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江蘇 徐州 221000)
信息時代背景下,網絡社會的形成是必然的結果,也具有著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網絡社會的發(fā)展也面臨著各個方面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一方面,網絡社會的發(fā)展對降低交易成本、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加強社會溝通等方面具有積極影響;另一方面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網絡社會具有復雜性、跨時空性、高度流動性、隱蔽性等特點,也引發(fā)了一些新的社會問題,例如網絡成癮、網絡犯罪、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及網絡群體性事件頻發(fā)等。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敏銳抓住信息化發(fā)展歷史機遇,所以對當前網絡社會的問題和治理策略的研究刻不容緩。
信息時代背景下,網絡社會與傳統(tǒng)社會具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也具有其獨有的特征。
“所謂復雜性是指復雜系統(tǒng)理論的專有術語,特指網絡社會的構成高度復雜并且由于高度復雜所具有的突變性、不確定性、非中心性等特點?!雹僖环矫?,網絡社會中的主體數(shù)量眾多,僅個人網民數(shù)量已達8億;另一方面主體類型不一,既有個人網民,也有政府、企業(yè)、組織等。
網絡社會超越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即使是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域,任何事件一旦發(fā)生,在網絡社會的傳播速度遠遠超于傳統(tǒng)社會;人的交往、信息技術的傳播發(fā)展等,不再限于地域范圍,在網絡社會里隨時可以得到共享;網絡社會的發(fā)展不再受種族、國家、社會制度的限制,更多是以興趣、信仰、利益等劃分的群體。
與傳統(tǒng)社會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不同,網絡社會跨越時間、空間的限制,人員的流動性很大,也沒有相對固定的社會群體。當一個熱點事件出現(xiàn)的時候,會聚集大量圍觀參與的網絡個體,但是當另一個熱點事件出現(xiàn)時,這些成員可能會迅速轉移,從對一個網絡熱點事件水泄不通的關注,轉移到對另一個網絡熱點事件的圍觀,形成另外一個網絡群體。
傳統(tǒng)社會空間是人們的身體運動、群體交往等各種活動的實地場所,人們需要以身體的實際進入,行為主體是看得見的真實存在,而在網絡社會中的個體在都被轉化為一個符號,一串代碼,以機器的方式進行交流?!霸诨ヂ?lián)網上,沒有人可以知道其他人的真正面貌,知道他們是男性還是女性,或者生活在哪里。”②網絡社會中的參與者可以擺脫傳統(tǒng)社會身份和倫理的制約而擁有多重“面具”,即使是一個個體也可以擁有多重網絡身份。
考查要點:(1)鋁是活潑金屬,但鋁抗腐蝕性相當強,因為鋁表面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鋁制品表面的致密氧化膜起著保護內部金屬的作用,所以鋁制品在空氣中能穩(wěn)定存在,也具有很強的抗腐蝕性。(2)致密氧化膜還可推廣到鐵與冷的濃硫酸、濃硝酸相遇的鈍化。(3)致密氧化膜熔點很高,打磨的鋁箔加熱至熔化時,鋁不會滴落。(4)鋁制容器不宜蒸煮或長時間盛放酸性、堿性或咸的食物。
公眾可以在網絡上自由的發(fā)表、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即使是處于山南海北、不同民族文化的人,對不同事件的不同看法,在網絡社會中短時間內相互分享、交流,進而可以形成思想碰撞大爆發(fā)。同時也因為網絡社會的隱蔽性,更容易表達對傳統(tǒng)社會的不滿情緒,例如仇官、仇富情緒,利用網絡宣泄自己強烈的情緒和意見。
“網絡成癮又稱互聯(lián)網性心理障礙,是指由于患者過度依賴互聯(lián)網而導致的一組心理性異常癥狀以及生理性不適”。③在信息時代背景下,網絡更加方便、快捷,不僅讓我們更好更及時地了解到一些新聞,方便我們查閱各種學習資料,也讓個體之間分享生活、共享資源成為現(xiàn)實,網絡上也出現(xiàn)更多新穎的媒體平臺,例如:微博、抖音等。廣大網絡用戶特別是青少年網民,對新奇事物過于熱衷,而自身的辨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卻有所欠缺,投入過多精力沉溺其中形成網絡成癮,包括網絡游戲成癮、網絡色情成癮、網絡社交成癮、網絡購物成癮等。網絡成為人們尋找存在感、逃避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等現(xiàn)實壓力的伊甸園,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而形成過度依賴網絡,沉溺其中,無法自拔。
“網絡群體性事件是“數(shù)量較多的網民為了特定目的圍繞熱點問題,在網絡公共領域大規(guī)模發(fā)表、匯聚批判性意見進而影響現(xiàn)實生活的事件?!雹苣壳?,我國仍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來自不同階層的人擁有著嚴重的觀念沖突、階層矛盾等,從而激發(fā)了不同的利益訴求。在現(xiàn)實生活中利益無法得到滿足從而積聚嚴重的心理壓力時,由于網絡的自由開放、隱蔽性、跨時空性等特點,人們轉向在網絡社會中尋找歸屬感,這些有著相同需求的人在網絡社會中聚集而形成大大小小的群體。這些群體人員具有相似或者相同的價值觀念、利益需求等,“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全都轉到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一種集體心理?!雹莓斁W絡上出現(xiàn)熱點事件尤其是具有階層矛盾沖突的事件時,這些人員會迅速在網絡上聚集起來,“一呼百萬應”地大規(guī)模關注、發(fā)表言論,宣泄壓力心理,表達不滿情緒,維護利益“公平”。即使是與自己沒有直接關系的事件,通過在網絡上發(fā)表“呼聲”支持整個階層的利益,從而間接的達到維護自己利益訴求的目的。網絡社會中裂變式的輿論傳播以及爆發(fā)式的輿論傾倒等非理性行為,往往會導致網絡謠言泛濫、貧富對立以及公眾與政府的對立情緒加重,大大影響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
