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仁惠 劉瑞璞
摘要:研究清代宮廷坎肩結構特征和裝飾風格的演變。梳理20件清宮館藏,且確定年代的坎肩,根據博物館公布的數據,等比推測坎肩平鋪時肩點到腋下點的直線長度,即袖窿門斜線尺寸。與此同時歸納總結出各個時期的坎肩裝飾風格與特征。隨著內搭轉向外穿,服飾衣擺、袖肥的逐漸增加,袖窿門斜線尺寸隨之逐步增大,裝飾風格的集中體現,使其成為便服中小而至精的代表,展現了清宮服飾的設計演變??布缂畜w現了清宮便服的設計核心,為傳統(tǒng)服飾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
關鍵詞:清代宮廷坎肩 結構特征 裝飾風格 袖窿門斜線尺寸 設計演變
中國分類號:TS94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19) 02-0023-03
引言
坎肩在滿語里稱之為“臥龍袋”,也叫“緊身”、“馬甲”等,一般是無袖短身的上衣,長至地面的坎肩又名“比甲”、“長坎肩”、“大坎肩”、“褂襕”等,其樣式繁多,色彩豐富,多穿在氅衣、襯衣或旗袍等的外面,是清代特有的服裝形制。
“它長度及腰,開始與現代西裝中的坎肩一樣,是在袍內穿著,更適合在馬背上騎射穿著。后來內衣逐漸外穿,緊身穿在了袍服或馬褂的外面,成為人們非常熟悉的馬甲。”[1]在有關清代服飾的書籍中都會提到坎肩,“便服是清代帝后燕居時穿用的服裝,包括便袍、襯衣、氅衣、馬褂、坎肩、襖、衫、褲、套褲等……”[2]提到便服就會提到坎肩,但在琳瑯滿目的服裝當中,它卻又常常處于被忽視的狀態(tài),然而,坎肩的出現,有著與眾不同、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經典的十字形裁衣當中,首次出現有肩斜的裁剪,并且被如此大量廣泛運用,對服裝合體程度的理解,在意識層面又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十字形結構的服裝穿著之后的腋下、前胸和后身都會堆積褶皺,而外套坎肩之后,大部分褶皺就可以被遮蔽起來,無論其合體程度,還是美觀程度,都能夠顯而易見(如圖1、2)所示。
在中國古代服裝當中,坎肩是一類有明確肩點和腋下點的服飾,對內探究服裝的版型變化,提供了直觀依據。在此并不對大坎肩、小坎肩分類研究,總體歸為一類有明確肩點和腋下點的服飾——坎肩,一是由于確定年代的實物數量有限,二是由于兩者之間穿著場合與季節(jié)并沒有明確的劃分,三是由于現存說法當中,坎肩并非只指小坎肩,只是坎肩有長短,長短有別名而已。作為內搭服飾的氅衣、襯衣或旗袍等,典型的十字形結構是很難確定肩點的位置,袖子的變化,再加上裙擺圍度的變化,兩者相互制衡,互為因果,所以,從十字形結構中并不能得出明確直觀的數據變化??布缫赶曼c的位置,直接受內搭服飾袖肥與裙擺的影響,取袖窿門斜線長,設為線段a,即坎肩平鋪時肩點到腋下點的直線長度(如圖3)所示,這一個數值,可以得出坎肩的版型變化,同時也間接反映出內搭服飾整體之變化,是個一舉多得的研究方法。針對20件館藏實物提供的數據與平視圖,等比得出每件坎肩袖窿門斜線長,求得每個時期的平均值,雖然,有些朝代未有館藏實物,但基本囊括了早中晚清,所以同樣可以分析其結構演變。與此同時,向外研究坎肩的裝飾風格與手法,多數情況下,作為穿著在最外層的服飾,也彰顯著當時流行、經典的裝飾,從開裾、領型、門襟、面料、里料和鑲邊這些角度全方位的歸納,總結每個時期的裝飾特征。
一、早清—康熙年間
此年代久遠,存世的坎肩數量有限,目前故宮館藏中有1件,即康熙藍色寧綢坎肩(如圖4)所示,立領用上等貂皮做成,面料由藍色寧綢做成,藍色寧綢為三枚左斜紋綢,其上織橫向排列的暗如意云紋,表現出清代早期的服飾特點,素地暗花樸素節(jié)儉之風。襯里為淺藍色平紋綢,緯線顯暗花,以梅花和書籍組成團花式圖案。附黃條,上墨書:“圣祖”、“圣祖藍寧綢夾緊身一件,隨貂皮領一條”。
