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蹈舞”考論

      2019-03-22 15:41:36劉威韻
      長春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 2019年1期
      關(guān)鍵詞:隋書歌舞禮儀

      劉威韻

      (南通職業(yè)大學(xué),江蘇 南通 226007)

      《全唐詩》所錄白居易《賀雨》詩中有“蹈舞呼萬歲,列賀明庭中”[1]卷424之語,寫公卿們向君王朝賀的情景。朝賀由兩個連貫的行為構(gòu)成,“蹈舞”并山呼萬歲?!昂羧f歲”不難理解,然“呼萬歲”前的“蹈舞”之禮卻常常為人所忽略。《辭源》對“蹈舞”一詞的解釋僅為:“臣下朝賀時對皇帝表示敬意的一種儀節(jié)。”[2]3005至于這種儀節(jié)究竟如何形成,如何進(jìn)行,有何文化內(nèi)涵,與“舞蹈”有何關(guān)聯(lián),以下略作考察。

      一、南北朝以前之“蹈”與“舞”及“蹈舞”

      蹈,《詩經(jīng)·菀柳》:“上帝甚蹈。”[3]卷12較早的意思是動,變化反復(fù)?!墩f文》曰:“蹈,踐也,從足,舀聲?!盵4]卷2下,46《孟子》曰:“足之蹈之?!盵5]卷8《淮南子·原道訓(xùn)》:“蹈騰昆侖。注:蹈,頓足踏地?!盵6]809《史記·樂書》:“發(fā)揚(yáng)蹈厲,正義:蹈,行也?!盵6]809《廣雅·釋詁》曰:“蹈,履也。”[7]29與躡﹑蹬﹑踐﹑蹂等字同義?!稄V雅·釋訓(xùn)》曰:“蹈蹈,行也。”[7]183《經(jīng)典釋文》:“蹈,動足履地也?!盵8]卷五

      各種典籍對“蹈”的解釋大致相似,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以足踏地,二是移動行進(jìn)。

      舞,《說文》曰:“舞,樂也,用足相背,從舛,無聲。”[4]113《說文》曰:“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4]100《易·系辭上傳》:“鼓之舞之以盡神?!盵9]卷8舞最早是用以通神、娛神的手段?!洞呵锕騻髯⑹琛罚骸拔枵?,德之容也?!盵10]卷三《漢書》:“夫舞,所以節(jié)八音而行八風(fēng)?!盵11]卷22《禮記·樂記》曰:“舞,動其容也。”[12]卷11《禮記·明堂位》:“冕而舞大武。”[12]卷8《文選·舞賦》:“舞者,音聲之容也?!盵13]卷17《史記》:“舞者所以明功?!盵14]卷10蔡邕《月令章句》:“樂容曰舞?!薄稄V雅·釋詁》:“舞者,疾行也。”[7]22《文選·舞賦》題注:“舞之,謂之手足舞之。”[13]卷17“舞”的具體含義是發(fā)展變化的,最初與巫術(shù)相關(guān),是以手足動作配合音樂的樂舞,用以降神。后隨著禮樂制度的建立和發(fā)展,“舞”在“通神”之外又作“治人”和“載道”之用,成為歌頌君王功德并具有一定娛樂教化功能的藝術(shù)形式。舞作為樂的附屬品,在禮儀產(chǎn)生之初就與其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

      《呂氏春秋·古樂》中提及舞蹈的起源:“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15]卷5雙手執(zhí)牛尾是“舞”的具體動作,投足是“蹈”的具體動作,這是寫先民樂舞的場面。《尚書》和《毛詩》也對舞蹈的早期形式作過表述。《尚書·舜典》:“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盵16]卷1意即敲擊石頭使扮演百獸的舞隊(duì)隨著音樂起舞,強(qiáng)調(diào)音聲對舞蹈行為的激發(fā)?!渡袝に吹洹罚骸翱讉鳎弘?,長也。謂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詩蹈之舞之,教長國子,中和祗庸孝友?!盵16]卷1古時詩樂舞一體,此處“蹈之舞之”有教育﹑示范的意味?!对姶笮颉罚骸霸伕柚蛔?,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盵17]李氏樗曰:“詠歌未足盡其情,于是手舞之,足蹈之,而有舞焉。歌詠

