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晨,梅詠玉,王 晶,楊 彬,劉曉昌,許建明,梅 俏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安徽省消化病重點實驗室,安徽 合肥 230022)
炎癥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種病因尚不完全明確的慢性腸道炎癥性疾病。IBD的發(fā)病機制可能與遺傳、感染、環(huán)境、免疫等因素有關,其中,黏膜免疫異常在IBD的持續(xù)腸道炎癥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
IBD治療的主要方向是恢復促炎因子與抗炎因子之間的平衡[1],調節(jié)腸道黏膜免疫異常。在腸道免疫功能的調節(jié)過程中,炎癥小體的活化發(fā)揮重要影響,其中NOD樣受體家族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 NLRP3)炎癥小體是目前研究最廣泛的炎癥小體,參與了炎癥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Zhang等[2]研究發(fā)現(xiàn),NLRP3基因多態(tài)性與IBD風險增加有關。NLRP3炎癥小體是一種多蛋白復合物,負責IL-1β和IL-18的蛋白水解成熟和分泌。NLRP3炎癥小體由NLRP3、凋亡相關斑點樣蛋白[apoptosis 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aspase activation and recruitment domain(CARD),ASC]和胱天蛋白酶 1(caspase-1)組成,被激活時,NLRP3受體通過ASC聚合并募集和活化pro-caspase-1,活化的caspase-1切割無活性的pro-IL-1β和pro-IL-18,并以成熟形式分泌,加重IBD中腸道炎癥過程[3]。
炎癥消退是炎癥過程的重要調控機制,由一系列抗炎介質控制,其中消退素 D1(resolvin D1,RvD1)是體內(nèi)重要的促炎癥消退因子。RvD1最早由小鼠腹腔炎性滲出物中分離,是由ω3-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衍生的內(nèi)源性抗炎和促進炎癥消退的脂質分子。RvD1發(fā)揮限制中性粒細胞黏附與浸潤、限制炎癥損傷等作用[4]。Bento等[5]、Norling等[6]在結腸炎、關節(jié)炎等方面研究均證明RvD1可以改善組織炎癥,保護相關器官功能,但RvD1抗結腸炎的具體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因此,本研究通過探討RvD1對結腸炎小鼠腸道炎癥過程中NLRP3信號通路的影響,為RvD1抗結腸炎作用提供實驗依據(jù)。
1.1實驗動物C57BL/6小鼠32只,♂,6~8周齡,體質量(18~22) g,購自安徽省動物中心,No.34000200001280。實驗前適應性飼養(yǎng)1周,溫度(20~26) ℃,相對濕度40%~70%。
1.2試劑葡聚糖硫酸鈉(dextran sodium sulfate, DSS),美國Sigma公司;RvD1,美國Cayman公司;髓過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IL-1、IL-6、IL-10、TNF-α試劑盒,均購自武漢新啟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抗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NLRP3、ASC、caspase-1 p20、IL-1β、pro-IL-1β抗體,均購自Bioss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抗β-actin抗體,北京中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NA合成試劑盒,美國Thermo Scientific公司;QuantiNova SYBR Green PCR試劑盒,德國Qiagen公司。
1.3儀器EPS 300型電泳儀(上海天能科技有限公司);TS-1000水平搖床(海門市其林貝爾儀器制造有限公司);K960型PCR儀(杭州晶格科學儀器有限公司);PikoReal 96型熒光定量PCR儀(Thermo Scientific公司);高速臺式冷凍離心機(安徽嘉文儀器裝備有限公司);Elx800型酶標儀(美國 Bio-Tek公司);752N型可見紫外分光光度計(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
