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畏
(呼倫貝爾市紅花爾基林業(yè)局,內蒙古 呼倫貝爾 021112)
樹木在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生物條件的長期影響下,在多世代的異花授粉和自然選擇下,在形態(tài)上發(fā)生多種多樣的變異,在變異、遺傳和選擇的共同影響下,形成不同的自然類型。尋求與經濟性狀密切相關而又易于識別的形態(tài)特征作為選種標志,將林木劃分自然類型并選擇優(yōu)良類型,將優(yōu)良類型用于林業(yè)生產,減少投資,顯著提高效益。優(yōu)良類型同時又是理想的雜交育種原始材料,操作簡便易行,可大大縮短林木育種周期。
樟子松、馬尾松等主要針葉樹種,以其很強的適應性和很高的經濟價值被廣泛引種,是重要造林樹種。生產用種存在盲目性,以致不能充分發(fā)揮生態(tài)、經濟效益。因此,從外部形態(tài)上進行自然類型的研究,對林業(yè)生產和遺傳改良意義重大。樹種自然類型的劃分,主要是依據樹皮、樹冠、分枝、球果等外部形態(tài)特征進行研究。
針葉樹最容易識別而又很少受林分環(huán)境條件影響的形態(tài)特征是樹皮顏色和開裂性狀。黑龍江省林科院(1974年)在呼倫貝爾盟紅花爾基和塔河瓦拉干的調查研究,根據樹皮顏色將樟子松劃分為黃皮型、紅皮型和暗皮型3種類型。毛玉琪等(1978年)對大興安嶺和呼倫貝爾草原的主要林區(qū)天然林及黑龍江省東部林區(qū)人工林中的樟子松類型進行研究,將樟子松類型劃分為黃皮型、褐皮型、黑皮型和紅皮型,在各類型之間也存在著中間的過渡類型,各類型的分布與地理位置密切相關[1]。吳濟生、劉恩海(1983)年通過對十八站、塔河、阿木爾、漠河、紅花爾基等天然樟子松分布區(qū)的調查,根據樹干中部細皮部分的顏色和性狀,將樟子松劃分為黃皮型、紅皮型和青皮型[2]。
樹皮開裂方式和鱗塊大小有許多變異,而樹皮的開裂方式對同一樹種是很穩(wěn)定的鑒別性狀。吳榜華等(1991年)根據樹皮粗細將魚鱗松劃分為粗皮型和細皮型兩個類型,粗皮魚鱗松的主要特征是樹皮粗糙,龜甲狀開裂,裂片大而深,邊緣不規(guī)則,長2~6 cm,寬約2~5 cm,外皮褐色、開裂,皮孔不明顯;細皮魚鱗松的樹皮光滑不開裂,皮孔明顯白色,多數為2~3個連生,外樹皮灰褐色。細皮魚鱗松不僅從直徑、樹高、材積生長和干型飽滿度方面都優(yōu)于粗皮型魚鱗松[3]。
戚長順曾根據樹皮開裂的程度不同將紅松分為2個變型,即粗皮紅松和細皮紅松[4];張恒慶(1999年)根據樹皮開裂的程度及鱗塊形狀的不同將其劃分為最粗(+ +)較粗( + )、中間(+ -)、較細( - )、最細(- -)五個等級,他指出:隨緯度的增加,最粗和較粗類型樹皮的個體出現的頻率明顯增加,較細和最細類型樹皮的個體出現的頻率明顯降低;在同一地區(qū)內,隨海拔高度的增加,粗皮類型的個體數量略有增加,但規(guī)律性不強;在各地區(qū),樹皮的類型與坡向、坡度無明顯的關系;粗皮類型樹皮可能是紅松對寒冷氣候的一種生態(tài)適應[5]。
付立弟(2006年)將火炬松以樹皮的厚薄特點劃分為薄皮型(樹皮厚度小于3 cm)、厚皮型(樹皮厚度大于5 cm)和自然型(樹皮厚度為3~5 cm)[6]。吳榜華等(1991年)研究發(fā)現粗皮魚鱗松樹皮厚約1.4 cm,細皮魚鱗松的樹皮薄約0.4 cm[3]。