      其聲,舞蹈其容,聲容兩盡,而后喜怒哀樂之情宣導(dǎo)于外。”將舞蹈作為歌詠的補(bǔ)充,手動起舞,足動作蹈,共同指向其抒情目的“盡其情”,此處“舞蹈”為抒情方式之一種。

      遍觀《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等史料,并無“蹈舞”或“舞蹈”這兩個詞出現(xiàn)??梢娢簳x以前,舞蹈雖然與神和君王關(guān)系密切,有一定的政治隱喻和社會教育功能,但主要指歌舞形式,禮儀的意味并不濃厚。

      “蹈舞”作為雙音節(jié)詞存在,以筆者目力所及,初見于南朝徐陵的《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其中有“蹈舞難逾,歌謠靡宣”[18]卷9語。這里,蹈舞與歌謠相對,意即歌舞。“舞蹈”作為雙音節(jié)詞存在,最早見于漢代焦贛《易林·訟之中孚》:“謝恩拜德,舞蹈欣躍,歡樂受福?!盵19]卷2然此處的“舞蹈”尚無禮節(jié)意味,僅作手舞足蹈﹑歡欣雀躍講。

      《宋書》卷十九志第九《樂》一:“今七廟合食,庭殿共所,舞蹈之容,不得廟有別制?!盵20]卷19,544《南齊書》卷十一《樂志》:“明君辭:愉樂盛明運(yùn),舞蹈升太時?!盵21]卷11,192《宋書》卷二十志第十《樂》二:“舞蹈象德,笙磐陳風(fēng)。”[20]卷20,581此三處“舞蹈”均純指歌舞形式,為禮樂之治的工具,用以點(diǎn)綴升平、紀(jì)德紀(jì)功。

      二、“蹈舞”成為宮廷儀節(jié)始于隋代

      “蹈舞”或“舞蹈”最早作為儀節(jié)講大致是在《北史》和《隋書》中。因兩書編撰年代相近,均成書于唐高宗顯慶年間,故使用的資料?;ビ兄貜?fù)。此時“蹈舞”和“舞蹈”意義基本相同,都指禮節(jié),“舞蹈”同“蹈舞”。此禮大致適用于以下幾種場合:

      (一)向君王朝拜

      《隋書》卷九志第四《禮儀》四:“隋制,正旦及冬至,文物充庭,皇帝出西房,即御座?;侍欲u簿至顯陽門外,入賀。復(fù)詣皇后御殿,拜賀訖,還宮?;侍映?,群官客使入就位,再拜。上公一人,詣西階,解劍,升賀;降階,帶劍,復(fù)位而拜。有司奏諸州表。群官在位者又拜而出?;实廴霒|房,有司奏行事訖,乃出西房。坐定,群官入就位,上壽訖,上下俱拜?;实叟e酒,上下舞蹈,三稱萬歲?!盵22]卷9,184按隋朝的禮制,正旦及冬至?xí)r都要進(jìn)行朝拜。當(dāng)皇帝舉起酒杯,群臣須行舞蹈之禮并三呼萬歲。

      (二)臣下領(lǐng)君王旨意

      《北史》卷五十九列傳第四(《隋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二):“敏字樹生,文帝以其父死王事,養(yǎng)于宮中。及長,襲爵廣宗公,起家左千牛。美姿容,善騎射,工歌舞弦管。開皇初,周宣帝后樂平公主有女娥英,妙擇婚對,敕貴公子弟集弘圣宮者,日以百數(shù)。公主選取敏,禮儀如尚帝女。后將侍宴,公主謂敏曰:‘我以天下與至尊,唯一女夫,當(dāng)為汝求柱國。若授余官,慎無謝?!M(jìn)見上,上親御琵琶,遣敏歌舞,大悅,謂公主曰:‘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敏曰:‘今授儀同。’敏不答。上曰:‘不滿爾意耶?今授開府。’又不謝。上曰:‘公主有大功于我,我何得向其女婿惜官,今授卿柱國?!裟税荻肝琛!盵23]卷59,2110文帝授駙馬敏儀同、開府等官職,敏皆不答謝,授柱國方才拜謝蹈舞。此處“蹈舞”顯然是臣子對君王謝恩時的禮節(jié)。

