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增
在美麗的漢水之濱,鄂西北的一家兵工企業(yè)里,有一位了不起的工匠,他就是中國兵器首席技師、江山重工集團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數控操作工——周德民。
說他了不起,是他憑著對數控加工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潛心鉆研,踏實工作,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央企業(yè)勞動模范”等多個榮譽稱號,在平凡崗位上譜寫了自己不平凡的華麗篇章。
追求技能提升的“拼命三郎”
1991年從技校畢業(yè)后,周德民如愿進入江山重工,從事銑工工作。工作中,他總是默默地跟著師傅忙前忙后,也因為他的踏實肯干受到了師傅的格外“關照”,慢慢從一個青澀的學生蛻變?yōu)橐粋€技術熟練的技能工人。然而,周德民從未停止自己追求新知的步伐,工作之余他到圖書館借閱數控操作和編程相關書籍,利用一切時間去學習。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3年,公司組建數控加工車間,周德民通過公開應聘,走上了數控加工中心操作工的工作崗位,成為一名數控操作工人。越是來之不易,越是倍感珍惜。從此,數控中心成了他施展技能的陣地,圖書館、電腦旁留下了他刻苦學習、潛心鉆研的影子。憑著這股不知疲倦的鉆勁,幾年下來, 他不僅能熟練掌握FANUC、SIEMENS、MILLPIUS等多種數控系統操作方法和編程技巧,還學會了運用AutoCAD、MasterCAM、UG等計算機軟件進行輔助繪圖、三維造型及自動編程,為今后的技能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數控加工車間成立之初,加工時遇到問題,必須要查閱大量資料,通過多次試驗才能解決。為了摸透數控設備性能,周德民對于車間交付的加工任務從不推諉。不僅如此,別人不愿干的“難活”,他都主動攬過來,加班加點去完成。有人覺得他傻,還有人說他瞎逞能。但在周德民看來,每一件別人不愿干的活,往往都有它的技術難點,而每一次攻克難點的過程,也是提升技能的難得機會。很快,他便嘗到了“逞能”的甜頭。2008年,周德民參加第三屆中國兵器職業(yè)技能大賽,在決賽中獲得了加工中心組第三名的好成績,一舉成名。
追求技術創(chuàng)新的“排頭標兵”
在工作中,周德民為自己定了“四敢”原則:敢想、敢說、敢做、敢為。他始終恪守“四敢”原則,力求高質高效完成工作。
在重點工藝的技術革新及技術攻關任務中,他先后攻克軍品重點攻關項目15項,完成30項技術革新,解決了200個技術難題,每年節(jié)創(chuàng)價值約80萬元。為解決數控刀片費用居高不下的難題,他創(chuàng)新提出“可轉位刀片的二次利用技術”,自制刀盤,對舊刀片進行綜合開發(fā)利用,使刀片利用率提高了近2倍, 每年為公司節(jié)約刀具費用10萬元以上。
在公司某重要外協項目的加工權爭取過程中,周德民負責技術及工藝拆分工作,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以后。試制階段他更是從單件到總裝全程跟蹤,先后設計制作出5套工裝夾具,破解大型薄壁卷筒零件變形難題;一天一夜不眠不休親手加工出合格的首件,并將加工步驟、刀具配置、程序參數、作業(yè)要領,整理編制成標準作業(yè)指導書,用于指導后續(xù)加工。經過近一個月的辛勤付出,最終換來了產品的順利交付、客戶的認可。
隨著與外界交流的日益頻繁,周德民拓寬了眼界,他意識到將先進、成熟的加工技術引入現場,能夠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他先后提議引進推廣擺線加工技術和插銑法技術,應用于10個產品,1800多個零件的加工,提高加工效率30%,降低刀具費用35%。
追求技藝傳承的“良師益友”
20多年的累積,周德民練就了一身絕活。他總結出“加工中心銑蝸輪特色操作法”“高精度偏心缸套特色操作法”等8項特色操作法,其中,“加工中心銑蝸輪特色操作法”榮獲中國兵器集團創(chuàng)新競賽二等獎,并被命名為“周德民銑蝸輪操作法”……
技藝只有傳承才會更有價值,這是周德民始終堅持的理念。2012年,公司組建了“周德民大師工作室”。作為工作室負責人,周德民在解決技術難題、工藝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傳幫帶作用,以導師帶徒的形式為公司培養(yǎng)數控人才。5年來,周德民累計授課300課時,培訓200人次,先后培養(yǎng)的17名徒弟,如今都已成為公司數控領域的骨干力量。其中有8人成晉升為技師,4人晉升為高級技師,3名獲得“兵器技術能手”。2014年,由他帶領、指導的數控技能團隊,獲得兵器集團第六屆技能大賽第8名。2016年,由他的3 名徒弟組成的團隊獲得兵器集團大學生班組長技能競賽第5名的好成績。
作為公司數控領域的帶頭人,周德民深知責任重大,他對數控新技術的追求從未停歇,在踐行兵器工匠精神的同時,他始終堅持用自己對數控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和不懈努力影響、帶動身邊的人,共同向著心中的夢想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