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舒藍
[1]
很喜歡的作家說,生活就像打小怪獸,可她沒告訴讀者,如果打不過該怎么辦?
而我周圍也總充斥著這樣的焦慮:明天就要上臺演講了,我覺得我普通話不夠好,長得不夠漂亮,突然覺得自己簡直見不得人;月考就要到了,我會不會考不到前多少名,我都這么努力了,我再考不好也太失敗了……
于是人家是文言文,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他們卻活成了詩,還沒開始,就已經(jīng)結(jié)束了。但這樣的劇情在詩里可以有,生活中卻不行。好在這種焦慮雖然常見,卻很好克服。
[2]
解決事情要抓住源頭,而這種因為遇到困難,突然自我否定的焦慮,產(chǎn)生于自卑情緒,其根源是對自我的認知不足。
的確,解決困難代表自己要跳出舒適圈,做起來并沒有十足把握,但首先要明白一點,生活中,我們所遇到的事大多是和自己的能力對等的。
沒有人會讓一個學美術(shù)的人去唱歌,但也許會讓播音或者表演專業(yè)的人去唱歌,因為后者對于舞臺是熟悉的,是有唱歌的底子的;同理,如果你上次考試還是倒數(shù),下次月考,你不會一下給自己定個考第一名的目標。你害怕自己達不到做不好的同時要了解,你是有可能將它出色完成的。
[3]
對自己有了一定認知,也要對事情有認知,那就是你要承認自己可能會失敗。
就像去打仗前不止要帶刀,盾也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有時候設(shè)想一下事情最壞的結(jié)果,反而有助于平復焦慮,恢復理智。
比如這次考差了會導致什么呢,被老師家長批評一頓?選不上最好的座位?甚至根本沒有實際性的糟糕結(jié)果,更沒有自己扛不住的打擊,過去了就是新的一頁,依舊可以身心輕松地繼續(xù)努力;而理不清的模糊的悲觀狀態(tài),只會讓你始終進入不了最好的狀態(tài)完成事情。
我自己就喜歡為困難設(shè)定最糟糕的結(jié)果,然后發(fā)現(xiàn)沒什么大不了啊,心里就輕松許多。
[4]
解決完情緒干擾,剖開事情本身,你為什么會覺得這件事做不好?
其實根本因素只有兩條:一是因為能力上的確有一些缺乏,但就像前面說的對等,這些不足應該是你能在完成期限內(nèi)掌握的,那就立刻進入狀態(tài)去學習。
更何況,世界上沒有白費的事情,學會的本領(lǐng)就算這次沒有用好,下次也會在不經(jīng)意間讓你驚嘆它的用處。
不能否認的是,遇到困難就焦慮,也有一部分是因為自己一付出就想要回報,怕自己哪怕只付出了一點兒卻得不到回報,重點根本不在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好上。
如果是第二個因素——不夠適應,那就更簡單了,說明這件事對你來說的困難是不夠熟悉或者熟練,雖然有壓力,但你有能力一點點去完成它,能擁有不錯的結(jié)果。
[5]
其實大家常說的拖延癥也和這種困難壓力所導致的焦慮有關(guān)。
我們一邊嗷嗷叫著“好焦慮啊,還有某件事沒做”,但就是不愿意去動,大多數(shù)時候不就是因為那件事不好做嗎?
有個名詞叫自我防御機制,是說因遇到困難,害怕失敗,為了保持心理平衡,干脆逃避失敗選擇不做,就仿佛沒有失敗一樣??缮钤谙蚯?,新一輪的逃避只會帶來新一輪的焦慮。
沒有焦慮才能全身心完成一件事,也正因為在努力完成,焦慮會變成次要因素,越發(fā)減少。你看,克服掉因壓力而導致的焦慮,和完成那件帶來壓力的事是相輔相成的。遇到難辦的事兒,調(diào)整好心態(tài)解決它,真的不難。
編輯/王語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