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玉 慧
(開封市中醫(yī)院婦科 開封 475000)
復發(fā)性流產為自然流產連續(xù)≥3次以上,患者每次流產多在同一妊娠月份,雖然可引發(fā)反復性流產的原因多達40多種,然而50%的患者不存在解剖、染色體、自身免疫異常、內分泌及生殖道感染等病因,即為原因不明復發(fā)性流產[1]。西醫(yī)治療原因不明性復發(fā)性流產尚無明確療法,且效果并不理想。近年來,臨床實踐證實中醫(yī)中藥在調節(jié)內分泌免疫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因此,本次研究取補腎化瘀這一傳統(tǒng)治療方法進行研究,以觀察其在原因不明復發(fā)性流產中的治療效果。
選取我院自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原因不明復發(fā)性流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符合以下納入標準:(1)流產次數(shù)≥3次;(2)經影像學、病理、內分泌、染色體、基因等檢查,無生殖道畸形、盆腔粘連、染色體異常、感染、環(huán)境因素、全身免疫功能異常、病毒感染及內分泌因素引起患者;(3)非跌撲閃挫等外傷引起流產;(4)配偶無家族遺傳病史、胚胎染色體異常;(5)中醫(yī)辨證為脾腎兩虛型;(6)知曉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平行對照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為40例。觀察組年齡21~44歲,平均(29.68±2.57)歲;發(fā)生流產的孕周為8~12周,平均(10.05±1.69)周。參考組年齡20~44歲,平均(29.71±2.66)歲;發(fā)生流產的孕周為8~12周,平均(9.89±1.70)周。兩組臨床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參考組治療前檢查配偶血清HIV抗體、梅毒抗體、肝功能及感染病毒抗原抗體等指標,無異常者,取其肘靜脈血20ml,2%肝素抗凝。無菌分離出淋巴細胞,0.9%NaCl溶液洗滌干凈,并制成淋巴細胞懸液,稀釋達到淋巴細胞數(shù)(20~40)×106/ml這一標準。分別于患者前臂內側注射藥物,取4個注射點,每個點0.25ml,每3周注射1次,連續(xù)4次為1個療程。在1個療程結束后,3個月復查封閉抗體,陽性者鼓勵懷孕,孕后依照上述方法再次進行1個療程的治療,鞏固治療效果;封閉抗體檢查陰性者,進行第2次治療,兩個療程結束后,無論封閉抗體陰性還是陽性,均可鼓勵嘗試懷孕。
觀察組在參考組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補腎化瘀方治療:菟絲子、白芍各20g,桑寄生、阿膠、續(xù)斷、山茱萸、杜仲、丹參、益母草各15g,炙甘草10g、當歸10g。加水1000ml煎服,煎至300ml后,分為早、中、晚溫服。
(1)觀察兩組保胎成功率,保胎孕周高于既往流產孕周至少2周,且超聲提示宮內可見存活胎,則為保胎成功,否則則為失?。?2)治療后,抽取靜脈血,檢測兩組患者抗磷脂抗體、抗子宮內膜抗體、抗CD3-BE、抗CD4-BE、抗CE8-BE變化。
觀察組保胎成功36例,失敗4例,保胎成功率90%;參考組保胎成功27例,失敗13例,保胎成功率為67.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050,P=0.014)。
觀察組ACA、EmAb及ASA轉移率均明顯高于參考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ACA、EmAb及ASA轉移率[n(%)]
組別(n)ACAEmAbASA觀察組(40)37(92.5)36(90)38(95)參考組(40)27(67.5)28(70)30(75)χ27.8135.0006.275P0.0050.0250.012
經積極治療后,觀察組抗CD3-BE、抗CD4-BE、抗CE8-BE等封閉抗體水平明顯高于參考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封閉抗體水平比較
組別(n)抗CD3-BE抗CD4-BE抗CE8-BE觀察組(40)1.80±0.301.73±0.210.75±0.21參考組(40)1.44±0.281.37±0.190.40±0.22t5.5487.5937.278P0.0000.0000.000
中醫(yī)將復發(fā)性流產歸屬于“滑胎”范疇,母體腎氣不足,則胎失所養(yǎng),導致胎動不安,則屢孕屢墜[2],多次小產、墜胎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急躁易怒、抑郁等情緒,引起氣滯血瘀、肝氣不舒,使得滑胎病情更加難治、復雜,因此在治療時主張以補腎、活血化瘀為主。常規(guī)西醫(yī)多采用黃體酮、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等藥物治療,然而臨床研究表明上述藥物治療受到母體體質限制,效果不一,且藥物自身具有一定毒副作用,可能引起嘔吐、惡心等胃腸道不適,患者食欲下降,不利于營養(yǎng)的補充,對安胎具有一定的不良影響。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尚未明確,因此探討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尤為重要。
妊娠期用藥相對謹慎,而活血化瘀藥物的運用更需謹慎。依照中醫(yī)血瘀癥候,若患者舌質下有瘀斑、瘀點、顏面色斑、舌下怒張或脈絡迂曲,則可以活血化瘀藥物為主,排凈淤血,通暢沖任胞脈,以使下次懷孕氣血充足、胎有所養(yǎng)、胎便得安。
本次所用補腎化瘀方,方中菟絲子為平補肝腎牌三臟之要藥,可補腎固精,為君藥;白芍可養(yǎng)血斂陰,桑寄生可補肝腎、通經絡、補血安胎;阿膠具有補血、調節(jié)免疫力的功效,續(xù)斷具有補肝腎、調血脈功效;山茱萸可補虛固脫;杜仲、丹參、益母草具有補益肝腎、調理沖任功效,炙甘草調和諸藥。近年來,西醫(yī)學者對反復性流產的病理、病因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劉念等[3]對92例復發(fā)性流產患者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抗心磷脂抗體(ACLA)、抗精子抗體(ASA)、封閉抗體(BA)等有較大關聯(lián)。鑒于此,本次研究中將ACA、EmAb及ASA抗體及封閉抗體納入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保胎率明顯大于參考組,患者ACA、EmAb及ASA抗體轉陰率、抗CD3-BE、抗CD4-BE、抗CE8-BE等指標均優(yōu)于參考組(P<0.05),證明補腎化瘀治療能夠參與母胎免疫調節(jié),有助于內環(huán)境的維持,可維護胎兒穩(wěn)定。
總之,補腎化瘀法治療原因不明復發(fā)性流產效果確切,具有顯著的推廣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