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彎彎
【摘 要】長子道情作為晉東南地區(qū)道情藝術的重要的分支,同當地民歌的結合中發(fā)展成極具特色的曲藝,被列入省級非遺保護項目。本文以長子道情的發(fā)展概況為基礎,通過實地考察與文獻資料的梳理,剖析其消亡的原因。
【關鍵詞】長子道情;曲藝;現狀
中圖分類號:J6?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7-0071-01
山西作為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素有“民歌海洋”“戲曲搖籃”之美譽。道情也稱道腔或魚鼓,脫胎于唐代的《九真》《承天》等道曲,初期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傳道家思想。明清以來流傳甚廣,題材有所擴大,并逐步同當地的民歌結合而發(fā)展成曲藝或戲曲,長子道情亦是如此。
一、長子道情的發(fā)展沿革
長子道情的發(fā)展沿革,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最早期的長子道情基本為一種快板,只在結尾時有簡單唱腔,伴奏樂器為漁鼓和簡板。漁鼓是一個長約三尺,上下糊蛇皮的粗竹筒。簡板稱之陰陽板,一長一短兩根,取道教的“天長地短”之意。其道情的演唱形式多為右手懷抱漁鼓,左手持簡板單人走唱。隨著時代變遷,這種程式發(fā)生了變化,開始因人而異。在長期的演唱過程中,長子道情藝人將當地的一些民歌小調充實于道情唱腔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曲牌唱腔。雖有唱腔,但仍無音樂伴奏,屬于板腔體結構。當時的長子道情是一種“討吃”走唱藝術,伴奏樂器力求簡單、輕便,遂用小鈸代替了漁鼓,有時連簡板也可省略,只用筷子鼓擊小鈸進行伴奏。演唱者左手持簡板,在小指上掛一小鈸,右手持筷子敲擊小鈸與箭板相配合,打出“啪響”的節(jié)奏聲響。說唱結合,以唱為主,無弦樂伴奏,這種傳統(tǒng)的演唱形式興盛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這就是長子道情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稱傳統(tǒng)道情。傳統(tǒng)道情的唱腔音樂屬單曲體,其旋律豐富生動,不宜做長篇書目,故流傳近百年來,其板式變化不大。
長子道情發(fā)展的第三個階段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今。1945年長子縣曲藝隊隨軍進入縣城分三個組演出,其中一個是長子道情演出組,以演唱傳統(tǒng)道情為主。到了六十年代,隨著長子鼓書的興起,道情成了從屬地位,演唱人數明顯減少。1975年為了拯救這一傳統(tǒng)文化,長子縣文化館安排秦德虎對傳統(tǒng)道情進行挖掘整理,在傳統(tǒng)道情唱腔音樂基礎上,由原來的單曲體發(fā)展為聯(lián)曲體。七十年至今,干部王諾及音樂工作者蘇林等人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許多曲牌,使道情唱腔音樂顯得更加豐富,發(fā)展為新道情。
二、長子道情的現狀
(一)傳承人物簡介
孫常林(1891-1956),男,漢族,長子縣北周村人,藝號“鐵嘴”,為北周村道情創(chuàng)始人。他將傳統(tǒng)道情的唱腔音樂在演唱中逐步改進,其唱腔流暢優(yōu)美,豐富生動,風趣逗人,人們說他能把死人說活,可見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董小禿(1901-1958),長子縣南郭村人,男,漢族。在演唱過程中,他吸收地方小調并將其融于道情的唱腔中,創(chuàng)始了“柳樹道情”。后學習了長子鋼板書和河南墜,并推動了這兩種曲藝唱腔的發(fā)展,是上世紀五十年代長子縣有名望的道情藝人。
高啟福(1919-1990),漢族,男,長子縣嵐水村人,師從孫常林。建國后,他雖未參加縣曲藝隊,但仍在空閑時唱道情,在演唱中多使用加花、變奏等,其旋律舒暢,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是長子縣上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唯一能用道情演唱長篇書目的老藝人。
秦德虎(1940-),男,漢族,長子縣大堡頭村人。1965年調入長子縣文化館,1984年任縣文化局副局長,文體委總支副書記等職。1975年秦德虎按照上級主管部門要求,對長子道情的唱腔音樂進行挖掘整理,使長子道情由單曲體變?yōu)槁?lián)曲體,設計了多個曲牌,特別是【大揚腔】【小揚腔】等曲牌至今使用,成為道情固定的曲牌。后在部分音樂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中進一步豐富了長子道情。
(二)資料保存狀況
長子道情主要流行于山西省長子縣等地,在長治、潞城等也有活動。1979年《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西卷》中對晉東南的說唱曲種進行了全面的田野調查,其中屯長道情的發(fā)展狀況不容樂觀?!都伞贰瓣柍堑狼椤弊迦诵旖鹕较壬嬗衅湓?0世紀80年代整理的“長子道情”文字資料。郭威在其碩士學位論文《晉東南地區(qū)說唱音樂現狀分析與研究》中指出,在作者的實際田野考察后,屯長道情在民間已基本消亡。而在筆者近兩年的實際調查中發(fā)現,長子道情活態(tài)的傳承已經消亡,民間禮俗活動中早已沒有長子道情的身影。
三、長子道情的現狀思考
長子道情已處于一種消亡的狀態(tài)。筆者認為,受現代化的發(fā)展和文化多樣性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藝術形式和娛樂方式具有了現代氣息,是民間音樂衰微的外部原因。其次,長子道情參與民俗的功能作用與其本身有很大的關系。長子道情主要依靠“娛樂”,但當下社會環(huán)境更強調藝術形式的實用性和功能性,所以長子道情的生存很艱難。反而具備多種功能的民間音樂,如“上黨八音會”“上黨梆子”等與長子道情相比,發(fā)展空間會更加廣泛且持久。那么面對長子道情的消亡,其他傳統(tǒng)藝術該如何進行自我調整?答案是要轉變觀念。在現代社會中要給予民俗音樂可以融合和生存的環(huán)境,要努力使民俗和現代相結合,為它們提供一個適度的、合理的發(fā)展空間。
參考文獻:
[1]楊樹田.長子曲藝音樂集成[M].政協(xié)長子縣文史資料委員會.2006.
[2]郭威.晉東南地區(qū)說唱音樂現狀分析與研究[D].山西大學,2007.
[3]韓軍.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山西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