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周作人的《小河》是新詩中的第一首杰作,有關其的解讀自產(chǎn)生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有些困惑依然難以解答,比如,小河中的“農(nóng)夫”究竟是誰?周作人在自己的文章里面曾提及,小河用了“譬喻”的方式。正因為“譬喻”方式的使用,使得《小河》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就像胡適在《談新詩——八年來一件大事》中所描述的那樣,小河有著“細密的觀察”,“曲折的理想”。因為“譬喻”的使用,因為“曲折的理想”的存在,讓很多試圖去揭開面紗的人未盡己意。那么,對于《小河》這首新詩,我們應該如何去解讀呢?作者本人對其創(chuàng)作意圖有過一定的交代,這可以幫助我們?nèi)ダ斫庑『?,理解小河中所取“意象”的指向性。艾布拉姆斯《鏡與燈》曾提及文學本質(zhì)的四個視點,即世界、作家、作者,讀者,文學的本質(zhì)是什么?需采取不同的視點進行分析。本文擬在采用文學“表現(xiàn)論”的觀點,從作家本體切入,去理解這首新詩,探索“農(nóng)夫”形象的指向性。
關鍵詞:《小河》 作家 表現(xiàn)論 農(nóng)夫形象
一.寫作緣由:文學是作者表現(xiàn)的產(chǎn)物
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指出,考察文學的本質(zhì)有四個視點,即世界、作家、作品、讀者?;谧髡邅砜?,形成了文學“表現(xiàn)論”,則文學是作家表現(xiàn)的產(chǎn)物,中國古代也存在類似的觀點,“言志說”、“緣情說”強調(diào)文學是表情達意的產(chǎn)物。以此觀點來看《小河》,《小河》與作家本人的生活經(jīng)歷息息相關。
周作人對《小河》的創(chuàng)作有過交代: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一月里,我做了一首新詩,題云《小河》。同年七月我到日本去,順便一看日向地方的“新村”。這兩件事情似乎很有連帶的關系,所以一起寫在這里,題作《小河與新村》”i。“如1920年5月號《新村》發(fā)表周作人詩《小河》,編者在卷后‘雜記中,從周作人來信中摘抄一句說明詩義:‘寫這首詩是為了表達去年年初——恰好那是支那的人們正在為過激派的襲來而感到畏懼——一部分所謂知識階級的心境,這又是對《小河》意旨的說明”ii?!按蟮謶n懼的分子在我的詩文里由來已久,最好的例是那篇《小河》,民國八年所作的新詩,可以與二十年后的打油詩做一個對照……至于內(nèi)容那實在是很舊的,……一句話說是那種古老的憂懼……我們還算好一點是將來的憂慮?!眎ii“鄙人是中國東南水鄉(xiāng)的人民,對于水很有情分,可是也十分知道水的厲害,《小河》的題材即由此而出……”iv。“新村的理想現(xiàn)在看來是難以實現(xiàn),可是那時創(chuàng)造者的熱心毅力是相當可以佩服的,而且那種期待革命而又懷憂慮的心情于此得到多少的慰安,所以對于新村的理論在過去的時代我也曾加以宣揚,這就正是做那首《小河》的詩的時代”v。 “但是那種別扭的寫法卻是我所喜歡的,后來還時常使用著,可是這同做詩一樣,需要某種的刺激,使得平凡的意思發(fā)起酵來,這種機會不是平常容易得到的,因此也就不能多寫了”vi?!拔易苑Q打油詩,表示不敢以舊詩自居,自然更不敢稱是詩人,同樣地我看自己的白話詩也不算是新詩,只是別一種形式的文章,表現(xiàn)當時的情意,與普通散文沒有什么不同”vii。
基于此,把《小河》寫作緣由視為作者表達情意的產(chǎn)物是可行的;這種情意的產(chǎn)生受到了某種刺激、與“新村”有很大聯(lián)系、是一種關于未來的憂慮,這種憂慮和后來自己所寫的壽詞表達的憂慮是一樣的。這就意味著,要想理解《小河》更清楚些,就得去弄明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只有回答了上述所提及的幾個方面,我們對于《小河》的理解才會更接近于作者,我們作出的有關論斷才更加可信。作者要表達情感,必須借助于作品,所以我們對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解讀,也得回到作品本身。
