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隆瑣
摘要:為研究在當代語境下如何將中國園林所特有的詩性及意境美應用于園林設計。分析了如何從古代詩詞文本、繪畫圖像中提取轉譯信息的方法,并加以兩個實際設計案例具體說明。最后總結了在當代語境下營造傳統(tǒng)園林意境的手法。得出了在當代語境下,中國園林詩性轉譯的內(nèi)在邏輯及園林意境營造的設計方法。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影響下,當代語境下的中國園林在進行藝術表達時,需要觸動人類共通的情感經(jīng)驗,才可以在無需語義學的解釋,使觀者適應其中,并自覺感受到中國園林所特有的詩性及意境美。
關鍵詞:司馬光 獨樂園 意境 轉譯 竹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9)03-0056-03
引言
古人造園前,常繪制圖像推敲意境,建園后以詩畫留念。園林中的詩性思維,是原始思維一種表現(xiàn),指詩人運用想象力將主觀情感過渡到到客觀事物上,使客觀事物成為主觀情感的載體,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心物合融的主體境界。歷史中為園林留下文集的有《洛陽名園記》《吳興園林記》《長物志》《閑情偶寄》等,詩篇短文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詳實的歷史資料,不僅還原古代園林的物質(zhì)形象,同時表達出作者興建園林的意圖。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在歸隱期間營造獨樂園,寄情山水更是以園明志。曾為獨樂園作《獨樂園記》《獨樂園七題》等文章。
一、從古代詩文與繪畫中提取轉譯信息
(一)古代詩文中的園林信息
獨樂園建于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地居洛陽,位于城內(nèi)東南部的尊賢坊北關。至今遺址早已湮沒不存,但相關文獻史料較為豐富,從中可窺探其布局與景致。
司馬光所書《獨樂園記)}第二段,詳細描述了有關園林營建的基本情況。通過提取文信息,將園林方位、尺度、建筑、理水、植物描述歸納,可以得到園林復原想象平面圖。(如圖1、2)這個過程需要注意兩點,第一古詩文具有抒情的特性,作者在主觀態(tài)度下對園林進行表述,難免存在尺度概括,比喻夸張的地方?,F(xiàn)代讀者對古文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容易產(chǎn)生觀點上的分歧,在文字資料的收集上,應相互借鑒,互為補充,完善考究。第二,由于歷史朝代的不同,對于當代尺度單位的換算有所差異,例如宋朝時1畝約合現(xiàn)代540平方米,1尺約合31.7厘米,一仗約合316.8厘米,到了明朝1畝約合現(xiàn)代614平方米,1尺約合31.1厘米,一仗約合311厘米。
作為園林主人的司馬光,作《獨樂園七題》為園中七個重要景點各賦詩一首,每首詩提到,人,景,其在文中共訴七個人物,又巾也們的“窮經(jīng)守幽獨”、“愛君心豈忘”、“退身家履道”大加稱許,或許這也正是在他內(nèi)心的寫照。七題詩托物言志,以景喻情,讀后不免讓人深思,司馬光獨樂的背后是對國家命運的關懷。
(二)古代繪畫中的園林信息
司馬光“獨樂園”建成之后,在宋代就已有畫家作畫,北宋李公鱗作《獨樂園圖》,歷史所記,司馬光也曾親自為獨樂園繪圖。
目前存世可見的《獨樂園圖》主要有三種,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兩本,宋代佚名繪本和明代文征明繪本(如圖3),另一本是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Cleveland Museum of Art)所藏明代仇英繪本(如圖4)。三本風格迥異的繪本,在對照司馬光原文記載時都不盡相同,古代繪畫在提供了圖像資料的同時增添了對園林空間想象的可能。