吳濟生、劉恩海(1983)年提出用冠徑/樹高衡量冠型[2]。影響冠型(冠寬/樹高、冠長/ 樹高)和皮色型的生態(tài)因子,主要是緯度、海拔高、年平均溫度。冠幅是重要的經濟指標之一,因為冠型窄的樹種類型可在單位面積上創(chuàng)造較高的群體生產力;而冠幅的變異,不僅體現種群內的個體變異,還體現為地理變異。
杉木等樹種的樹冠根據枝盤數劃分為濃密型、稀疏型。據南京林產工業(yè)學院調查杉木7~10年生林分中,濃密冠型比稀疏冠型的材積大100%,比林分平均材積大50%;江西省林科所調查杉木8年生林分中,濃密冠型材積比全林分平均材積大20%;贛州地區(qū)林科所調查杉木4~7年生不同立地條件下的林分中,濃密冠型比稀疏冠型高生長量大10%~40%、胸徑大20%~80%,2~3年生幼林中,枝盤數愈多,生長量愈大[7]。
樹木的枝系構型對于防風固沙、結實采種而言都至關重要。各級分枝長度、各級分枝角度、枝徑比、逐步分枝率和總體分枝率等都會影響枝系構型。概括起來,樹木枝系構型主要是由枝長、分枝角度和分枝率3個形態(tài)學性狀決定,一般所指的分枝格局就是由這3個參數來描述。
袁明等(2015年)提出馬尾松的枝條結構與冠型濃密、性別類型、林齡、立地條件等存在相關關系[8]。吳濟生、劉恩海(1983年)將分枝角和枝條粗細也用于劃分樟子松生態(tài)類型,將≤60°分支角劃分為小分枝角,60°<的分支角劃分為大分枝角,最大可達90°,并指出“枝粗細:I 級側枝基徑粗度”差異顯著,測量樹冠下部1/3處的側枝基徑細小值僅2 cm、最大值可達8 cm[2]。
李得祿等(2008年)在進行樟子松構型特征研究時應用的指標主要有一級分枝角度、二級分枝角度、三級分枝角度。一級分枝長度、二級分枝長度、三級分枝長度,枝徑比RBD3:2 、RBD2:1,逐步分枝率SBR2:3 、SBR1:2、SBR2:3和總體分枝率(OBR)[9],計算公式如下:
(1)枝徑比(Ratio of branch diameter,RBD):
RBD=Di+1/Di
式中:Di +1和Di分別是第i+1 和第i 級枝條的直徑(cm)。
(2)總體分枝率(Over all bifurcation ratio,OBR):
OBRi∶i+1=(NT-NS)/(NT-N1)
式中:NT=ΣNi為所有枝級中枝條總數;NS為最高
級枝條數;N1為第一級的枝條數。
(3)逐步分枝率(Stepwise bifurcation ratio,SBR):
SBRi∶i+1=Ni/Ni+1
式中:Ni和Ni +1分別是第i和第i+1級的枝條總數。
付立弟(2006年)將火炬松以冠形和分枝特點劃分為3種類型:①窄冠密枝型-冠呈尖塔形,特征是分枝細密而均勻,分枝角度小略向山上傾斜,輪枝間距較?。虎陂煿诖种π?冠呈寬橢圓形,特征是分枝發(fā)達粗壯、伸展,輪枝間距較大;③闊冠曲枝型,特征是冠呈傘形,分枝粗,彎曲、開展或下垂,輪枝間距較小[6]。
針葉的葉色、長度、卷曲度變化是樹種自然變異的特征之一。張恒慶(1999年)在進行天然紅松形態(tài)特征變異研究中,測量了一級枝針葉的長度,結果表明:紅松平均針葉長度在我國分布區(qū)內呈現中間長、南北短的趨勢,根據測量中紅松針葉長度的變化范圍(6.3~15.4 cm),將針葉劃分6~8 cm、8~10 cm、10~12 cm、12~16 cm 4個長度級別;在長白山和小北湖地區(qū)發(fā)現紅松針葉長度有隨海拔的升高而逐漸變短的趨勢;在涼水地區(qū),由于地勢處于低山丘嶺地區(qū),海拔高度變化不大,葉長與海拔的關系不明顯[5]。