      《北史》卷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隋書》卷四十五列傳第十):“太史令袁充進(jìn)曰:‘臣觀天文,皇太子當(dāng)廢?!显唬骸缶靡娨?。’群臣無敢言者。于是使人召勇。勇見使者,驚曰:‘得無殺我邪?’帝戎服陳兵,御武德殿,集百官立于東面,諸親立于西面,引勇及諸子列于殿庭。命薛道衡宣詔廢勇及其男女為王、公主者并為庶人。命道衡謂勇曰:‘爾之罪惡,人神所棄,欲求不廢,其可得邪!’勇再拜曰:‘臣合尸之都市,為將來鑒誡。幸蒙哀憐,得全性命’。言畢,泣下流襟,既而舞蹈而去。左右莫不憫默?!盵23]卷71,2464太子楊勇被廢,悲傷溢于言表,辭拜后舞蹈而去。這里的“舞蹈”已無原本的歌舞歡慶之義,只是拜別君父前的禮節(jié)。

      (三)慶賀戰(zhàn)捷

      《隋書》卷八志第三《禮儀》三:“后魏每攻戰(zhàn)克捷,欲天下知聞,乃書帛,建于竿上,名為露布。其后相因施行。開皇中,乃詔太常卿牛弘、太子庶子裴政撰宣露布禮。及九年平陳,元帥晉王以驛上露布。兵部奏,請依新禮宣行。承詔集百官、四方客使等,并赴廣陽門外,服朝衣,各依其列。內(nèi)史令稱有詔,在位者皆拜。宣訖,拜,蹈舞者三,又拜??たh亦同?!盵22]卷8,170前線傳來捷報,百官便穿戴整齊,在城門外聚集。使者宣讀完畢,群臣拜一次,蹈舞三次,再拜一次。這里,蹈舞的對象并非君上,而是傳遞捷報的“露布”。而“蹈舞”又是整個“露布禮”的環(huán)節(jié)之一。

      (四)使者朝貢

      《隋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六東夷百濟(jì):“平陳之歲,有一戰(zhàn)船漂至海東(身冉)牟羅國,其船得還,經(jīng)于百濟(jì),昌資送之甚厚,并遣使奉表賀平陳。高祖善之,下詔曰:‘百濟(jì)王既聞平陳,遠(yuǎn)令奉表,往復(fù)至難,若逢風(fēng)浪,便致傷損。百濟(jì)王心跡淳至,朕已委知。相去雖遠(yuǎn),事同言面,何必?cái)?shù)遣使來相體悉。自今以后,不須年別入貢,朕亦不遣使往,王宜知之。’使者舞蹈而去。”[22]卷81,1819百濟(jì)國與隋通好,使者朝貢完畢時也依隋制向君王行“舞蹈”之禮。

      (五)表示臣服

      有因舞蹈而失節(jié)蒙羞?!端鍟肪硭氖涣袀鞯诹?《北史》卷六十三列傳第五十一):“宇文化及之弒逆也,以威為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化及敗,歸于李密。未幾密敗,歸東都,越王侗以為上柱國、邳公。王充僣號,署太師。威自以隋室舊臣,遭逢喪亂,所經(jīng)之處,皆與時消息,以求容免。及大唐秦王平王充,坐于東都閶闔門內(nèi),威請謁見,稱老病不能拜起。王遣人數(shù)之曰:‘公隋朝宰輔,政亂不能匡救,遂令品物涂炭,君弒國亡。見李密、王充,皆拜伏舞蹈。今既老病,無勞相見也?!瘜w長安,至朝堂請見,又不許。卒于家。時年八十二?!盵22]卷41,1190蘇威于喪亂之世屈仕多主,故為太宗所譏,譏嘲的重點(diǎn)是他對隋末亂軍首領(lǐng)“皆拜伏舞蹈”,毫無作為隋朝舊臣的節(jié)操。此處行“舞蹈”之禮即表歸順。