仇英繪《獨樂園圖》為絹本設色長卷,畫面內(nèi)容依次展開,描繪了弄水軒、讀書堂、釣魚庵、種竹齋、采藥圃、澆花亭、見山臺七個主要園林節(jié)點。畫中司馬光以主人公的形式穿插重復出現(xiàn)于景點之中,或是獨自伏案著書、池邊垂釣、或是一人戲水與傭人交談,無不顯示出其逍遙相羊,唯意所適的生活姿態(tài)。
圖像在園林方位上并沒有完全按照詩文所記,而是以州種類似連環(huán)畫的形式表現(xiàn)。在建筑方面,合理的尺度關系,提供了房屋與環(huán)境的信息,如文中描繪的堂、軒、齋、庵、亭、臺七種建筑形式,以及厚其牖茨、南北列軒牖、前后多植美竹以御烈日,以延涼颼成消暑之所。符合了洛陽的溫帶季風氣候?qū)傩?,具有春季多風、夏季炎熱、秋季晴和,冬季干冷的氣候特點。尤其在竹材料景觀的再現(xiàn)上,畫家獨具匠心,展現(xiàn)了藝術家高超的技藝與想象能力?!丢殬穲@記》文中描述,采藥圃的“竹屋”是“徑一丈,曲其秒,交相掩以為屋”,作者將文中描繪釣魚庵詩句“圓若玉塊,圍三丈,攬結其秒,如漁人之廬”的景觀復制到采藥圃中(如圖5),這種頂面圍合四周通透,被限定了的空間形式顯得趣昧橫生。圍合面積不大,一人剛好在此平臥而不顯得局促,地面鋪有一張老虎皮,夏夜清風拂面,不難想象,主人在此休閑,是何等愜意舒適。冬日大雪紛飛,正如《獨樂園七題種竹齋》所言“雪霜徒自白,柯葉不改綠”,滿園的傲雪霜竹顯得文雅脫俗。
圖像在表達理水方面,獨具匠心,水景貫穿全園,形成視覺焦點,畫面又分布細流與水池,屋舍樹木掩映河道,人物在水邊活動,生活情景由此展開??梢钥闯?,河流既滿足了園內(nèi)植物灌溉,夏日消暑的需求,又能成為戲水、垂釣、流觴曲水等休閑活動的場所。畫卷最右方的弄水軒便是司馬光一人在軒內(nèi)挽袖觸水,如詩言“結亭侵水際,揮弄消永日。洗硯可抄詩,泛觴宜促膝。莫取濯冠纓,區(qū)塵污清質(zhì)”。另外,圖像將池沼、渠水、河流再現(xiàn)于紙面,讓觀者對文中描繪“疏水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階,懸注庭中,若象鼻”。有了更多解讀的可能性。
圖像在植物造景方面,將文本所描繪的木本與草本植物準確繪制于卷內(nèi),用筆生動,造型準確。圖卷結合了植物造景的圍合方式,在實現(xiàn)轉譯的同時起到了控制畫面節(jié)奏,增添視覺美感的作用,這對后人利用植物造園形成通、透、閉、繞的空間關系起到了重要啟示作用。
總之,文本到圖像的轉譯,是畫家在提取詩人文本的信息后,加之生活經(jīng)驗,進行可視化、藝術化的圖像創(chuàng)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園林意境的升華,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畫家主觀取舍與繪畫載體篇幅的影響,它并不能完全代表園林本身,也不能成為評判真?zhèn)蔚慕^對證據(jù),但其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是寶貴的,應不斷探究從中提取圖像信息。
二、詩性轉譯與意境營造
(一)南京力間堂住宅區(qū)獨樂園
南京九間堂住宅區(qū)獨樂園景觀,面積約950平方米,是清華大學景觀系教授朱育帆于2012年設計的別墅景觀項目。在當代語境下,結合仇英所繪《獨樂園圖》將北宋司馬光獨樂園從“種竹齋”到達“采藥圃”的景象進行轉譯,使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精神與現(xiàn)代設計手法相融合。本文從選址、布局、材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選址方面,南京九旬堂別墅住區(qū)位于南京市南部將軍山南麓康厚水庫區(qū)域(如圖6),處于城市郊區(qū)地段,場地自然資源條件得夭獨厚,周圍遍布湖體,林木茂盛。在山水方面,對應了《獨樂園記》中可遠望山脈、引水而居、遠離城市喧囂的生活意趣昧(如圖7)。在釗侯條件上,南京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雖不同于洛陽的溫帶季風氣候,但同樣具有夏季高溫多雨的特點,適合竹屬植物的生長,為轉譯園區(qū)提供了可以依托的場地資源。