二.《小河》的憂慮與作家的憂慮
《小河》是一首用散文筆法寫成的詩歌,如若不是詩歌采用了分行的形式,《小河》就是一篇以“憂慮”為中心的散文。要表達這個“憂慮”的中心,作者采用了很多形象,小河、農(nóng)夫、稻草、桑樹、堰、田里的草、蛤蟆。這些形象有的是有生命意識的,比如農(nóng)夫;有的是無生命意識,比如小河,稻草,桑樹。作者采用“譬喻”的方式,讓無生命意識的形象開口說話,表現(xiàn)出自己有關將來的憂慮;卻讓有生命意識者沉默不言。過去很多研究者便從此切入,認為稻和桑樹的憂慮與作者相近,其的形象指向性是作者本人。
有的研究從“思想革命”入手,小河一直在作抗爭,第一次是與“土堰”的斗爭,第二次是與“石堰”的斗爭。小河在保持斗爭,和作者當時的生活境況很相似,所以作者以“小河”自比,希望用小河永恒的斗爭精神,向當時的大眾傳遞出一種信息,新文學與舊文學處于激烈的斗爭中,新文學的傳播需要沖破重重阻礙。筆者最初讀《小河》時看法相似,小河應為作者的自況,筑“堰”的農(nóng)夫應該指向某些知識分子,他們在那個年代,對周作人有過幫助。但從周作人的生平,尤其是20年代至30年代的經(jīng)歷來解小河。有關農(nóng)夫形象的指向性認知,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上述筆者已明確《小河》的寫作緣由是一種關于將來的憂慮,也就是說,表達憂慮這種“情意”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由此認知解《小河》,其中出現(xiàn)的形象,便是對于憂慮的表達。稻草和桑樹是最直接的憂慮者,稻草害怕小河被放出石堰,然后“便在我身上大踏步過去;我所以正在這里憂慮。”桑樹同樣害怕小河,“將我?guī)У缴碁┥?,”所以“但實在也為我自己著急?!钡静莺蜕浣詾閷ξ磥淼膽n懼,對小河掙脫石堰束縛的憂慮。
田里的草、蛤蟆、堰是詩中憂慮最模糊者,田里的草、蛤蟆“也都嘆氣,各有他們自己的心事?!彼麄兊男氖率鞘裁?,是有關過去的追憶,還是有關未來的憂慮,我們不得知。但是他們終究是處于一種“憂慮”的處境。堰也在憂慮,堰是《小河》中作者唯一沒讓發(fā)聲的形象,所以也常常是被我們所忽略的形象??墒牵咭苍趹n慮著,從土堰到石堰的演變,堰在為自己的使命而擔憂,他也害怕自己能力不夠,不足以完成截斷小河的使命,因為“筑堰的人,不知到哪里去了?!睕]有誰再來輔助自己,去截斷小河的“緩緩流動”,所以堰也處于一種憂慮中。
小河是詩中最復雜的憂慮者,一方面,小河曾經(jīng)是“稻草”“桑樹”的好朋友,給予過他們很多幫助,不想傷害它們。另一方面“水要保她的生命,總須流動,便只在堰前亂轉(zhuǎn)”。小河處于一個兩難的絕境,要么孤獨的生,要么和諧的死。在對于生與死的選擇中,小河選擇了孤獨的生。一旦做出這種抉擇,小河的憂慮似乎消失了。
農(nóng)夫是“小河”中邊緣的存在。首先,詩中所有形象的選取皆為自然物,除卻農(nóng)夫。其次,詩中所有的形象都發(fā)出了自己關于生的看法,除卻農(nóng)夫,及其所筑的堰。再次,農(nóng)夫及其所筑的堰,對于這原本緩緩流動的小河,和其周圍的一切,是外來者,迫害者。最后,看是與農(nóng)夫有著聯(lián)系的堰,卻被農(nóng)夫拋棄,堰成為小河及其周圍的一份子,而農(nóng)夫卻不知所終。那么,邊緣的農(nóng)夫,作者沒讓其發(fā)聲的農(nóng)夫,是否產(chǎn)生了對于未來的“憂慮”?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們應該看到,農(nóng)夫筑了兩次堰,一次是石堰,一次是土堰,這便是農(nóng)夫關于未來“憂慮”的表現(xiàn),因為農(nóng)夫也害怕小河沖出“堰”的束縛,所以加固了堰。再次,從農(nóng)夫筑堰的目的來看。農(nóng)夫筑堰也許是為了灌溉,也許是為了保護下游的稻草或桑樹,也許就是為了保留小河本身。這是農(nóng)夫關于已有經(jīng)驗的認識,是作為邊緣的農(nóng)夫?qū)π『蛹捌渲車挛镪P系的理性認識。而這筑堰的目的,體現(xiàn)出的便是在農(nóng)夫心中一直存在的“憂慮”,而就是這種憂慮,使得筆者更加相信,“小河”中農(nóng)夫形象指向了作者本身。
