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奧多爾·布留赫爾 著 尹如玉 譯
在20世紀初俄羅斯精神文化的復興運動中,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別爾嘉耶夫(1874 - 1948)是最具個性魅力的人物之一。他窮盡一生探究人在現(xiàn)代世界中的命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個性和自由的關(guān)系等問題。作為俄羅斯最具世界性影響的哲學家,別爾嘉耶夫的作品在俄國內(nèi)受到的評價卻往往是矛盾的。俄羅斯許多專業(yè)哲學家雖然認可別爾嘉耶夫卓越的才華,但并不承認他是一位哲學家。另一方面,目前在俄羅斯經(jīng)常舉辦別爾嘉耶夫作品研討會和科研會議,這足以表明公眾對其哲學思想的興趣。如果俄羅斯社會迄今仍然需要別爾嘉耶夫的哲學思想,那么我們必須承認他——是一位哲學家。
別爾嘉耶夫在世時,其同時代人(其中包括古斯塔夫·什佩特[注]烏克蘭和俄羅斯的哲學家,心理學家,藝術(shù)理論家和翻譯家。其思想詳見 :http://www.e-reading.club/chapter.php/1034530/9/Yakovich_-_Doch_filosofa_Shpeta_v_filme_Eleny_Yakovich.html,弗拉伊萬·伊雷因[注]俄羅斯宗教和政治哲學家。其思想詳見 :http://www.cirota.ru/forum/view.php?subj=57750,弗拉基米爾·列寧[注]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通稱列寧,是俄羅斯共產(chǎn)主義革命家、政治家和政治哲學理論家,曾擔任俄羅斯共和國、俄羅斯蘇維埃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及蘇聯(lián)人民委員會主席。等)就已經(jīng)開始拒絕承認其作品為哲學作品,他們甚至給別爾嘉耶夫起了一個著名的綽號叫“Beliberdyaev”(別爾嘉妄語)??梢哉f,俄國著名僑民哲學家、神學家、教會活動家和社會活動家津科夫斯基對別爾嘉耶夫作品給出了最具代表性的簡要描述 :“別爾嘉耶夫的文字充滿輝煌的光彩,時而讓讀者沉醉。但在分析其思想時,他的光華就黯淡下去了,甚至形成一種令人憂傷的對比,即他的理論在某種程度上不是從通衢大道進入俄羅斯哲學辯證法的……這句嚴厲的批判并沒有使其局部的思想、銳利的語言失去價值……,但是,當然,這對一位哲學家來說還是遠不夠的……”[1]總的來說,對于別爾嘉耶夫的著作,我們從他的同時代人和后代人中能找到相當多非互補性的評論[2]。實際上,別爾嘉耶夫本人承認他“根本不是學校里的,也不是學院派哲學家,因此這總能引起專業(yè)哲學家對我的批判態(tài)度。我自己一直不喜歡,也經(jīng)常鄙視學院哲學”[3]。為了理解這一矛盾的本質(zhì),讓我們從表述形式和智識內(nèi)容兩個方面及兩者之間關(guān)系的角度來分析別爾嘉耶夫的作品。
為評估別爾嘉耶夫哲學的表現(xiàn)形式,我們使用以下兩個標準。第一個標準是別爾嘉耶夫本人的觀點。在其著名文章《哲學真理和智慧真相》中,他寫道 :“俄羅斯知識分子的不幸,對平等正義,公共財產(chǎn)和民眾福祉的熱愛,麻痹了知識分子對真理的熱愛,并且?guī)缀醮輾Я似鋵φ胬淼呐d趣。”[4]如果我們同意別爾嘉耶夫的觀點,我們感興趣的主題是“真理”,那么我們應該歡迎任何確定這一概念的唯一性的程序,最重要的是,尋找表達我們思想的最準確的方法。