      有因不舞蹈而見害?!侗笔贰肪戆耸袀鞯谄呤晃脑穫鳎骸笆哪辏皻⒛嬷?,隋官盡詣朝堂謁賀,善心獨(dú)不至。許弘仁馳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將軍攝政,合朝文武莫不咸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終,何預(yù)于叔而低徊若此!’善心怒之,不肯隨去。弘仁反走上馬,泣而言曰:‘將軍于叔全無惡意,忽自求死,豈不痛哉!’還告唐奉義,以狀白化及,遣人就宅執(zhí)至朝堂?;傲钺屩菩牟晃璧付?。化及目送之曰:‘此人大負(fù)氣?!綄?,罵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遜!’其黨輒牽曳,因遂害之,時年六十一?!盵23]卷83,2805許善心前有種種不遜行為均未被殺,終因“不舞蹈而出”見害。宇文化及對是否“舞蹈”如此重視,許善心又以“不舞蹈”表達(dá)內(nèi)心對弒君篡逆的抗議,可知在隋代“舞蹈”已成為正式且固定的儀節(jié),不僅關(guān)系到禮節(jié)的周全,而且包含著是否臣服的深層內(nèi)涵。

      三、“蹈舞”由隋至唐演變?yōu)檎綄m廷儀節(jié)

      縱觀《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南史》,均未見“蹈舞”或“舞蹈”之詞,此儀節(jié)卻在《北史》與《隋書》中大量出現(xiàn)。可見,將舞蹈動作作為禮節(jié)與南朝的漢人無關(guān),應(yīng)是由北方民族愛好歌舞的習(xí)俗逐漸演化而來。南朝人講究禮儀文雅,因此未有于朝堂上手舞足蹈的行為。而北朝人喜好歌舞,可能保留了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部落習(xí)俗。如《北史》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二:“是年冬至,大饗群官,孝文親舞于太后前,群臣皆舞。帝乃長歌,仍率群臣再拜上壽?!盵23]卷34,1258北魏是鮮卑政權(quán),有冬至日向太后獻(xiàn)舞的禮俗,且由孝文帝親自領(lǐng)舞。

      比對《隋書》卷九志第四禮儀四:“隋制,正旦及冬至,文物充庭,皇帝出西房,即御座……坐定,群官入就位,上壽訖,上下俱拜?;实叟e酒,上下舞蹈,三稱萬歲。”[22]卷9,184兩次宮廷活動的時間均為冬至日。按隋代的禮制又增加了正旦之日。前者獻(xiàn)舞的對象是太后,由皇帝領(lǐng)舞,群臣齊舞。后者是群臣向皇帝行蹈舞之禮??梢?,在北魏時通過獻(xiàn)舞來表現(xiàn)孝道(晚輩對長輩)或?qū)?臣對君)的敬意,而獻(xiàn)舞的習(xí)俗則可能來自于鮮卑民族內(nèi)部?!段簳肪砣屎罅袀饔涊d了孝文帝與太后的又一次歌舞活動:“太后曾與高祖幸靈泉池,燕群臣及藩國使人、諸方渠帥,各令為其方舞。高祖帥群臣上壽,太后忻然作歌,帝亦和歌?!盵24]卷30,329北方民族能歌善舞的性格使他們在建立政權(quán)之后仍延續(xù)著與漢人不同的重視歌舞的禮俗。西晉以后,北方成為少數(shù)民族長期爭奪的戰(zhàn)場。鮮卑族統(tǒng)一北方之后,北方各民族將其樂舞帶到中原,學(xué)習(xí)中原的禮樂制度,并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樂舞,極大地促進(jìn)了“胡舞”的漢化。南北朝時,胡舞成為南朝北朝人共同喜愛的藝術(shù)形式,并且登上了大雅之堂。隋代的禮制又是集南北朝禮制并演化而來,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言:“隋唐之制度雖極廣博紛復(fù),然究析其因素,不岀三源:一曰(北)魏、(北)齊,二曰梁、陳,三曰(西)魏、周?!盵25]1也就是說,從北魏冬至日向太后獻(xiàn)舞到隋代冬至日向君王蹈舞,胡舞在漢化過程中可能與中原禮樂制度相融合,成為固定儀節(jié)。于是,“舞蹈”(“蹈舞”)在歌舞之外逐漸新生出禮儀的義項(xiàng)。