2.1模型的制備與實驗分組按Chu等[7]方法,使用DSS建立小鼠實驗性結腸炎模型。實驗分為4組:A組為正常組,小鼠自由飲水,并腹腔注射生理鹽水;B組為RvD1對照組,小鼠自由飲水并腹腔注射RvD1;C組為DSS模型組,小鼠給予5% DSS溶液自由飲用,并腹腔注射生理鹽水;D組為RvD1給藥組,小鼠給予5% DSS溶液自由飲用,并腹腔注射RvD1。將RvD1溶于生理鹽水,分別于d 2、4、6進行小鼠腹腔注射(50 μg·kg-1)。實驗d 8處死所有小鼠,分離血清于-80 ℃保存,同時收集小鼠小腸和結腸組織,待測樣品液氮儲存。
2.2結腸炎程度評估實驗期間每天觀察小鼠體質量、大便性狀和便血情況,進行疾病活動指數(shù)(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評分[8]。大便隱血檢測采用潛血檢測試紙進行。將取出的結腸組織用福爾馬林固定并石蠟包埋,切片厚4 μm,HE染色,進行組織學指數(shù)(histological index,HI)評分[9]。用生理鹽水制備10%結腸組織勻漿。按ELISA試劑盒說明,檢測結腸組織勻漿中MPO活性。
2.3小腸黏膜通透性檢測按文獻方法[10]制備小腸腸囊,注入伊文思藍0.2 mL,置于20 mL Krebs液燒杯中,95% O237 ℃水浴,30 min后取出腸囊組織,生理鹽水沖洗腸腔,37 ℃干燥,加入1 mL甲酰胺溶液,50 ℃孵育24 h,取出腸組織,溶液離心沉淀,取上清液進行紫外分光光度計檢測,檢測波長為655 nm。
2.4透射電鏡觀察將小腸組織于2.5%戊二醛中4 ℃固定6 h,1%鋨酸固定,梯度濃度乙醇脫水,環(huán)氧樹脂包埋,70 nm切片,JEM-1230F電子顯微鏡觀察小鼠小腸黏膜上皮細胞連接情況。
2.5結腸組織中IL-1、IL-6、IL-10和TNF-α水平測定按ELISA試劑盒說明書,檢測小鼠結腸組織中IL-1、IL-6、IL-10和TNF-α水平。
2.6Westernblot檢測結腸組織中相關蛋白的表達從結腸組織中提取蛋白質,使用SDS-PAGE分離,并轉移至PVDF膜。在室溫下用封閉液(5%脫脂乳)封閉2 h。將膜與一抗在4 ℃孵育過夜,一抗包括ASC、NLRP3、caspase-1、IL-1β、pro-IL-1β、iNOS(1 ∶300)及β-actin(1 ∶1 000)。TBST洗滌,將HRP連接的二抗在室溫下與膜孵育2 h。再次洗滌,使用ECL蛋白質印跡檢測系統(tǒng)和ImageJ軟件檢測分析結果。
2.7qPCR檢測小鼠結腸組織IL-1β、iNOSmRNA表達使用TRIzol試劑從巨噬細胞和結腸組織中提取總RNA。用RevertAidTMM-MuLV逆轉錄酶進行逆轉錄,合成DNA第一鏈,并按DNA合成試劑盒的說明,將RNA逆轉錄成cDNA。使用QuantiNova SYBR Green PCR試劑盒擴增獲得的cDNA用于定量PCR。以β-actin作為內(nèi)參,測量目的基因相對表達。引物序列(正向和反向)為:β-actin:5′-AGTGTG ACGTTGACATCCGT-3′和5′-TGCTAGGAGCCAGAG CAGTA-3′; iNOS:5′-CCTTGTTCAGCTACGCCTTC-3′和5′-CTTCAGAGTCTGCCCATTGC-3′; IL-1β:5′-GA AGAAGAGCCCATCCTCTG-3′和5′-TCATCTCGGAGC CTGTAGTG-3′。
3.1RvD1對結腸炎小鼠腸道炎癥的影響與正常組小鼠相比,模型組小鼠DAI評分、HI評分、MPO水平明顯升高(Fig 1A、1B、1C),病理可見結腸中大量中性粒細胞浸潤,隱窩明顯減少,并累及部分上皮細胞(Fig 1D);RvD1組小鼠DAI評分、HI評分及MPO水平明顯降低,病理可見結腸中性粒細胞浸潤減少,隱窩數(shù)量基本正常,表明RvD1可以改善DSS結腸炎小鼠中結腸炎癥損傷程度。
3.2RvD1對結腸炎小鼠腸黏膜屏障功能的影響如Fig 2所示,與正常組小鼠相比,模型組小鼠小腸腸囊中伊文思藍濃度明顯上升,電鏡可見小腸上皮細胞絨毛雜亂,密度不均,細胞間連接增寬;RvD1組小鼠小腸腸囊中伊文思藍濃度降低,電鏡可見上皮絨毛稍稀疏,但排列規(guī)整,細胞間隙基本正常,表明RvD1可改善DSS引起的小鼠小腸結構和功能破壞。
3.3RvD1對結腸炎小鼠結腸組織勻漿IL-1、IL-6、IL-10、TNF-α水平的影響Tab 1結果顯示,與正常組小鼠相比,模型組小鼠結腸組織中IL-1、IL-6、TNF-α水平增高,IL-10水平降低;與模型組小鼠相比,RvD1組小鼠結腸組織中IL-1、IL-6、TNF-α水平降低,IL-10水平增加。提示RvD1可調節(jié)DSS結腸炎小鼠腸黏膜中細胞因子水平,發(fā)揮抗結腸損傷作用。
Fig 1 Effect of RvD1 on colonic inflammation in DSS-induced colitis
A:DAI scoring; B: HI scoring; C: MPO activity; D: Histopathologic features of the colon. a: Normal group; b: RvD1 control group; c: Model group;d: RvD1 group.*P<0.05vsnormal group;#P<0.05vsmodel group.