第二個標準是指現(xiàn)代真理(科學,不一定是自然科學)研究中借以表達的語言形式。謂語在句子中承擔起傳遞語義的基本工作,并主要通過動詞表達出來。實際上,通過謂詞的精確翻譯來傳遞意義的不可能性正是與奎因的“不可譯性”[注]威拉德·范·奧曼·奎因,1908年6月25日-2000年12月25日),20世紀最有影響的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之一。提出了著名的翻譯的不明確性論題。其生平詳見 :http://www.hrono.ru/biograf/bio_k/quineuo.php論點相關(guān)。下面我們以對某些動詞的使用為例子,來分析別爾嘉耶夫的哲學作品。
我們從別爾嘉耶夫浩瀚的著作中挑選出三部具有可比性的作品作為分析文本。兩部來自《末世論形而上學(創(chuàng)造與客體化)》,一部來自《創(chuàng)造的意義》。分析結(jié)果詳見表1。
表1 別爾嘉耶夫摘錄對比
如表1可見,摘錄1明顯不同于摘錄2和3。在摘錄1中,別爾嘉耶夫作為哲學歷史學家,敘述先人的觀點多于闡述自己的哲學思想,后者在摘錄2和摘錄3中多有體現(xiàn)。在摘錄2中,85個句子中有40個謂語動詞“是”。在摘錄3中這一特點體現(xiàn)的更為明顯。也就是說,當別爾嘉耶夫分析無關(guān)自己的哲學建構(gòu)時,他的語言豐富多樣。而一旦他開始闡述自己的哲學思想,他就會使用最簡單的語言方式。所以在摘錄3的80個謂語中,有48個謂語動詞“是”。
正如柏拉圖在蘇格拉底式對話中的辯法,表達運動、行為、過程等意義的謂詞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具體化。動詞“是”具有多重含義,它可以指符號,屬性,狀態(tài),態(tài)度和存在等等。即便如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在論證其著名的論點“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時,他對這一動詞的使用,也是通過對唯一性、同質(zhì)性、無限性、永恒性、完整性以及運動的不可能性附以哲學解釋而獲得意義。
“……必定是 :
存在是可能的,而不存在者存在是不可能的 :這就是我教你牢記在心的……
存在者是不動的,
被巨大的鎖鏈捆著,無始亦無終。
……它是同一的,永遠在同一個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內(nèi)。
因為強大的必然性把它用鎖鏈從四面八方捆著。
因此存在者不能是無限的,因為它沒有缺陷;
如果無限,那就正好是有缺陷的了……
……命運已經(jīng)用鎖鏈
把它捆在那不可分割的、不動的整體上。 ……
……它在各方面都是完全的,
好像一個滾圓的球體,
從中心到每一個方面距離都相等,因為不能在哪個地方大一點或小一點。
因為既沒有一個不存在者破壞團結(jié),
也沒有一個存在者在這里或那里比存在者多點或少點?!盵5]
嚴格來說,我們面對的是歐洲哲學的起源。如果沒有澄清動詞“是”的使用含義,沒有從公理中得出邏輯結(jié)論,那么使用這種語法形式很可能會混淆而非澄清句子的含義。我們可以假設(shè),正如被他批評的“知識分子”那樣,別爾嘉耶夫理解的是隱喻含義而非科學意義上的“真理”。他本人也意識到了他思想的這個特征 :“我很難被人理解。也許,原因正是出在我身上。我的想法中悖論太多,往往太傾向極端,并且表達方式過于格言化。”
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發(fā)現(xiàn)別爾嘉耶夫?qū)τ谠姼璧脑u判手法。這里包括他同時代人的詩歌——象征主義和阿克梅派[注]阿克梅主義是象征主義衰落之后,俄國文壇出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代主義文學流派。阿克梅派主張以形式的緊湊和表達的清晰作為詩學理念。可以說,別爾嘉耶夫是以一種在二十世紀初公眾廣泛接受的語言來與讀者對話。
實際上,正是由于他使用的這種文學形式,才導致什佩特給他起了綽號“別爾嘉妄語”,一下子廣為人知。什佩特說道 :“嗯,他更像是一位作家,而不是哲學家。”[6]
