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萱素
我是一名專攻學術著作的圖書翻譯。提到翻譯這個職業(yè),就不得不談談英語的學習。我一直都對英語情有獨鐘,懷著對這門學科的熱愛,我走向了我熱愛的工作崗位——圖書翻譯。
回首過去:雄關漫道真如鐵
在讀書時代,我在學術上的專注成就了我后來的職業(yè)道路——我憑借自己的興趣和超常的努力,拿到了北京某翻譯公司的簽約合同,簽約了《社會學的想象力》這本大學社會學教材的翻譯工作,這也是我最值得驕傲的事。
翻譯分為同傳、口譯和筆譯,一般來說,筆譯的薪酬相比前兩者來說要低一些,而圖書翻譯這項工作更是“費力不討好”——既不能給譯者帶來豐厚的薪酬,又需要譯者付出超常的努力,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做圖書翻譯。尤其是學術著作方面的圖書翻譯,能夠勝任這項工作的譯者更是鳳毛麟角,因為學術著作的譯者必須具備以下三方面的素質:
其一,譯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英語基礎和漢語功底;其二,譯者必須熟悉相關領域的專業(yè)知識;其三,譯者必須甘于奉獻,需要靜下心來鉆研翻譯知識。
有很多人認為學術著作枯燥乏味,我卻不這么認為,這些經(jīng)典學術著作經(jīng)歷了時間的考驗,都是非常值得鉆研的杰作。因此,每當我全神貫注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中時,我就會自動屏蔽周圍的干擾,忘我地工作。
正視今天:人間正道是滄桑
陸續(xù)拿到更多的經(jīng)典學術著作的翻譯合同以后,我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了,我希望能夠譯出更多社會心理學領域的佳作。
圖書翻譯的工作量很大,一本書通常會有十幾二十萬字,甚至更多,薪資按譯文的中文字符計算,以每千字為單位。通常來說,翻譯完一本書的規(guī)定時間是兩到三個月,按照我正常的工作效率計算,每天大約需要翻譯兩千到三千字。然而,學術著作的內容艱深,為了保證翻譯質量,一邊翻譯一邊學習、查閱相關資料也是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在翻譯時,一般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其一,了解作者的簡介以及人生經(jīng)歷;其二,查閱作者所處時代的歷史背景;其三,通讀需要翻譯的作品原著,并大致了解作者其他著作的內容;其四,理清著作的整體思路。當然,這無疑也延長了翻譯一部著作的時間,再加上時間卡得非常緊,所以這也是我工作中面臨的挑戰(zhàn)。
展望未來:長風破浪會有時
作為一名合格的圖書翻譯,除了需要掌握英語這門工具性語言,還需要熟悉相關領域的專業(yè)知識。當然,拓寬人脈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作中,導師的指點確實讓我受益匪淺,其他前輩和好友對我嚴苛的要求和鼓勵,更激發(fā)了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與不斷前進的動力。
在學習中,結識良師益友,與智者相伴;在翻譯中,選擇學術著作,與經(jīng)典同行——這就是我堅持做圖書翻譯的動力。目前,我和小伙伴合譯的德裔女心理學家卡倫·霍妮的著作《自我分析》即將付梓印刷首版。然而,由于國家對圖書出版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我不僅要在翻譯的過程中反復斟酌,醞釀佳句,而且在翻譯完成后,甚至在這本書印刷之后,還需要不斷地修正內容。因此,我正在訂正這部心理學著作的第二版。
一直以來,我都本著這樣的信念堅持圖書翻譯:就算學術著作的翻譯再難,我也要不斷升華智慧,鉆研學術,潛心翻譯,精益求精。
我的職場生活沒有偶像劇里夸張的情節(jié),也沒有宮斗劇里的相互擠兌,更沒有刑偵劇里閃電般的節(jié)奏,唯有清風徐來,心如止水地剖析句型,平心靜氣地斟酌字詞,聚精會神地醞釀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