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剛,王長青,王 巍,李 慧*
(吉林省腫瘤醫(yī)院乳腺外二科,吉林 長春 130012)
乳腺癌在瘤患者中占據(jù)首位,同時死亡率也高居前三,伴隨放化療手術與內分泌治療相關治療措施的發(fā)展改進,乳腺癌疾病死亡率逐年下降[1]。目前臨床治療乳腺癌有2種,一是改良根治術它是經(jīng)過傳統(tǒng)術式、根治術,以達到女性患者不斷追求創(chuàng)傷小的需求;一是保乳術,最大程度保留乳房的外觀。對治療效果進行仔細觀察并對比,現(xiàn)將結論綜合報告如下。
從2012年7月~2013年7月期間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以入院先后順序選擇114例作為研究樣本,分作常態(tài)組(57例行改良根治術)與科研組(57例行保乳術)。全部患者經(jīng)B超、鉬靶等檢查確診,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科研組:患者年齡在31.2~62.1歲之間,均齡(42.38±2.72)歲,TNM分期:39例Ⅰ期,18例Ⅱ期;患病部位:左側、右側、雙側分別為29例、23例與5例;常態(tài)組:患者年齡在30.9~62.3歲之間,均齡(43.03±2.89)歲,TNM分期:37例Ⅰ期,20例Ⅱ期;患病部位:左側、右側、雙側分別為27例、24例與6例。通過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發(fā)現(xiàn),組間未見顯著差異,P>0.05,可有效對比。
為57例常態(tài)組患者實施改良根治術治療,首先于腫瘤邊緣3厘米處的做一縱梭形或者橫梭形的切口,切開周圍皮膚,解剖鎖骨以下血管,然后清掃腋窩淋巴結,可同時予以沖洗,再分別置入引流管在腋下與胸壁處。最后縫合切口,同時行加壓包扎。在3日后拔出引流管。
為57例科研組患者實施保乳術治療,腫瘤完全切除,涵蓋腫瘤邊緣約1厘米的全部腺體組織,然后根據(jù)患者再實施乳腺葉或是腺葉段行切除術。于手術過程中需迅速對切下的腺體組織進行病理冰凍,結果顯示為陰性時終止切除。最后清除腋窩淋巴結通過弧形的小切口,外側直至背闊肌,上端直至腋靜脈位于胸小肌的深面組織。
術后兩組患者全部予以常規(guī)放療、化療與內分泌等相關輔助治療,按照每位患者的具體狀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措施。同時可進行適當?shù)目祻陀柧殻瑥亩龠M患側肢體功能的恢復。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術后療效指標與隨訪5年的情況。療效指標(含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長度3項指標)進行比較。通過5年的隨訪(含上門或者電話等多種形式),對兩組患者的5年生存率、局部復發(fā)率以及遠處轉移率3項指標進行評判。。
利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將研究數(shù)據(jù)予以記錄、分析與核算,5年隨訪指標作為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表示,療效指標作為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分別以x2和t進行檢驗,(P<0.05)表明組間差異顯著,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反之,結果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科研組近期療效指標明顯優(yōu)于常態(tài)組P<0.05,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見以下表格1。
表1 近期療效指標對比
表1 近期療效指標對比
組別 手術時長(h) 術中出血量(ml) 切口長度(cm)常態(tài)組 3.10±0.17 283.18±37.31 15.58±3.12科研組 2.56±0.14 260.92±25.21 4.03±1.77
科研組遠期療效指標與常態(tài)組患者相近,組間比較未見明顯差異,P>0.05。見以下表格2。
表2 遠期療效指標對比[n(%)]
乳腺癌的發(fā)病年齡下降,發(fā)病率上升,呈現(xiàn)年輕化、廣泛性,其治療水平與思想都有突破與進步,臨床已基本淘汰傳統(tǒng)的根治術,改良根治術與保乳術已逐步的取而代之[3]。Ⅰ期與Ⅱ期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通常采用手術方法進行治療,改良根治術對胸大肌與胸小肌采取部分保留,療效確定,保乳術作為臨床治療一個新的突破。
兩組患者分別實施不同手術后,科研組近期療效指標明顯優(yōu)于常態(tài)組P<0.05,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科研組遠期療效指標與常態(tài)組患者相近,組間比較未見明顯差異,P>0.05。由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保乳術于切除病灶并清除腋窩淋巴結的過程中對乳房予以最大程度的保留,滿足女性患者對外形美追求。
綜上所述,治療早期乳腺癌患者通過實施保乳術,臨床應用效果甚佳,應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