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旭慧
(長治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山西 長治 046000)
腦梗死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需要借助有效的方法進行康復鍛煉[1]。本研究分析了運動意念療法在腦梗死病人中的應用療效,報告如下。
收集我院90例2016年9月—2018年9月腦梗死患者。按照治療分組,觀察組46例,男女是22、24例。年齡47~82歲,平均(65.58±2.34)歲。對照組44例,男女是21、23例。年齡46~81歲,平均(65.11±2.14)歲。兩組一般資料可比。入選標準:(1)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2)具備清醒意識;(3)可配合本次治療。排除標準:意識障礙性偏癱患者。
對照組予以康復鍛煉治療,控制血壓、血糖,給予抗血小板治療,維持生命體征穩(wěn)定,康復師指導下進行患側康復鍛煉,每次鍛煉半小時,每天鍛煉2次。訓練2周。
觀察組則予以康復鍛煉聯合運動意念療法治療。在傳統(tǒng)康復鍛煉之后指導患者仰臥,給予舒緩音樂播放,放松全身,指導患者鍛煉方法,囑咐患者閉上眼睛借助意念鍛煉,持續(xù)7分鐘,指導患者從10倒數念到1,囑咐患者將眼睛睜開。每天訓練兩次,訓練2周[2]。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肢體功能改善的時間;治療前后患者卒中量表、運動功能評定表、巴氏指數。
顯效:相關癥狀消失且卒中量表、運動功能評定表、巴氏指數指標改善90%以上;改善:病情、卒中量表、運動功能評定表、巴氏指數改善50%~90%;無效:病情、卒中量表、運動功能評定表、巴氏指數改善不足50%。臨床療效=顯效、改善百分率之和[3]。
使用SPSS22.0軟件分析數據,采取χ2和t檢驗處理,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95.65%高于對照組72.73%,差異顯著(P<0.05)。
治療前兩組卒中量表、運動功能評定表、巴氏指數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卒中量表、運動功能評定表、巴氏指數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如表。
表 治療前后卒中量表、運動功能評定表、巴氏指數比對(±s)
表 治療前后卒中量表、運動功能評定表、巴氏指數比對(±s)
組別例數時期卒中量表運動功能評定表巴氏指數觀察組46治療前12.21±2.9646.11±2.1161.25±3.28治療后4.56±1.2289.56±3.2172.12±5.31對照組44治療前12.25±2.9546.14±2.5561.21±3.21治療后7.81±1.5672.21±3.2468.22±4.31
觀察組肢體功能改善的時間(7.11±1.42)d優(yōu)于對照組(12.42±2.28)d,差異顯著(P<0.05)。
腦梗死患者臨床上常表現為典型偏癱,可導致肢體功能障礙和生活質量水平下降,但多數患者認知功能尚好,有較高的配合度,可配合完成運動意念療法。在腦梗死病人偏癱后常規(guī)康復的基礎上給予運動意念療法,可加速肢體功能恢復,是對傳統(tǒng)方法的有效補充[4-5]。
目前公認的“運動意念”療法對于運動學習改善作用的依據主要是心理神經肌肉理論,是基于個體中樞神經系統(tǒng)已儲存運動的運動計劃,可在計劃中落實運動措施,完成運動。腦損傷患者盡管存在身體功能障礙,但心理神經肌肉理論所帶來的運動流程可能仍保存完整或部分存在。任何隨意運動,腦內先有運動意念,才有興奮沖動傳出直至出現運動的形成。因此對于腦卒中不全偏癱肢體患者而言,運動時也總是先有運動意念,后產生收縮和肢體運動等動作,而這些動作是促成康復的重要過程。早期應用運動意念可以增強感覺信息輸入,促進潛伏通路和休眠突觸激活,加速缺血半暗帶再灌注,改善血液循環(huán),減輕神經功能損害程度,促進受損運動傳導路重建修復,部分休眠狀態(tài)的突觸能蘇醒和代償,促進正常運動反射弧形成,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改善和生存質量的提高。
本研究中,對照組予以康復鍛煉治療,觀察組則予以康復鍛煉聯合運動意念療法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療效、肢體功能改善的時間、卒中量表 、運動功能評定表、巴氏指數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康復鍛煉聯合運動意念療法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確切,可更好改善卒中量表 、運動功能評定表、巴氏指數,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