網絡社會實現(xiàn)了信息的跨時空傳播和共享,這是一把雙刃劍,既給人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也增加了網絡數(shù)據與信息的風險性?!坝嬎銠C網絡信息安全問題是指在人為或非人為因素的影響下,計算機網絡信息的安全受到威脅而導致計算機網絡信息發(fā)生丟失、損壞等問題,進而影響到相關單位的數(shù)據安全、業(yè)務安全與經濟安全?!雹抟环矫妫W絡本身的系統(tǒng)故障或缺陷問題,即使是再完善的系統(tǒng)或軟件,也或多或者會存在著安全漏洞,而這些漏洞往往是各種病毒和黑客攻擊的對象,導致網絡系統(tǒng)、程序、信息數(shù)據處于危險境地。信息是資源,數(shù)據是資產,如果不法分子利用網絡信息交換經濟利益,給社會帶的負面后果將不堪設想。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社會的開放性等特點,人們可以在各種自媒體平臺上發(fā)布分享自己的生活,而這些私人領域的內容在網絡上可以自由傳播,導致個人信息等隱私泄露情況嚴重?!皼]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wěn)定運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⑦,如果一些目的不純的敵對勢力搜集并掌握了我國大量個人信息并加以分析,我國社會的整體安全將會受到嚴重挑戰(zhàn)和威脅。
網絡社會的發(fā)展改變、便捷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為網絡犯罪提供了“大展拳腳”的新的平臺和機會。網絡犯罪的類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針對網絡進行攻擊的犯罪活動,例如上文提到的病毒傳播和黑客攻擊,這些犯罪主體主要是擁有高技術高水平的人群,掌握技術就掌握了主動性,利用對網絡系統(tǒng)和漏洞的熟悉,為其進行網絡犯罪提供便利。第二種網絡犯罪是把網絡作為工具進行各種其他犯罪活動而獲得非法利益,例如以沸沸揚揚的“快播案”、“斗魚直播案”為代表的色情文化傳播、微信等平臺的網絡詐騙等,“據統(tǒng)計僅2015年,中國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發(fā)生59.9萬件,造成經濟損失約200億元”⑧。信息時代網絡犯罪由于成本低、效率高等特點,不法分子使用虛擬身份進行網絡犯罪的案件越來越多,網絡犯罪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
網絡技術既在推動社會進步,同時也產生了很多問題,網絡信息安全已經受到嚴重威脅,對國家安全形成挑戰(zhàn)。例如黑客攻擊、病毒干擾等問題都是由于網絡系統(tǒng)漏洞和薄弱環(huán)節(jié)被不法分子利用,成為網絡犯罪和信息泄露的助推器,而且實施網絡犯罪的人往往具有高智商和高科技水平,所以只有擁有技術優(yōu)勢,才能威懾、阻止犯罪,有效打擊網絡犯罪。此外,加快技術研發(fā),網絡社會活動更加“可視”,管理者如網絡服務商和公安機關可以提高管理能力,在網絡社會問題爆發(fā)之前進行預警,爆發(fā)之時及時有效進行處理。
加快技術研發(fā),提高網絡防火墻能力、加強系統(tǒng)身份認證、設置數(shù)據雙重加密等方法,強健網絡信息“防御系統(tǒng)”。解決網絡信息核心技術的研發(fā)問題,就需要解決技術人才的問題?!敖ㄔO網絡強國,沒有一支優(yōu)秀的人才隊伍,沒有人才創(chuàng)造力迸發(fā)、活力涌流,是難以成功的”⑨。因此應該重視網絡技術人才的培養(yǎng),增強網絡技術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建立完善的網絡技術人才培養(yǎng)機制,組建技術攻關小組和技術攻關實驗室等,盡可能的將網絡社會信息安全問題扼殺在搖籃里。另外加快技術研發(fā)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做好技術攻堅的后勤保障工作,鼓勵支持技術創(chuàng)新,全面保障網絡社會的健康運行。
信息時代,“網絡是文化代碼的真正的生產者和傳播者”⑩,然而一些不良信息比如色情、暴力、謠言等借助網絡平臺肆意橫行,荼毒未成年的人的身心健康,沖擊傳統(tǒng)社會核心價值觀,危害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因此必須通過治理對網絡社會加入“空氣清新劑”。
引導傳播健康信息,通過宣傳教育等道德手段對網絡社會行為經行基本的規(guī)范,加強正能量信息的傳播,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微博發(fā)布、微信朋友圈、抖音等碎片空間,例如抖音平臺可以增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短視頻的推送、插播公益廣告,微博平臺可以發(fā)布正能量的參與話題,吸引廣大網絡用戶參與并分享身邊正能量的故事等,弘揚傳統(tǒng)文化,傳播正確的價值觀,營造健康、文明、科學的網絡文化環(huán)境,讓廣大網民在潛移默化中吸收正面信息,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辨別能力,健康上網,文明上網。
