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春
摘 要:隨著現在國學的逐漸流行,人們越來越重視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而中小學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初等教育階段,在這一階段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把傳統文化恰到好處地帶進課堂中,有助于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愛國主義情懷,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以及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及作用
1.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形成、積累、流傳下來,并且至今仍在生生不息地影響當代中國社會,成為“活著”的古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這是形于外的并以客觀形式存在的,還有斂于內的、以主觀形式存在的思想文化。而我們通常所說的中國傳統文化則屬于狹義的文化,即思想文化,它是指中華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理論化和非理論化的,以民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性格特征、審美趣味、知識結構、行為規(guī)范、風俗習慣等形式存在和延續(xù),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具有穩(wěn)定形態(tài)的精神成果的總和。從本質上說,無論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傳統文化都已轉化為中華民族整體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并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各個方面,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影響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甚至制約人們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的強大力量。
2.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傳統政治文化教育是傳承民族文化的必經之路,學生肩負著中華民族復興的重任,其思想政治素養(yǎng)關系著社會的發(fā)展。在中小學中進行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增強民族自信心,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中國的傳統教育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人格以及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在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有利于培養(yǎng)具有民族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例如,在《大學》中,開篇就寫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主要的意思就是教育先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在使他們人格得以完善的同時,使他們積極地、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這樣才能把對他們的思想教育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中去。所以說,把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對學生道德情操以及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歷經五千年的發(fā)展和演繹而歷久彌新,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思想和行為當中,是中華民族巨大凝聚力形成的重要支撐。中小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應弘揚并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然而隨著一些社會原因的出現,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小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1.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網絡文化的沖擊
家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場所,良好的家庭氛圍以及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網絡的普及,家長忙于工作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導致許多學生沉迷網絡,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正確處理現實問題,影響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家長不能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學生的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等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2.教師觀念因循守舊,教學方式單一
一般來說,思想政治教育課比較枯燥,在教學過程中,有一部分教師教學方式單一,經常是教師在臺上講、黑板上寫,學生在下面記筆記,這樣必然導致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積極性不高。
3.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不高
中小學生由于自身特點,對事物認知能力不強,他們只能理解一些淺顯易懂的內容,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認識不足。在課堂中,教師只注重考試內容的講解,對教學內容了解不夠深入,僅局限在教學表層,不去深層次探究。這樣學生也僅僅掌握了考試內容,對其他關于傳統文化的內容知之甚少,導致逐漸缺乏學習熱情。
三、加強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徑
1.探究網絡教學方式
二十一世紀以來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學習方式,同時也成為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借助信息教育技術這一平臺,探究不同于以往的新型網絡教育模式。首先,學??梢越底只瘓D書館,將紙質圖書轉化為數字書籍,方便學生閱讀。其次,可以將傳統文化通俗化,將晦澀難懂的傳統文化改編得通俗易懂,例如可以將蘊含傳統文化的經典改編成動畫片、電視劇、歌曲等,或者借助網絡平臺,開設網絡課程,邀請相關專業(yè)人士解讀傳統文化,擴大傳播范圍。最后,中小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借助網絡平臺時,應注意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監(jiān)管,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
2.學校落實責任制
一些中小學雖然開設了思想政治教育課,但是隨著學生學業(yè)負擔的加重,思想政治教育課逐漸被其他主科取代。學校應成立檢查組,使思想政治教育課課時數可以得到保障。在保障課時數的同時,保障課堂質量,定時對學生所學知識內容進行檢測,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3.豐富學校教育活動
學??梢蚤_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讓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走出課堂,走進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學校還可以舉辦讀書節(jié)活動,向學生推薦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讀物,使其從優(yōu)秀書籍中汲取營養(yǎng),領悟并體會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傳統文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對傳統文化興趣不高,教師觀念因循守舊,教學方式單一等。在這種情況下,學校以及教師要提高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真正提升傳統文化教育成果,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瀟月.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價值及其應用[J].管理觀察,2015(23).
[2]侯帥.中國傳統生態(tài)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途徑[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