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再次暫別《X戰(zhàn)警》系列的導演布萊恩·辛格,轉(zhuǎn)身便開拍取材自著名搖滾樂團皇后樂隊傳奇經(jīng)歷的音樂傳記片《波西米亞狂想曲》。雖然中途出現(xiàn)了制作波折,但事實證明這部籌備時間長達9年的電影完成度頗高,不僅在今年的奧斯卡上攬下4座小金人,而且全球票房逼近9億美元。如此成績堪比好萊塢A+級大片,也讓以往被視為小眾的音樂傳記片成功突破類型天花板。
當然,影片票房口碑雙收,很大程度上離不開“皇后樂隊”的影響力,特別是兩首傳唱度極高的歌曲《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早已成為無國界語言,即便你不了解皇后樂隊,單是音樂旋律與激情的現(xiàn)場感就能讓人代入其中,這也正是音樂題材電影的魅力所在。除此之外,《波西米亞狂想曲》不像近年的《愛樂之城》《馬戲之王》,它是一部地道的、以真實人物為原型的傳記片,圍繞皇后樂隊靈魂主唱佛萊迪·摩克瑞,一方面展現(xiàn)他的音樂天賦與領導力,回望皇后樂隊最初15年里走過的傳奇之路,另一方面又從細處著手,慢慢揭開佛萊迪的同性戀身份、成名后的迷失和身心煎熬。
其間亦加入了佛萊迪與父親的和解、與前妻同時也是一生摯友瑪麗的情感牽絆。相較那現(xiàn)場氛圍還原度極高的最后20分鐘演唱會高潮,一些細節(jié)更令人感動,比如音樂經(jīng)紀人在最初發(fā)掘他們時曾問,你們樂隊與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佛萊迪回答:我們樂隊里4個人都不合群,我們想為那些不合群的、受排擠的人唱歌,“我們正合他們的群”。簡單幾句,沒有過多討論音樂本身,而是直指音樂本質(zhì)——這種對“歸屬感”的強調(diào)也隱隱成為整個故事的隱線。另外,成名后的佛萊迪孤身一人住在豪華的大房子里,在一個清冷的夜晚給前妻打電話,兩人就住隔壁,卻只能遠遠地透過亮著光的窗戶望向?qū)Ψ讲⒏杀?,他們是愛彼此的,卻注定分離,那份孤獨、尷尬與糾結,只讓人深深嘆息。
《波西米亞狂想曲》的敘事結構和情感走向都十分工整清晰,從主角的自我實現(xiàn)到迷失再到救贖,循著好萊塢主流劇情片的“套路”一步步將情緒推向高潮,最終在1985年那場盛大的live aid演唱會和熱門歌曲串燒中戛然而止,與之伴隨的,還有對少數(shù)族裔、性別議題及自由博愛的訴求。你可以說《波西米亞狂想曲》有些落入俗套或者說太“親近”奧斯卡。但不能否認,對全球觀眾(無論是歌迷還是路人)而言,這種經(jīng)典敘事結構搭配經(jīng)典流行音樂的通俗方式是可以產(chǎn)生普遍吸引力的,即使是向新一代觀眾/聽眾介紹這一來自上個世紀的“古老”樂隊,也會有很直接的效果。
《波西米亞狂想曲》在嚴苛的影迷或者皇后樂隊樂迷眼里,或許還稱不上一部優(yōu)秀的、具備突破性的音樂傳記片,但作為一部好萊塢大公司旗下出品的主流商業(yè)片,它的相對保守可以理解,而能呈現(xiàn)出高度投入的角色表演和逼真震撼的現(xiàn)場還原,就已然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