網絡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明確的方向和正向的引導,也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統(tǒng)加強對網絡社會的監(jiān)管。在信息時代網絡社會問題治理中首先要堅持政府的主體地位,發(fā)揮政府管理的主導作用。政府應該適應網絡社會的發(fā)展的新要求,廣泛推進開展電子政務。加強與網民的溝通交流,例如市長郵箱、政府在線答疑等措施,及時了解網民的思想動態(tài),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提高公共危機應對能力,事前做好危機預警,事中做好調查處理,事后及時對事件進行公開說明,有效減少、化解網絡群體性事件等矛盾沖突。另外政府應該對一些依靠傳播庸俗內容和不實內容,獲取流量賺得經濟利益,有損網絡社會健康發(fā)展的網絡平臺進行依法責令整改或取締。例如轟動一時的“魏則西事件”,暴露了百度公司的付費推廣業(yè)務的信息不實和監(jiān)管漏洞,政府應該建立并完善相應的網絡社會監(jiān)管機制和處罰機制,提高政府在網絡社會發(fā)展中的治理能力。
同時,信息時代下的網絡社會也逐漸打破傳統(tǒng)社會的管理模式,不在是少數(shù)管理者垂直管理多數(shù)被管理者,對傳統(tǒng)社會里的政府單向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在信息時代網絡社會中,不管是政府、企業(yè)、公民處于更加均衡的地位,除了政府管理以外,還要構建以人為本、協(xié)同共治的管理體系。
企業(yè)在網絡社會發(fā)展中應該提高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感,弘揚社會主旋律,提高平臺創(chuàng)新能力,重視網絡內容建設,而非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實現(xiàn)企業(yè)自治。對于網絡用戶上傳分享的內容,企業(yè)應該進行相關的信息審核,例如抖音、微信等平臺信息審核功能,篩選有關色情、暴力視頻文字等不良信息。而對于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現(xiàn)象,企業(yè)平臺應該提供上網時長提醒服務和強制下線功能。
另外,網絡社會中的個人網民應該也參與到網絡社會管理中來,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面對不實輿論信息做到理性看待,在行使自己權利的時候,也要做到自己應盡的義務,對自己在網絡社會中的言行負責,同時也對網絡社會中的其他人進行監(jiān)督,例如“網絡反腐”,從根本實現(xiàn)網絡社會的良性發(fā)展。加快推進政府管理、行業(yè)自治、自我監(jiān)督等方式相結合,實現(xiàn)網絡社會的有效治理。
為了更好的管理網絡社會,解決網絡社會問題,離不開法律強制性的作用,網絡社會的問題治理需要法律強制性的保障。例如“魏則西事件”中的惡性推手“百度推廣”,以競價高低順序而非內容優(yōu)質真實給與廣告推廣,這是不可否認的虛假廣告,但是在當時審查時卻發(fā)現(xiàn)并沒有違反《廣告法》,充分表明我國在網絡社會治理中法律體系建設還存在嚴重不足。由于網絡社會具有自由性、隱蔽性等特點,網絡社會的管理對建立法律法規(guī)體系的需求更是刻不容緩。這種法律法規(guī)體系的約束不僅是針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的網絡行為,同時也對網絡社會中的虛擬網絡主體進行約束。我國在2016年11月7日正是通過《網絡安全法》(2017年6月1日起實施),有效保障了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網絡社會的健康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但是《網絡安全法》是網絡安全管理方面的基礎性法律,配套的法律法規(guī)仍然急需完善。我國應該加快完善網絡社會治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并和我國網絡社會特有的情況相結合,建立配套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guī),切實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把對網絡社會的管理納入到法制軌道中來,貫穿網絡使用、建設以及網絡社會的其它各個方面,切實做到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讓網絡社會在法制軌道上健康發(fā)展。
【注釋】
①何哲.網絡社會治理的若干關鍵理論問題及治理策略[J].領導與管理,2013,(03).
②【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M].趙東旭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③張秀玲,趙曉明.未成年人網絡成癮原因及對策探究[J].社會視野,明日風尚,2018,(18).
④郝其宏.網絡群體性事件概念解析[J].齊魯學刊,2013,(1).
⑤【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2005.
⑥張皞玥.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問題及防護策略[J].中國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2018,(10).
⑦習近平.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年2月28日.
⑧李三虎.信息網絡社會問題及其治理[J].科學與社會,2017,7(03).
⑨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年4月26日,第2版.
⑩【西】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夏鑄九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