      在新舊唐書中,“蹈舞”和“舞蹈”大量并存?!缎绿茣分校暗肝琛弊鲀x節(jié)出現(xiàn)6次,“舞蹈”作儀節(jié)出現(xiàn)3次?!杜f唐書》中“蹈舞”作儀節(jié)出現(xiàn)8次,“舞蹈”作儀節(jié)出現(xiàn)4次。與《隋書》相比,在新舊唐書中“蹈舞”出現(xiàn)次數(shù)明顯增多,唐甚至還因此儀節(jié)而與回紇結(jié)下仇怨。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七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回鶻上(《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五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回紇載此事):“時可汗壁陜州北,王往見之,可汗責(zé)王不蹈舞。子昂辭曰:‘王,嫡皇孫,二宮在殯,禮不可以蹈舞?!丶v廷詰曰:‘可汗為唐天子弟,于王,叔父行也,容有不蹈舞乎?’子昂固拒,即言:‘元帥,唐太子也,將君中國,而可舞蹈見可汗哉?’回紇君臣度不能屈,即引子昂、進(jìn)、少華、琚搒之百,少華、琚一夕死,王還營,官軍以王見辱,將合誅回紇,王以賊未滅止之?!盵26]卷217上,6118

      雍王見回紇可汗,回紇可汗要求其行“蹈舞”之禮,理由是“于王為叔父”。雍王屬臣則以“君臣”之禮節(jié)與之辯論,結(jié)果慘遭鞭撻,其中二人身亡。由這一事件可見兩點(diǎn):一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非常重視“蹈舞”的禮節(jié),并且認(rèn)為“蹈舞”可以作為晚輩對長輩(叔侄間)的禮儀;二是在漢人眼中,“蹈舞”是臣子對君王才能行的大禮。引發(fā)激烈爭端的原因可能是回紇人和漢人對行“蹈舞”之禮存在認(rèn)識上的差異,這又涉及前文提及的“胡舞的漢化”。如果“蹈舞”儀節(jié)的形成是胡舞漢化的結(jié)果,是從下對上、幼對長的“獻(xiàn)舞”而來的,那么回紇人就可能據(jù)輩分提出行“蹈舞”禮的要求。而最初就將“蹈舞”作為君臣之禮接受的漢人自然認(rèn)為這是一種非分的挑釁。

      在唐代,蹈舞與否還是評判官員品行的標(biāo)準(zhǔn),甚至關(guān)系到官員任用。《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二列傳第三十七:“思彥久去朝,儀矩梗野,拜忘蹈舞,又詆外戚擅權(quán),后惡之。中書令李敬玄劾奏思彥見天子不蹈舞,負(fù)氣鞅鞅,不可用。”[26]卷112,4146韓思彥見天子不行“蹈舞”之禮,不但令武后不悅,更成為別人彈劾他的把柄。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杜審言因“蹈舞”而得到任用。《新唐書》卷二百一列傳第一百二十六文藝上(《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上載此事):“后武后召審言,將用之,問曰:‘卿喜否?’審言蹈舞謝,后令賦歡喜詩,嘆重其文,授著作佐郎,遷膳部員外郎?!盵26]卷201,5735

      與《隋書·禮儀志》一樣,《新唐書·禮樂志》也記錄了元正、冬至日群臣朝拜蹈舞以及捷報傳來行露布禮時群臣蹈舞的情形。這些記錄較《隋書》里更為詳細(xì)?!缎绿茣肪硎胖镜诰哦Y樂九:“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賀而會……其日,將士填諸街,勒所部列黃麾大仗屯門及陳於殿庭,群官就次……在位者皆再拜,舞蹈,三稱萬歲,又再拜”,“殿中監(jiān)取爵奉進(jìn),皇帝舉酒,在位者皆舞蹈,三稱萬歲。皇帝舉酒訖,殿中監(jiān)進(jìn)受虛爵,以授尚食,尚食受爵於坫?!盵26]卷19,425,428《新唐書》卷十六志第六禮樂六:“賊平而宣露布。其日,守宮量設(shè)群官次。露布至,兵部侍郎奉以奏聞,承制集文武群官、客使于東朝堂,各服其服。奉禮設(shè)版位于其前,近南,文東武西,重行北向。又設(shè)客使之位。設(shè)中書令位于群官之北,南面。吏部、兵部贊群官、客使,謁者引就位。中書令受露布置于桉。令史二人絳公服,對舉之以從。中書令出,就南面位,持桉者立于西南,東面。中書令取露布,稱‘有制’。群官、客使皆再拜。遂宣之,又再拜,舞蹈,又再拜。兵部尚書進(jìn)受露布,退復(fù)位,兵部侍郎前受之。中書令入,群官、客使各還次?!盵26]卷16,386上述三處“舞蹈”實(shí)為“蹈舞”的同義語,既作歌舞講,又作禮儀用。

