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在江浙一帶的吳方言里,杭州話顯得比較獨特。南宋建都臨安的歷史,為杭州話涂上了一層濃濃的“中原語音”,詞尾豐富的“兒綴”,就是杭州話的一大鮮明特點。比如筷子在杭州話里叫做“筷兒”,襪子叫做“襪兒”,茄子叫做“茄兒”,而“黃瓜”自然也就成了“黃瓜兒”。
在“黃瓜兒”前面加上一個“刨”字,就是杭州話里非常有特色的一個詞匯。刨黃瓜兒,意思是“敲竹杠”,常用來形容宰客、訛詐的行為。例如甲被乙“刨了黃瓜兒”,意思就是甲被乙訛詐了。
用“刨黃瓜兒”來形容訛詐,不免讓人有些難以理解。有一種說法是,“刨黃瓜兒”其實應該寫作“刨黃褂兒”。宋室南遷之后,君臣終日沉溺于酒色歌舞。當時的詩人林升寫了首《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北闶侵S刺南宋朝廷的。達官貴人要過奢侈生活,自然只有靠苛捐雜稅來搜刮民脂民膏,所以老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巴不得刨下他們一層皮。而皇帝素來有黃袍加身之說,朝廷里的達官顯貴也往往賜穿黃褂,因此,當時的杭州老百姓跟皇宮做買賣時,寧肯不賣也要抬高售價。當然,尋常老百姓是不太能見到穿“黃褂兒”的大官的,所以,上街采購作威作福的“黃褂兒”們的奴才,就會被老百姓狠狠地“刨”上一“刨”。后來,這個詞義的范圍擴大,一切抬高價格賣給買主,或為顧客服務之后索取高額報酬的行為,就通通都叫“刨黃瓜兒”了。
“刨黃瓜兒”的詞義由來,還有另一種大同小異的說法,不過年代背景有些不同。清朝建立后,在杭州設有八旗兵營,也就是所謂的“旗下營”。這些八旗兵丁所防者何人?當然是防杭州及周邊的老百姓起來造反。因此,杭州民眾長期同旗營士兵處于對立情緒之中。清朝中期以后,八旗子弟閑來無事,常提鳥籠兒、坐茶館、放高利貸、滋擾婦女、欺壓良善。老百姓對此十分痛恨。恰好,馬褂是旗人的傳統(tǒng)服裝,也就是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子外頭的對襟短褂,以黑色最為常見,只有當了大官的才能穿“黃馬褂兒”。杭州老百姓怨恨旗營的壓迫,尤其怨恨穿“黃馬褂兒”的大官,所以要“刨”他們身上的“黃褂兒”來解恨。這種“刨黃瓜(褂)兒”起源于清代的說法,也有一定道理。
杭州解放后,移風易俗,穿長衫馬褂者一度絕跡,因此“刨黃瓜兒”的說法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殺豬”,也用“放血”“宰一刀”來表示敲詐行為。這些直截了當?shù)淖盅蹆猴@得血淋淋的,完全失去了“刨黃瓜兒”的幽默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