農(nóng)夫心中一直存著“憂慮”,這“憂慮”的成因很是復雜,有以往經(jīng)驗的恐慌,現(xiàn)存生活的憂慮,未來生活的擔憂,這就像“作者”本人,一直處于惶恐、“憂慮”的狀態(tài)。
周作人的一生為憂慮所繞,憂慮成因是復雜,有關于“偷生”的內(nèi)疚,感“在長大以后總覺得很抱歉似的,仿佛她代我死了?!眝iii有來自于內(nèi)心的自卑,“我本是一只‘丑小鴨,沒有一個人注意的。”ix“近幾年來我才學寫文章,但是成績不很佳。因為出身貧賤,幼時沒有好好的讀過書……”x“我真實是一個屠介涅夫小說里所謂多余的人,在什么事情里都不成功,把一切損害與侮辱看作浮云似的,自得其樂的活著,而且還有余暇來寫這篇《談往》?!眡i周作人生活的年代,祖父因科舉舞弊案入獄,家道中落,其后便是父親的早亡,還有自己年少外寄于外婆家。這些看似構成了作者本人骨子里的自卑,可是直接因素還是在魯迅先生的光環(huán)下,年少無所作為的周作人對自己所產(chǎn)生的不自信。這些不自信,也使得作者長期被憂慮所包圍。
社會動蕩不安同樣滋生了作者的憂慮,“人生社會真是太復雜了,如實地觀察過去,雖然是身入地府,畢生無有出期……”xii是怎樣的經(jīng)歷,讓周作人在中年時期發(fā)出“身入地府”的感慨,在作者以往所寫文章中,能尋覓些許蹤跡。在1917—1920年間,作者目睹了張勛復辟的丑劇,感受了1919年5月4日的學生運動,經(jīng)歷了陳獨秀先生因為傳播新文化而被捕,經(jīng)歷了《每周評論》禁刊,《新潮》被禁等等。對于一個滿懷報復的青年,這些打擊無意是深重的。這些打擊,讓作者對未來產(chǎn)生了深深的憂慮,生活在地獄般的社會,直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尚且不能,何況其他。
談及一直環(huán)繞在周作人心中的憂郁,不能離開作者的身體、思想狀況。而談及于在《小河》中所流露的憂慮,則與寫作前后身體、思想狀況息息相關。于周作人年譜和日記,不難發(fā)現(xiàn)1917年——1920年間,周作人多為疾病環(huán)繞。1917年三月日記中7次記下自己病狀五月八日、二十五日,六月三日,八月廿一日、廿二日,九月九日、十日、二十三日,十二月三十一日皆有疾病記載。而在1918年的日記中,頻繁出現(xiàn)“夜睡不安”等字眼。這就意味著,小河寫作前作者的憂慮和身心關系很大。
周作人憂慮的產(chǎn)生,與其的“故鄉(xiāng)”概念息息相關。對于故鄉(xiāng),周作人沒有很強的認知,凡是其居住過的地方均為故鄉(xiāng)。“照事實講來,浙東是我的第一故鄉(xiāng),浙西是第二故鄉(xiāng),南京第三,東京第四,北京第五,但我并不一定愛浙江……以上五處之中常常令我懷念的倒是日本的東京以及九州關西一帶的地方,因為在外國與現(xiàn)實社會較為隔離,容易保存美的印象,或者還有別的原因?!眡iii沒有故鄉(xiāng)認同意味著,周作人自身一直處于漂泊中,沒有一個可以皈依的憑借點。看似故鄉(xiāng)很多也就沒有故鄉(xiāng),沒有故鄉(xiāng)認同,自身一直處于漂泊中,終歸是個“游民”。筆者認為,這種一直游離的狀態(tài)和《小河》中的農(nóng)夫極其相似!
除卻上述原因,周作人的憂慮與其對死亡的認知有關,有關死亡的認知最早來源于幼妹端姑,其后便是《初戀》里面的“三姑娘”。在《小河》的寫作前面,1917年,周作人頻繁的經(jīng)歷別人的死亡,伯文夫人、晚椒生公、姨母、小舅父、館員胡君、幼甫。他人的死亡所帶來的憂慮意識,是值得我們探討的。我們看見,這些逝者尚且處于壯年,多因疾病而逝去。而作者當時也處于一場可能會引發(fā)“猩紅熱”的疾病中,又怎么能不憂慮?
