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
(云南省昆明市晉寧區(qū)人民醫(yī)院 云南 昆明 650600)
膽囊結石為普外科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患者大多在飽餐后或進食油膩食物后出現(xiàn)上腹部疼痛,同時還伴有惡心嘔吐癥狀,而復雜性膽囊結石通常病程較長、膽囊發(fā)生萎縮、硬化或為急性膽囊炎癥,癥狀較一般膽囊結石更為嚴重,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臨床對復雜性膽囊結石一直主張手術治療,但以往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存在術中出血量大、術后身體康復慢等缺點,因此,尋找一種更安全有效的術式意義重大。本研究觀察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治療復雜性腎結石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將2017年5月—2018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的90例復雜性膽囊結石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5例。觀察組男13例,女32例;年齡42~70歲,平均(56.3±6.7)歲;病程5個月~8年,平均(5.3±2.1)年。對照組男15例,女30例;年齡44-71歲,平均(56.8±6.4)歲;病程3個月~7年,平均(5.1±1.8)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觀察組行LC治療:平臥,全麻或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后,在臍下緣作手術切口,建立二氧化碳氣腹,置入腹腔鏡,同時在內鏡監(jiān)視下對劍突下方、右肋下緣作手術切口,并置入穿刺套管,將患者保持頭高腳低并微微左傾,保持術野清晰,左手使用輔助器械將膽囊Hartmmens袋提起后,將血管與膽囊管完全分離,充分暴露膽囊三角,游離膽囊管與膽囊動脈并夾閉,切除膽囊并對膽囊床進行電凝止血處理,最后釋放腹腔內殘余氣體,將穿刺套管拔出后縫合切口。對照組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平臥,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后,對右肋下緣作手術切口,逐層分離腹壁后進入腹腔,手法切除膽囊后,留意患者有無滲血或炎癥(以便決定是否需要腹腔引流),最后縫合切口。
比較兩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其中并發(fā)癥包括切口感染、膽漏、膽管損傷。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更低、住院時間更短、住院費用更少,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①P<0.05。
組別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住院費用(元)對照組(n=45)103.4±21.57.5±2.03183.0±157.2觀察組(n=45)48.5±7.8①4.8±1.6①2003.5±148.0①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更低,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n(%)]
以往,臨床對復雜性膽囊結石常采用傳統(tǒng)開腹術治療,但由于此術式存在切口大、術中出血量多、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及機體恢復慢等缺點,近年來臨床應用率逐漸下降。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相對于傳統(tǒng)開腹術而言,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手術時間穩(wěn)定、安全可靠等一系列優(yōu)勢,但很多患者術后切口疼痛感仍然較為明顯,導致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慢、住院時間延長及住院費用高[2]。此外,雖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符合現(xiàn)代醫(yī)學中“最小切口”的原則,但由于其切口較小,手術視野受到一定影響,極易損傷到患者膽管等其他組織,因此對手術醫(yī)師的操作要求較高[3]。
由于復雜性膽囊結石通常膽囊會發(fā)生硬化、萎縮或為急性膽囊炎癥,在病變部位周圍廣泛粘連,容易造成解剖層次不分明,而在LC術中分離與肝臟粘連的網(wǎng)膜組織時,可有效避免對肝臟的損傷,減少肝臟滲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此外,其還具有以下優(yōu)勢:(1)手術操作視野更加清晰,不受腹腔環(huán)境干擾;(2)手術切口小,不僅可確保患者術后疼痛感較輕,還可保持較小的手術瘢痕,可滿足患者的美觀要求,尤其是對于肥胖患者而言,LC術后活動困難發(fā)生率相對更低;(3)術中出血量小,對患者身體機能影響更?。唬?)術后并發(fā)癥少,有利于患者術后身體康復,減少住院費用支出[4]。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與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更低、住院時間更短、住院費用更少。提示LC治療復雜性膽囊結石具有出血量低、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可有效促進患者身體康復,并減輕其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