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暢
不愿服老,這幾乎是老年人的一個通病。我的父親,一位80多歲的退休教師,去年還是一位不愿服老的人。父親不服老,一個重要的標記就是依然喜歡騎著自行車外出上街、串門。家里人從安全角度出發(fā),多次勸他放棄自行車改乘公交車,他總說:“那多不方便,我又沒事,自己心里有數(shù)的?!币桓辈环系哪泳瓦@樣寫在了他的臉上。
前年下半年的一天,父親又像往常一樣騎著自行車外出,回家時竟與一輛突然剎車的掛車追尾而跌倒在地,幸好沒有大礙。事發(fā)以后,我們勸他不要再騎自行車了,可“好了傷疤忘了痛”的父親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這次屬于意外事故,是防不勝防的,與年齡大小無關。”聽不進勸,父親照騎不誤。
可好,去年4月的一天清晨,父親連人帶車跌翻在了池塘邊臨溝一側的路上,暈厥了十多分鐘。等到父親蘇醒過來時,自己無力爬起,所以他只好拿出隨身攜帶的手機與我母親聯(lián)系,一直等到我母親趕到,他才被送往醫(yī)院。借著這次事故的契機,我們又一次勸誡父親早早與自行車告別。看見父親沉默不語,我們知道他內心一定有著激烈的思想斗爭。
過了幾天,我故意拿著我新近發(fā)表的一篇文章給他看,告訴他著名作家王蒙提出“既不服老但又要服老”的觀點,值得很好體悟。我還對父親說:“研究人類壽命的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一位健康成年人的大腦有數(shù)不勝數(shù)的神經(jīng)細胞。隨著年齡的增長,盡管一些細胞會死去,但對健康人并沒有什么大的影響。實際上,隨著年齡增長,大腦其他部位會繼續(xù)發(fā)展。所以,您也不必妄自菲薄,要努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但畢竟因為您已年屆高齡,體質弱了,有些事情自己干不了,就要按王蒙的提議,‘不妨讓年輕人去沖鋒陷陣,自己從旁導之即可,這就是服老?!蔽矣指嬖V父親,你可以不服老,比如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動筆寫一些教育教學的經(jīng)驗總結,去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文化交流活動,輔導玄孫輩的讀書寫作等等;但對于爬高山、騎自行車外出等,那真的是到了應該完全放棄的時候……就這樣,一段時間以后,我們終于看到父親真的與自行車告別并將自行車轉送于人了。
記得梁實秋先生說過:做子女的,有時也需要教育父母,“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而不違,勞而不怨。這就是說,父母有錯,要委婉勸告,不可不管;他不聽,也不可放棄不管,更不可怨恨。”尤其父母進入耄耋之年以后,對有些問題的看法和處置會變得像小孩一樣,做子女的理應從關愛出發(fā),重視對年老父母必要的“教育引導”——當然,既要看到代際差異,更要注意溝通方法。 (摘自《新民晚報》)
(圖片/李瑞祥/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