此坎肩線段a≈31.7cm,袖窿結構短小緊致。裝飾手法以保暖實用為主,立領采用皮草,面料花紋含蓄內斂。此為清代康熙皇帝穿于袍衫外的長坎肩?!扒宕信仙?、貧窮貴富都非常喜歡緊身。初期馬甲一般是立領,短而緊身,僅及腰下,并為內衣。后來逐漸外穿,樣式開始多變,……”[3]令人驚奇的是,這件坎肩證明了此時已經出現了外穿坎肩,直接將坎肩外穿的歷史追溯到了早清康熙年間,但目前出現在了男裝上,女裝坎肩尚未發(fā)現實物佐證。
二、中清—乾隆、道光年間
(一)乾隆年間
館藏實物有2件,雖并非后宮便服,但依然是真正用于穿著的衣物,能從-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的形制特征(如圖5)所示。
黃織金錦云龍紋坎肩,圓領、對襟,左右開裾處與袖裉相通,僅于腋下釘縫三道連合,釘線下自然敞開,粉紅色素綢襯里。緣飾內外以棗紅色緞滾邊。周身紋樣為團龍勾蓮云紋,一排升龍,一排降龍,間以云紋,紋樣橫向排列,上下交錯,兩排一循環(huán),形成四方連續(xù)圖案。此衣用料為蘇州織造進貢的龍紋緯錦匹料,戲衣使用其價如金的錦料,足見內府戲班之奢華。另一件石青緞繡燈籠花卉紋大坎肩,直領,對襟,衣長過膝,粉紅色素綢襯里。前身三盞燈籠造型各異,花燈周圍繡折枝梅花、松枝、竹葉、天竺等花紋,整體形似明代比甲。兩件坎肩線段a的平均值約為34.05cm,相較康熙年間斜線增長,形制依然沿襲對襟,但裝飾方面出現鑲邊,面料方面出現對比強烈的橫向排列織造圖案,也有了重工刺繡風格加入。
(二)道光年間
此年間館藏實物有1件,但這件是首個運用如意云頭紋的坎肩,也將所有便服當中,出現如意云頭紋的朝代追溯到了道光年間。此時的坎肩已初現與寬袍大袖搭配的雛形?!皾M族服飾以束腰窄袖為特色,而服裝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必然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與同化。及至道光年間,滿族婦女衣袖寬度幾令皇帝震怒:‘朕因近來旗人婦女不遵定制,衣袖寬大竟如漢人裝飾,上年曾經特降諭旨,令八旗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等嚴飭該管按戶曉諭,隨時詳查。如有衣袖寬大及如漢人纏足者,將家長指名參奏,照違制例治罪?!盵4]雖三令五申,但滿漢服飾文化交融的腳步從未停止(如圖6)所示。
此坎肩線段a≈35.4cm,相較乾隆年間斜線增長,形制沿襲對襟,出現了有裝飾作用的兩側垂帶,而且左右、后開裾和前身都裝飾著一個小巧的如意云頭紋,前身后身對應位置在暗色底上繡有三只金色仙鶴,衣緣為石青織金花緞,并以月白絲加金線蕾絲綴邊,邊飾中也首次出現了西方的服裝材料,在演變過程中,這件坎肩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三、晚清——同治、光緒年間
(一)同治年間
館藏文物共有5件,這個時期首次出現了琵琶襟,且如意云頭紋邊飾的比重加大,裝飾繁復,顏色搭配均為深色面,亮色里襯,尤其是石青色面料,運用比重占80%,二至三色暈繡,即三藍刺繡用色方法在晚清后妃服飾中非常流行(如圖7)所示。 此時的坎肩線段a的平均值約為34.lcm,較上一時期數值回落,但裝飾已經相當成熟,并有了程式化的手法。
(二)光緒年間
此年間的館藏坎肩數量最多,共有10件。且在這個時期首次出現了外穿的一字襟坎肩,也稱“巴圖魯坎肩”、“十三太?!?。早先作為內衣用于士兵當中,后期男女皆可服用,“……-當騎馬行進中如果需要脫掉坎肩時,就伸手從袍衣內解掉上排紐扣,再解兩旁紐扣拉引就能脫掉馬甲。內衣外穿后一字襟就遺留為—種裝飾。”[5](如圖8)所示。