平面布局上轉譯后的獨樂園呈現(xiàn)出非常簡明的幾何關系,設計刻意弱化了建筑周線的直接控制,增強了園區(qū)與周邊環(huán)境的關系,賦予場地更多隨意的詩性(如圖8)。在園林景觀方面,共轉譯畫面中了三個節(jié)點,分別是采藥圃的“竹屋”、采藥圃到種竹齋的夾道、以及種竹齋的亭子。除此之外,又把仇英獨樂園中對弄水軒的室內(nèi)水池引入,形成連接場所室內(nèi)外的曲水流觴景觀(如圖9)。
在材料方面,將自然材料相互轉換,結合現(xiàn)代科學工藝,創(chuàng)造性地打造一個具有現(xiàn)代氣息又不失古典韻味的園林空間。首先是采藥圃的“竹屋”,在材料運用上,把仇英所繪單純性竹材料替換成鋼材,上色竹黃,由一層層環(huán)鋼結構盤旋而成,并形成一個緊密的螺旋上升空間,頗有參數(shù)化設計的現(xiàn)代感。釣包的頂部留出一個可以抬頭仰望的空間,暗示了場所空間與宇宙的某種關聯(lián)。其二是畫面上采藥圃到種竹齋的夾道為土路,兩旁植竹和蔓藥,轉譯后的道路保留了半圍合的形式,將土道換成碎青石鋪地,兩側分置石椅,中間有一細小水池,以北連通“竹屋”后方的水鏡池,以南貫通竹亭內(nèi)部的曲水流觴餐桌,水流是自南而向北流下。其三是將種竹齋里的木亭,轉移成由284根細長柱子支撐架構的平頂建筑,金屬柱子染成黃綠色,消隱在植竹的周邊環(huán)境中(如圖10)。
除此之外,由水渠貫通的曲水流觴餐桌,采用激光切割鋼材的工藝,將王羲之集賢會聚蘭亭的故事引入室內(nèi),讓人聯(lián)想起北京恭王府內(nèi),沁秋亭的石制曲水流觴。在水渠的北端,鏡池池底鐫刻著文徵明所書的司馬光獨樂園記的全文,水的清淺、借助竹的浮影協(xié)同文的旁白共同編織形成了詩性的靈動。
(二)德國柏林 2017國際花園博覽會獨樂園
在2017年德國將每隔10年會將兩年一屆的“聯(lián)邦園林展”升級舉辦一次世界性的“國際花園博覽會”,邀請了來自五大洲9個不同國家的9名優(yōu)秀設計師來設計,展現(xiàn)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現(xiàn)代園藝創(chuàng)意與多樣性。獨樂園是清華大學朱育帆教授的作品,其靈感來源于宋代畫家仇英描繪司馬光私人園林的繪畫作品《獨樂園圖》。
作為中國園的設計師,朱育帆老師將在面積約385平方米的場地營建一個國際化語境下的中國園。風景園林新青年郭湧作訪談時,設計師說: “要做一個當代的東西,應該建立在一個盡量讓東西方都可以理解的語境下去解釋這件事情?!痹O計師將仇英《獨樂園圖》中所繪‘種竹齋”到達 “采藥圃”的景象進行轉譯,地點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德國。
選址方面,園林位于“國際花園展區(qū)”,主力、方要求設計師在統(tǒng)一的32m X 32m的綠籬圍合的場地內(nèi)設計現(xiàn)代風格的花園(如圖11)。相對于九間堂住宅區(qū)景觀,此處沒有廣闊的山水作為環(huán)境依托,需在較小的空間內(nèi)組建花園,作者希望從當代東西方共同語境下入題,讓觀者體驗到一種無文化沖突的詩性和韻味。