綜上所述,《小河》中農(nóng)夫的憂懼與作者本人的憂懼最像,尤其是從“永恒的憂懼”入手,小河中農(nóng)夫憂懼產(chǎn)生之緣由與作者本人一樣。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小河》中農(nóng)夫邊緣化的處境與作者本人內(nèi)心一直的游離性相符?;诖?,我們可以大膽推論,《小河》中筑堰的農(nóng)夫是作者本人的影射。
三.以文解文,農(nóng)夫即是作者本人的影射
對于《小河》的解讀,周先生曾言可與五十歲時所寫打油詩相較,表現(xiàn)思想一樣。打油詩如下:“野老生涯是種園,閑銜煙管立黃昏。豆花未落瓜生蔓,悵望山南大水云?!痹?,“夏中南方赤云彌漫,主有水患、稱曰大水云?!边@里夏天六月有大水云的時候,什么瓜蔓,什么豆花未落,這些都不成題,只是說瓜豆尚未成熟,大水即是洪水的預兆就來了,種園的人只表示他的憂慮而已。xiv”這兒種園人的憂慮,和《小河》中農(nóng)夫的憂慮是一致的,種園人憂慮他的瓜果,擔憂大水至影響收成;農(nóng)夫也擔憂自己所種植的農(nóng)作物,筑堰阻擋小河的流動。
小河寫作的時間是1919年年初,在不久后的《語絲》雜志上,作者發(fā)表小詩《智人的心算》,其中幾句可以幫助我們解讀《小河》?!岸潞邮且患kU的事,古來的圣人曾經(jīng)說過了,我也親見間壁的老彼得被洪水沖去了。但是我這回不會再被沖去?!边@兒作者對《小河》中農(nóng)夫有了一個交代,這個農(nóng)夫,這個堵河的人是“我”,我不會“再被”沖擊,我是誰?這首詩清清楚楚的表明了,我就是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者,就是作者本人。
既然《小河》中的農(nóng)夫映射作者,那么為什么詩的結尾“筑堰的人,不知到哪里去了?!惫P者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從《尋路的人》中去尋找,“我是尋路的人。我日日走著路尋路,終于還未知道這路的方向。現(xiàn)在才知道了:在悲哀中掙扎著正是自然之路,這是與一切生物共同的路,不過我們意識著罷了按……”照其描述:“民國十年以前我還很是幼稚,頗多理想的、樂觀的話,但是后來逐漸明白,卻也用了不少的代價,《尋路的人》一篇便是我的表白。xv”除此之外,《祖先崇拜》中也有交待,“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部經(jīng)典,可以千百年來當人類的教訓的,只有紀載生物的生活現(xiàn)象的biologie(生物學),才可供我們參考,定人類行為的標準。xvi”兩篇文章結合起來看,則先生要表達的是一種人道主義,即眾生平等。這也就回到本文第一部分所說,《小河》與新村的關系。
“新村”原是武者小路實篤所發(fā)起的一種理想主義的社會運動,“提倡實行人的生活,順了必然的潮流,建立新社會的基礎,以免將來的大革命,省去一次無用的破壞損失。xvii”即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主義的理想。xviii”帶著這樣的理解再去看《小河》,農(nóng)夫本打算通過“筑堰”建立“新小河”,避免今后一次無用的破壞損失。但在那種“期待革命而又懷憂慮的心情”下,農(nóng)夫的行動是遲疑的,他或許覺得建筑的石堰堅不可破,又或許期待小河沖出堰的束縛,所以采取了一種放任的態(tài)度,“我以前是夢想過烏托邦的,對于新村有極大的憧憬……但覺得這種生活在滿足自己的趣味之外恐怕沒有多大的覺世的效力,人道主義的文學也正是如此……xix”作家辛苦經(jīng)營的“新小河”,除卻滿足自己的趣味,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效用。
從《小河》到《智人的心算》,從《尋路的人》到《祖先崇拜》,再到晚年所寫的“賀壽詩”,先生慢慢給我們揭開了小河的神秘面紗?!缎『印分械霓r(nóng)夫,是《智人的心算》中“堵河的人”,是《尋路的人》中“日日走著路尋路,終于還未知道這路的方向”的尋路人,是《祖先的崇拜》中“不相信經(jīng)典的懷疑者”。這些形象,都有一個共性,即在其所生活的環(huán)境中,處于邊緣地位。而這些恰好是先生本人的真實寫照,這個游民,這個內(nèi)心住著“兩個鬼”的游民,在當時是一個孤獨的生者。這樣看來,《小河》中農(nóng)夫形象與先生最為接近。
四.總結:農(nóng)夫形象的指向性是作者本人
小河的寫作緣由是表現(xiàn)“一種有關將來的憂慮”的情意,從艾布拉姆斯《鏡與燈》中文學本質(zhì)視點來看,即《小河》是作者表現(xiàn)情感的產(chǎn)物。那么,對于《小河》的解讀,應該回到作者本身,去解讀作者本人。
《小河》文本所呈現(xiàn)的是一種憂慮的情緒,所以在關照作者,關照其的生平的時候,視野應該聚焦于作者本人的憂慮。一個人憂慮地產(chǎn)生,要參考過去與現(xiàn)狀,要參考有意識和無意識,所以尋找作者憂慮成因時范圍盡可能廣。