3.4RvD1對DSS結腸炎小鼠結腸組織中NLRP3炎癥小體表達的影響通過Western blot及qPCR檢測結腸炎小鼠結腸NLRP3炎癥小體相關標志物,包括ASC、NLRP3、IL-1β、pro-IL-1β、iNOS、caspase-1 p20。如Fig 3所示,與正常組小鼠比較,模型組小鼠結腸中ASC、NLRP3、IL-1β、pro-IL-1β、iNOS、caspase-1p20水平升高;與模型組小鼠比較,RvD1組小鼠結腸中ASC、NLRP3、IL-1β、pro-IL-1β、iNOS、caspase-1 p20水平降低。表明RvD1可降低NLRP3炎癥小體信號通路中主要標志物的表達水平,改善結腸炎小鼠腸道炎癥程度。
Fig 2 Effect of RvD1 on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nd structure in DSS-induced colitis mice
*P<0.05vsnormal group,#P<0.05vsmodel group
Tab 1 Effect of RvD1 on contents of IL-1, IL-6, IL-10 and TNF-α in DSS-induced colitis
*P<0.05vsnormal;#P<0.05vsmodel
IBD治療藥物包括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類激素、免疫抑制劑和各種生物制劑(如TNF-α單抗等),這些藥物長期使用會引起明顯的副作用,如激素依賴、骨髓抑制和嚴重感染。因此,探討更為安全有效的抗結腸炎藥物是目前IBD研究的熱點之一。
RvD1作為消退素家族中的一員,在體內(nèi)起到重要的抗炎作用,其機制與限制中性粒細胞黏附與浸潤有關[4]。相關研究證實RvD1具有改善組織炎癥,保護器官功能的作用[5-6],但RvD1抗結腸炎的具體機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注射RvD1可明顯降低實驗性結腸炎小鼠的DAI和HI評分,降低結腸組織中MPO水平。同時發(fā)現(xiàn)RvD1具有維持腸上皮完整性和通透性的作用。表明RvD1可以有效改善實驗性小鼠結腸炎的炎癥損傷。另外,RvD1可以降低結腸組織中IL-1、IL-6、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發(fā)揮調節(jié)細胞因子水平的作用。
IL-1β在結腸炎癥的促炎因子釋放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上調IL-6、TNF-α等促炎因子的表達,擴大和加重結腸炎癥損傷。NLRP3炎癥小體作為IL-1β成熟釋放的關鍵信號通路[11],在腸道內(nèi)穩(wěn)態(tài)和炎癥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顯示DSS可以激活巨噬細胞NLRP3炎癥小體,用DSS或TNBS處理的NLRP3-/-小鼠結腸炎癥減輕,結腸組織中促炎細胞因子水平較低[12-13]。本研究發(fā)現(xiàn),DSS模型組中NLRP3、ASC、caspase-1 p20表達量均明顯增加, IL-1β、iNOS水平增加;RvD1可以降低結腸炎小鼠結腸組織中NLRP3、ASC、caspase-1 p20、IL-1β、iNOS表達,表明RvD1具有通過抑制NLRP3炎癥小體的活化,抑制促炎因子合成,改善小鼠結腸炎癥的作用。目前,有關NLRP3炎癥小體在實驗性結腸炎中的作用存在一定爭論。有研究顯示,NLRP3-/-小鼠對實驗性結腸炎更敏感[14-15],原因可能為NLRP3作為先天性免疫的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維持腸內(nèi)穩(wěn)態(tài)的關鍵作用,當NLRP3功能缺失,造成腸道微生物紊亂引起的黏膜損傷,是IBD可能的致病機制之一,經(jīng)過抗生素處理的NLRP3-/-小鼠結腸炎癥減輕[15]。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fā)現(xiàn)RvD1可以減輕DSS結腸炎小鼠結腸炎癥的嚴重程度,保護腸道屏障功能,其機制可能與抑制NLRP3炎癥小體活化,調控促炎細胞因子表達有關,提示RvD1可作為治療IBD治療的潛在候選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