球果的顏色、橫徑/縱徑、種鱗的松緊、種子及種翅的長寬等特征,是劃分球果、種子類型的依據。彭鎮(zhèn)華(1987年)將大別山區(qū)黃色類杉木劃分為翹鱗、松鱗和緊鱗三種類型,各個類型的生長特性差異明顯,生長過程中呈現松鱗類型早期速生、緊鱗類型后期速生的特點。其中,緊鱗類型的木材密度較大;松鱗類型可以用作營造中小徑級速生林,有特殊的利用價值[10];緊鱗類型可以用作營造大徑級優(yōu)質豐產林。
吳榜華等(1991年)將魚鱗松的球果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圓柱狀球果,長約5.5 m,寬約3 cm,先端平截,種子倒卵形,長約0.35 cm,寬約0.2 cm,種子翅長約0.9 cm,苞鱗下部直,不縊縮;一種為卵狀橢圓形,一般長約4.0 cm,寬約2.2 cm,先端尖,種子橢圓狀,長約0.25 cm,寬約0.2 cm,種翅長0.7 cm,苞鱗下部縊縮[3]。張恒慶(1999年)在進行天然紅松形態(tài)特征變異研究表明:紅松球果、種子的各表型性狀都有著較豐富的變異;紅松球果呈卵狀圓錐形,一般長為6.5~20 cm;各表型性狀的變異幅度和變異來源差異很大,只有球果寬度性狀較穩(wěn)定[5]。鄭鑄宣、岳文忠(1984年)通過對球果變異類型的劃分及其與針葉冠型、林木生長、子代苗期生長狀況等的關系的研究時,將馬尾松球果劃分為6種類型,其中,大肚型、長果型、蓇葖果為優(yōu)良類型[11]。
馬尾松存在雌性單株、雄性單株、雌雄同株三個自然類型。林木品種選育和改良過程中,區(qū)別這三個自然類型,以及區(qū)分兩類結構枝條的習性,對于選優(yōu)、單性類型選擇、母樹林及種子園的雜交授粉,都有重要意義。
袁明(2015年)指出:①單雄性馬尾松具有以下特征,細枝窄冠型,干形扭曲,生長勢弱,常處于林分中下層林木,競爭能力差,易被淘汰,單雄性馬尾松木材松脂多、油脂重、不易解板;②單雌性馬尾松具有以下特征,屬中間型,干形通直圓滿,生長勢強,居于林分上層木之中,球果多為兩個對稱而生,三個輪生較少見,球果數與三級分枝節(jié)間數之比為1/6~1/10,單雌性馬尾松木材紋理通直、潔白、易倒、易鋸;③雌雄同株的馬尾松具有以下特征,有兩種性別的枝條,雄性枝在下部,雌性枝在上部,結實量較大,三個輪生球果多見[8]。
許多研究表明,結實量與偏雌株的數量多少直接相關。樟子松是雌雄同株 異花授粉的常綠喬木樹種。樟子松性別選擇對提高樟子松種子園產量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種子園進行疏伐時,如果適當地保留數量較多的偏雌母樹,有利用調整、改善林分的遺傳結構,從而有利于提高種子產量和品質。
劉恩海(1995年)進行樟子松自然類型研究得出,偏雌的母樹結實量高、結實層厚、結實枝多、主桿節(jié)間距大;在相同的立地條件下,可以用單株母樹的雌、雄花之比(♀/♂)來體現性別的個體變異。劉恩海根據單株結實量劃分母樹結實等級,設置選定標準地,連年調查母樹樹高、冠長、冠徑、枝下高、主干節(jié)間距、結實層厚度、雌花層厚度、結實數量等,將樟子松劃分為3種自然類型,即偏雌性母樹、偏雄性母樹和中間型母樹[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