可是《小河》畢竟是作者受了某種刺激的產(chǎn)物,所以解讀《小河》時,要聚焦于寫作前后作家的境遇,作家的思想感情。這些都得從作家表現(xiàn)的產(chǎn)物“文學”里面去尋找。
把《小河》視為作家情感的產(chǎn)物,對《小河》中所采取的形象加以分析,試圖去尋找作家“有關未來的憂慮”的寄托者。從各個形象的憂慮程度,憂慮產(chǎn)生的原因和這種憂慮所扮演的角色而言,初步把農(nóng)夫形象鎖定為作家本人的影射。在此種論斷下,為了進一步保證筆者觀點的可信性,再次對作家本人的憂慮加以分析,得出了本文的中心觀點,《小河》中農(nóng)夫形象的指向性是作家本人。此外,本文采用了同時期作家本人的幾篇文章加以支持,這些文章有詩,有散文。不同的文體皆有中心人物,且都表達一種游離的思想和一種邊緣化的處境。綜合分析,確定了《小河》中農(nóng)夫形象的指向性。
注 釋
i周作人著,《知堂回想錄下》,河北教育出版社,P438《一三0 小河與新村上》
ii黃開發(fā)著, 《周作人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遼寧文學出版社, 2015年4月第一版P157
iii周作人著,《知堂回想錄下》, 河北教育出版社,P443《一三0 小河與新村中》)
iv周作人著,《知堂回想錄下》,河北教育出版社,P443《一三0 小河與新村中》)
v周作人著,《知堂回想錄下》,河北教育出版社,P447《一三0 小河與新村下》)
vi周作人著,《知堂回想錄下》,河北教育出版社,P465《一三六 西山養(yǎng)病》
vii周作人著,鐘叔河編定,《知堂序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158《苦茶庵打油詩的前言和后記》
viii周作人著,《知堂回想錄下》,河北教育出版社,P714《一九一 拾遺乙》
ix周作人著,《周作人閑話》,,江蘇文藝出版社,p28《娛園》
x周作人著,鐘叔河編定,《知堂序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49《澤瀉集》序
xi周作人著,《知堂回想錄下》,河北教育出版社,P468《一三七 鎖屑的姻緣》
xii周作人著,鐘叔河編定,《知堂序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56《空大鼓》序
xiii周作人著,《周作人閑話》,江蘇文藝出版社,p61《與友人論懷鄉(xiāng)書》
xiv周作人著,《知堂回想錄下》,河北教育出版社,P444《一三0 小河與新村中》
xv周作人著,鐘叔河編定,《知堂序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54《談虎集》后記
xvi周作人著,《知堂回想錄下》,河北教育出版社,P651《一七九 反動老作家一》
xvii周作人著,《知堂回想錄 下》,河北教育出版社,p446《一三二 小河與新村下》
xviii周作人著,《知堂回想錄下》,河北教育出版社,p446《一三二 小河與新村下》
xix周作人著,大東編,《周作人人生筆記》,時代文藝出版社,p49《緣日》
參考文獻
[1]黃開發(fā)著,《周作人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遼寧文學出版社
[2]張菊香,張鐵榮編,《周作人研究資料 上》,天津人民出版社
[3]張菊香,張鐵榮編,《周作人研究資料下》,天津人民出版社
[4]周作人著,大東編,《周作人人生筆記》,時代文藝出版社
[5]周作人著,《知堂回想錄下》,河北教育出版社
[6]周作人著,《知堂回想錄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7]周作人,《周作人閑話》,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8]周作人著,鐘叔河編定,《知堂序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9]周作人著,《懷舊》,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10]李少兵,“五四”時期新村主義新探[J],史學月刊,1992年
[12]羅義華,從“農(nóng)夫”意識的游離看周作人的文化心態(tài)[J],荊門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2月
[13]耿寶強,小河:“五四戰(zhàn)士”的憂郁[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2013年9月
(作者介紹:王子心,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高三(7)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