別爾嘉耶夫正是與“廣大讀者”產(chǎn)生了對話。在20世紀20年代后期很容易找到哲學家與詩人這種精神上的呼應。所以,別爾嘉耶夫在1915年創(chuàng)造的隱喻形式在曼德爾施塔姆[注]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蘇聯(lián)詩人、評論家,阿克梅派最著名的詩人之一。1917年末撰寫的詩集中得到了出乎意料的運用。
表2 別爾嘉耶夫與曼德爾施塔姆
這種偶然的呼應使得曼德爾施塔姆的妻子娜杰日達在她的回憶錄中花了不少篇幅,來區(qū)分別爾嘉耶夫的象征主義和曼德爾施塔姆的阿克梅主義。乃至直言“曼德爾施塔姆盡管試圖尋找別爾嘉耶夫的書,但是并沒找到。他沒有讀別爾嘉耶夫的作品,所以我也不知道他如何理解別爾嘉耶夫的學說?!睆倪@段回憶錄中可知,曼德爾施塔姆在與自己的妻子相識后,即1919年之后,尋找過別爾嘉耶夫的作品。曼德爾施塔姆在圣彼得堡成為詩人,他不可能不了解革命前別爾嘉耶夫的作品,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別爾嘉耶夫的作品影響了他(表2所示)。
從另一方面,也就是內(nèi)容上來說,如果我們分析別爾嘉耶夫?qū)懙膬?nèi)容,我們就會明白他的哲學思想對于二十世紀初的哲學來說是非常傳統(tǒng)的。比如,雖然《創(chuàng)造的意義》呈現(xiàn)出一種新語境,但也不過是完全轉(zhuǎn)入馬克思主義的黑格爾辯證方法的基本主題。別爾嘉耶夫自己也并不否認他年輕時愛好馬克思主義。但是為了有所創(chuàng)造,需要能夠出“新”的材料以及它產(chǎn)生的條件。別爾嘉耶夫的創(chuàng)造只有在思考中才有可能形成,因此他的個性即是創(chuàng)造者。“我認為,我的哲學的特點首先在于,我對現(xiàn)實的理解與大多數(shù)哲學學說不同。對我而言,現(xiàn)實與存在完全不同,更不等同于客觀性。主觀的個體的世界才是唯一真正的現(xiàn)實?!盵9]
個人可以從“無”創(chuàng)造這個世界,但要讓創(chuàng)造啟動,必須有兩個條件 :矛盾和自由。“矛盾和自由”兩者都借自德國哲學 :其一來自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其二來自神秘主義者和浪漫主義者。但對矛盾的理解難以客觀實現(xiàn),而是要通過神秘主義。“我用悖論表達這一觀點 :主觀是客觀的,客觀是主觀的,因為主體是上帝的創(chuàng)造,客體是主體的創(chuàng)造。主題是本體,客體是現(xiàn)象?!盵10]
正如柏拉圖在他的對話中所做的那樣,哲學家可以選擇神話作為一種表現(xiàn)形式,但是柏拉圖將神話作為理性文本的一個要素,以澄清其學說的復雜之處(理想國——亞特蘭蒂斯神話,極度認知——洞穴神話,思想的存在——靈魂不朽的神話)。別爾嘉耶夫有意識地使用這種形式來表達他的想法?!罢軐W自由地承認,世界只有通過神話的方式才可以被理解。”[11]
誠如所見,于20世紀上半葉而言,別爾嘉耶夫的哲學內(nèi)容相當傳統(tǒng),但他選擇的表述方式并不符合職業(yè)要求,而是更尊崇文學時尚。也正因如此,專業(yè)哲學團體才拒絕承認其為哲學家。
別爾嘉耶夫以其對“自由”的執(zhí)著而著稱于世,其哲學更被命名為自由保守主義哲學。別爾嘉耶夫的自由保守主義思想把俄傳統(tǒng)社會觀念和自由主義所強調(diào)的人的價值、法治優(yōu)先理念結(jié)合了起來。這在某種程度上與俄國政府長期秉承的保守主義政策相吻合,俄國內(nèi)甚至有學者提出發(fā)展和完善別爾嘉耶夫的哲學思想,并將其作為俄羅斯“軟實力”的文化敘事[12]。由此可見,別爾嘉耶夫是這樣一位著作等身的思想家,他的學說在今天仍然能給我們以啟示,其龐雜的哲學體系遠遠不能一言以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