平面布局(如圖12)上來看,朱育帆教授將《獨樂園圖》“種竹庵”中的竹徑,作為視覺軸線,通過圖像節(jié)點布置,依次引入畫軸景觀。園子入口首先是仇英《獨樂園》長卷鑲嵌的影壁,左右為對稱的竹林夾道,走在其中視線被遮擋,只聽潺潺流水,卻不見水的蹤影,走到西面終點,是用鋼材抽象表現(xiàn)的筠廬,同時在底部作為水的源頭,經(jīng)過花園流向遠方,而東面正對著的是一面鏡墻,將地面鋪裝與水反射出來,波光粼粼。傳統(tǒng)西方園林注重幾何關系,以軸線型園林為代表,其視覺引導明確,與傳統(tǒng)中國園林講究曲徑通幽,移步異景的特點相悖,作者不希望拘泥于所謂的歷史傳統(tǒng)中的一些東西,而希望利用自然元素使景觀與觀者產(chǎn)生身心互動,觀者游覽后自然的感到舒適輕松,這種東方神韻無需解讀便可深入人心。由孔洞一與2017年在柏林“獨樂園”游客采訪錄中,可以看到在實際游客體驗中,大多數(shù)的游人直接感受到了景觀人性化的安靜與舒適,像這樣弱化了文化符號烙印的方式,在中國詩性文本支撐下,將東西方園林表現(xiàn)方法融合,真正體現(xiàn)了當代語境下中國園林詩性的轉譯與園林意境的營造。
材料方面,節(jié)點的材料轉譯是園林意境營造的重點,傳統(tǒng)中式園林多以山水骨架利用石材、植物、木材精心布置,以營造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美。生產(chǎn)力發(fā)達的今天,材料的多樣性、工藝現(xiàn)代化,卻造成意境美的缺失,使美浮于表面但不能走進觀者身心。朱育帆教授將古代園林中特有的身心體驗延續(xù)到了現(xiàn)代,將聲、光影、風、水非固態(tài)元素融合在園林之中,以竹影婆娑,波光粼動的幻象,帶入一種流動的、往復的、無限的空間體驗,最有趣的當屬鋼制筠廬對面鏡墻的設計(如圖13),鏡面通過反射鋪裝,將刻有獨樂園行草書法的字體呈現(xiàn)出來,營造了深遠的空間效果。在施工方面,是中方設計由德方團隊施工,兩國跨地域文化的合作,預示著現(xiàn)代語境下國際合作是必然的,人們走在園中,這種渾然忘與自然元素合而為一卻輕松愉悅的感受,代表著中國園林詩性轉譯后的精神實質(zhì)。
這個看似簡單的軸線園林,用中西方共通的幾何化的空間語言營造了富有詩意的空間氛圍,在傳承造園設計時,又不拘泥于所謂的歷史傳統(tǒng)中的一些東西,用當代的材料和空間反映了傳統(tǒng)中國園林的精神氣質(zhì)??萍寂c藝術的融合,將東方園林特有的神韻美展現(xiàn)出來??偨Y
當代語境下中國園林詩性的轉譯與園林意境的營造,是將傳統(tǒng)文化結合現(xiàn)代科技面向世界展開的藝術表達。詩性轉譯即設計師運用想象力將詩畫清感賦予客觀景致,將有形的物質(zhì)本土化,使無形的感受人性化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心物合融情感境界。園林意境的營造,通過布局將觀者引入環(huán)境,利用人類共通的感知經(jīng)驗,自覺地理解不同背景的文化。這種設計方法,無需語義學的解釋也能讓游覽者自然適應其中。
參考文獻
[1]賈珺.北宋洛陽司馬光獨樂園研究[J].建筑史,2014(02):103-121.
[2]王勁韜.司馬光獨樂園景觀及園林生活研究[J].西部人居環(huán)境學刊,2017,32(05):83-89.
[3]馬東瑤.司馬光與熙豐時期的洛陽詩壇[J].中國之北研究,2004(02):50-59.
[4]崔慶偉,吳丹子,劉昱霏.“色彩的海洋”—2017德國柏林國際花園博覽會[J].風景園林,2017(10):77-85.
[5]賈珊.站在東西方時空交匯點上——朱育帆教授訪談[J].裝飾,2018(08):74-78.
[6]張瑤.《洛陽名園記》中的園林研究[D].天津大學,2014.
[7]任道斌.仇英與吳中文人[J].中國書畫,2015(08):4-9.
[8]謝朝.中國民間美術之色彩審美特征研究[J].流行色,2017(11):46-48.
[9]偉忠,張夏瑤.蘇州古典園林中的生話方式認知居[J].設計,2017,30(5):156-157.
[10]席仁義.中國古典園林的空間組織特點及手法對現(xiàn)代建筑設計的意義[J].設計,2017,30(2):116-117.
[11]孟兆禎.園衍[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