋友來家中做客。村里流傳著這樣的傳統(tǒng),開年時客人越多,來年生活事業(yè)越旺。所以不管是初次見面還是老熟客,只要到家里做客,都受到至高的禮待??腿瞬还苌矸莸匚蝗绾?,也不管身家?guī)自S,都一視同仁。不同身份,不同口音,不同階層的人坐在一桌,一樣喝酒吃肉,其樂融融。
在村里,開年待客宴請的習俗已經(jīng)流傳了上百年。在這樣的氛圍里,大家都懷著同樣簡單的心態(tài),共享歡樂時刻,并真誠送出祝福。在這樣的氛圍里,你可以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純粹,隨性。怪不得我的朋友會這么認真對待開年這個活動。我想下次有這樣的機會,我還是會樂意前往的。
有了這次進村參加開年活動的體驗,我對農(nóng)村保留下來許多傳統(tǒng)活動都充滿了好奇和向往。去年“五一”期間,我跟隨朋友去欽州靈山舊州喝喜酒,這次經(jīng)歷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朋友一樣,我也是第一次參加當?shù)氐幕槎Y,所以不太了解當?shù)亓曀?,在?qū)車前往的路上,我們一路討論該封多少紅包,該包多少禮。同行的還有另外一個朋友,她做事比較細心。她建議多包點份子錢,免得丟了面子,失了禮數(shù),還說我們是一人受邀三人同往,按理應(yīng)該包三份隨禮錢。但我那個朋友則認為,我們都是他邀請去的,也不是受邀嘉賓,只是隨行前往,無需隨禮錢,一切由他負責即可。我出生在農(nóng)村,對農(nóng)村的婚禮習俗還是有些了解的,農(nóng)村去喝喜酒的除了包紅包,還要隨禮雞、布匹之類的實用物品。我們一路討論,最終還是決定多隨點份子錢了事。
欽州靈山舊州的農(nóng)村婚禮習俗依然保留著傳統(tǒng)的風俗和儀式。一對新人在雙方親戚、晚輩、伴郎伴娘隊伍的陪同下,從家里一路走到村中祠堂,拜過祠堂拜父母長輩,拜眾過鄉(xiāng)親們后,婚禮的酒席才在歡聲笑語中開始。這里習慣吃流水席,從中午一直吃到晚上,來的客人有空位就落座,吃飽就走,走了一批又來一批。很奇怪,我們在婚禮活動現(xiàn)場竟然找不到收禮的人。我們問了一些前來喝喜酒的其他人,他們都說拿了什么東西來,就放在祠堂旁邊的空地上就行,會有人收走的。我們說,那主人怎么知道誰給了誰沒給呢。他們都回答說,大家都給的,沒有誰不給的,誰給了就給了,誰不給也就不給了,不用那么在意的。我們問隨禮錢交給誰,他們都說不懂,想來他們來喝喜酒都是不隨份子錢的。
我們只好硬著頭皮,很尷尬地去問新郎的直系親屬,他們都說只要來喝喜酒就好了,不用隨份子錢。我們覺得很意外,新郎家竟然這樣回答,難道是哪些地方我們做得不好嗎?我們確實除了準備紅包外沒有準備別的,我們又往紅包里多塞了幾百元,此時份子錢已有上千元了。雖然新郎家不肯收份子錢,但我們最終還是生硬地塞給了他們。
按照當?shù)氐娘L俗,我們也找了空位置落座,與當?shù)卮迕褚黄鸷染瞥燥?,舉杯祝福新人。席間我也問了當?shù)卮迕耜P(guān)于份子錢的事,他們都說他們村喝喜酒不用隨份子錢,幾百年來都是這樣。外地的朋友不懂這習俗,來喝喜酒時隨了份子錢,主人家還是會退回去的。我們心生狐疑。
吃過佳肴,敬祝過新人,酒足飯飽之后,我們向主人家告別,主人果然退回了份子錢,還說如果我們當面不收回,他們還是要親自送上門來的,為了避免給他們帶來更多麻煩,他們請我們當面收回剛才進門隨的份子錢,我們只好遵從當?shù)亓晳T,又把隨出去的份子錢收了回來。
返程路上,我們打開紅包看到,我們隨的1200元紅包竟一分不少。我們幾人不禁異口同聲發(fā)出感嘆:他們竟然真的不收份子錢。感嘆之余,我們也為自己來時路上為到底應(yīng)該隨多少份子錢而糾結(jié)一事而心生羞愧。
也許,習以為常的禮數(shù)讓我們對“反常的”鄉(xiāng)村習俗感到詫異,但不管時代怎么變化,在廣西的一些鄉(xiāng)村土壤里,依然保留著孕育傳統(tǒng)文明的養(yǎng)分,人性最本真的光輝在這里得以傳承。
——選自《西部散文選刊》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