這個時期坎肩線段a的平均值約為38.4cm,達到頂峰,且面料的色彩搭配時而大膽絢麗,比如深藕荷色、杏黃色或桃紅色,時而清新典雅,比如淺湖色、茶青色。此時的邊飾真正意義上達到了“十八鑲”的狀態(tài),這還不夠,底擺有時也會裝飾排穗,極盡奢華。
四、清末——宣統(tǒng)年間
宣統(tǒng)年間,服裝受西方服飾影響,整體急劇勒緊合身,此時期只有1件館藏坎肩——湖色緞繡孔雀開屏人字襟坎肩,它的線段a≈18cm,人字襟的創(chuàng)新來源于一字襟,成為了女性獨有款式,邊飾退去主角地位,但面料裝飾依然華麗,彰顯著清朝最后的繁榮(如圖9)所示。
坎肩是便服的種類之一,它從內穿轉向外穿的過程,是實用性轉向更具裝飾性的過程,內搭時需要緊窄收身,外穿時需要平整美觀,所以,唯一不變的是有肩斜的合體理念,是其結構設計的核心理念,清朝坎肩袖窿門斜線長的演變過程為早清:a≈31.7cm、中晚清:a≈34.5cm、光緒:a≈38.4cm、清末:a≈18cm,早清康熙年間的坎肩袖窿短小緊致,裝飾風格以實用為主;中晚清時期坎肩袖窿反復變化,有收緊,也有寬松,裝飾風格的邊飾出現且逐漸突出;光緒年間的坎肩數量最多,坎肩袖窿挖切夸張,裝飾風格繁縟華麗;清末宣統(tǒng)年間的坎肩袖窿又急劇收縮,裝飾風格的邊飾削弱。
晚清特出的鑲邊裝飾已經不再是滿族服飾原有的樸素的皮邊飾或簡單的—二道絳邊,而有愈繁愈美的趨勢,正如孔子所言,“人不可以不飾,不飾無貌,無貌不敬,不敬無禮,無禮不立”。清宮服飾為了表現禮儀觀念,必須“正其衣錦,尊其瞻視”[6]。值得一提的扣子,雖是服飾細節(jié),多為銅鍍金鏨花扣。晚清更是出現了銅質幣式扣,鏨有吉祥圖案,也有用玉料做的扣子,做工講究,與工藝同樣精致的坎肩相映成輝,有異曲同工之妙,是細節(jié)設計與整體相呼應的語言手法,詳見附表。
結論
清代作為古代服飾的最后結點,彰顯了多民族交融的服飾文化,是古代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究清代服飾的形制特征,亦是解碼古代服飾的設計語言,為傳統(tǒng)服飾的設計提供經典元素,也為現代服飾設計提供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滿懿“旗”裝“奕”服—滿族服飾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100
[2]嚴勇,房宏俊天朝衣冠—故富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服飾精品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114
[3]滿懿“旗”裝“奕”服—滿族服飾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67
[4]嚴勇,房宏俊天朝衣冠——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服飾精品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115
[5]滿懿“旗”裝“奕”服—滿族服飾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101
[6]滿懿“旗”裝“奕”服—滿族服飾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154
[7]倪文楊清代女裝鑲邊研究[J]設計,2016,29(3):82-83
[8]宋春會王羿*福壽紋在清末服飾品上表現技法研究[J]設計2017,30(7):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