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提到“撲滿”,我們也許會感到陌生,如果說“存錢罐”,我們就再熟悉不過了。“撲滿”就是存錢罐,又稱慳囊、悶葫蘆、啞巴罐、儲錢罐等,其外形呈圓體,平底,中空,頂上有可以投錢的長條狀孔,是古代先民用于儲蓄錢幣的容器。
古時的撲滿主要用泥燒制而成,也有陶制、瓷制、竹制等,幾乎家家都有??傮w而言,中國古代通行的是圓形方孔錢,先民們?yōu)閮Υ嬷?,用泥作罐形或匣形的器具,頂端開一條能放進銅錢的狹口,有零散的銅錢即投入其中;有的腹部還開有一小眼,供插系繩子之用,可懸吊于梁上。這種特殊造型和功用的儲錢罐其絕妙之處在于硬幣可以放入,卻無法取出。人們平時將錢從小孔中塞進去,聚少成多,必要時打破儲錢罐,以作一時之需,或解燃眉之急。后來,撲滿又被賦予了節(jié)儉、戒貪等警世作用。
“撲滿”一詞最早見于《史記》,“撲”有擊、打的意思。因為只有頂部的入口,所以如果錢存滿了,就要將其擊碎,才能取出錢來,“滿則撲之”,故名“撲滿”。古人對此多有描述,《西京雜記》曰:“撲滿者,以土為器,以畜錢具,其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唐代著名政治家姚崇曾寫過一篇《撲滿賦》,批判金錢,也批判貪婪和自滿的惡習(xí),以此告誡自己的子孫后代做人為官之道。他在賦中寫道:“謙以自守,虛而能受?!边@既是寫撲滿的特點,也是在傳達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這篇文章立意高遠,后世許多文人都模仿過這種寫法,唐代的韋肇、張鼎,元末明初的顧祿,清代的李如筠等,都以撲滿為主題作過詩或賦。唐末五代前蜀詩僧貫休《桐江閑居》詩之十二曰:“囊非撲滿器,門更絕人過?!鼻宕膶W(xué)家蒲松齡《聊齋志異·辛十四娘》云:“又時出金帛作生計。日有贏余,輒投撲滿?!薄稉錆M賦》甚至成為了古代考生相互切磋的題目。
“撲滿”第一次被文人關(guān)注,是在漢代。西漢名臣公孫弘,少時家貧,曾放過豬,做過獄吏,以維持生計。當(dāng)他要到京城走馬上任時,一個叫鄒長倩的鄉(xiāng)友送給他一個“撲滿”,以示勸誡警示之用。并贈言:“入而不出,積而不散,故撲之。士有聚斂而不能散者,將有撲滿之?dāng)?,可不誡與?”這是讓他在榮耀時也別忘記幼年的寒苦生活,即便富貴顯赫了,也應(yīng)始終保持簡樸的生活和清廉的操守。后來,公孫弘步步高升,位列九卿,官居丞相。但他牢記鄉(xiāng)友的告誡,沒有因身居高位就走上窮奢極欲的歧途,而是一直保持勤儉的本色,蓋布被,食粗糧,所用器具與小吏沒有什么差別。他在相府設(shè)東閣客館,招納賢才,用剩余的錢財為他們提供盤纏,與他們談?wù)搰掖笫?,積極尋求治國方略,并推薦給皇帝選用。公孫弘不僅避開了“滿則撲之”的命運,還留下了“后來居上”“東閣待賢”的佳話。
除了儲蓄外,古人還賦予“撲滿”其他的含義?!皳錆M”常被詩人攜入詩中,或增添濃郁的生活氣息,或引申出新的含義。宋代詩人范成大在《催租行》中寫道:“床頭慳囊大如拳,撲破正有三百錢。不堪與君成一醉,聊復(fù)償君草鞋費。”從中可見勞動人民生活的困苦。
撲滿還具有戒貪的作用。陸游詩曰:“錢能禍撲滿,酒不負鴟夷?!闭f明過度聚斂錢財必會招致災(zāi)禍。唐代高僧齊己在《撲滿子》中寫道:“只愛滿我腹,爭知滿害身。到頭須撲破,卻散與他人?!币該錆M的下場警示世人。元代詩人艾性夫也有詩曰:“區(qū)區(qū)小器安足憐,黃金塞塢臍亦燃!”這些詩句都借撲滿來告誡人們切莫過度貪財。民國時期,有一首《撲滿歌》寫道:“脰細口小腹便便,溪壑日填鄧通錢。不思蘊利生殃孽,詎防瓦裂碎難全?!币源烁嬲]官員不當(dāng)?shù)美麜淼溁迹欢死?,怎能避免撲滿“碎裂難全”的結(jié)果呢?
可見,撲滿不僅是用于儲錢的用具,也是一個地區(qū)乃至一個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表現(xiàn),其教育意義耐人尋味。人們用撲滿存錢,也從撲滿身上得到警示,還通過撲滿領(lǐng)悟到為人處世的道理。這種看似不起眼的器物,也因此成為我們精神上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