      四、“蹈舞”姿態(tài)及唐開元以后對象的固化

      蹈舞,據(jù)“蹈”“舞”二字的本義可推知是手足同時舞動,但作為儀節(jié),不同于完整的歌舞,完成動作的時間應(yīng)當(dāng)不長。

      從《舊唐書》的記載中也可窺見一斑?!杜f唐書》卷六十五列傳第十五:“太宗謂無忌等曰:‘公等既符我意,未知物論何如?’無忌曰:‘晉王仁孝,天下屬心久矣。伏乞召問百僚,必?zé)o異辭。若不蹈舞同音,臣負(fù)陛下萬死?!盵27]卷65,2453《舊唐書》卷二十五志第五禮儀五:“玄宗開元十七年十一月丙申,親謁橋陵。皇帝望陵涕泣,左右并哀感……風(fēng)吹飀飀,若神祇之所集。陪位文武百僚皆聞先圣嘆息、功臣蹈舞之聲,皆以為至孝所感?!盵27]卷25,973長孫無忌向太宗保證百官絕無異議時,用了“蹈舞同音”一詞。玄宗謁橋陵,陪同的官員們幻聽到先代功臣蹈舞之聲,可見,行“蹈舞”之禮時會發(fā)出整齊而響亮的聲音,應(yīng)系踏足頓地聲。

      唐開元以后,“蹈舞”的對象發(fā)生了變化。

      《宋史》卷一百一十一志第六十四禮十四嘉禮二冊命皇太子儀:“有司言:唐禮,宮臣參賀皆舞蹈,開元始罷之。故事,百官及東宮接見只呼皇太子……今請如開元之制,宮臣止稱臣,不行舞蹈之禮”[28]卷111,2664。

      《明史》卷五十三志第二十九禮七嘉禮一諸司朝覲儀:“唐制,宮臣參賀皇太子,皆舞蹈。開元始罷其禮。”[29]卷53,1357

      這是《宋史》和《明史》對唐禮制的追述。唐開元以前,百官不單對君王行“蹈舞”之禮,也須對皇太子行此儀節(jié)。開元以后,不再向皇太子行“蹈舞”禮。這種禮儀的罷除或許是出于“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的考慮,彰顯帝王的唯我獨(dú)尊、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而新舊唐書成書較晚,均不載此事,大約與開元后已廢除“對皇太子行蹈舞禮”有關(guān)。

      總之,在唐代,“舞蹈”既作歌舞講,又作禮儀用,而“蹈舞”已固化為宮廷儀節(jié)并經(jīng)常使用。宋以后,“舞蹈”和“蹈舞”基本沿用了唐代的義項(xiàng)。

      五、結(jié)語

      綜括本文所考,舞蹈在禮儀產(chǎn)生之初就與其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魏晉南北朝以前,“舞蹈”雖有一定的政治隱喻和社會教育功能,但主要指歌舞形式,并無禮儀的義項(xiàng)?!暗肝琛弊鳛閮x節(jié),最早記載在《北史》和《隋書》中,其作為宮廷儀節(jié)使用,應(yīng)當(dāng)始于隋代。這種儀節(jié)的形成與北方民族的獻(xiàn)舞禮俗有關(guān),應(yīng)系胡舞漢化過程中與中原禮樂制度相融合的結(jié)果,至唐代則成為正式的宮廷儀節(jié)。唐開元以后,“蹈舞”固化為臣下對君主朝賀的儀節(jié)?!拔璧浮眲t兼有歌舞與禮儀的雙重含義?!暗肝琛敝Y的姿態(tài)動作,因無資料記載,無從確考,但據(jù)“蹈”“舞”二字的本義可推知,是手足同時舞動,完成動作時間較短,且集體行禮時會發(fā)出整齊響亮的踏足頓地聲。

      猜你喜歡
      隋書歌舞禮儀
      《隋書·經(jīng)籍志》“梁有五部目錄”考辨
      蓮花池畔歌舞飛揚(yáng)
      民族音樂(2019年2期)2019-12-10 13:14:55
      歌舞歡慶“三月三”
      歌舞爺爺
      一起歌舞吧
      黃河之聲(2017年16期)2017-11-13 13:03:19
      乘車禮儀
      近十年《隋書?經(jīng)籍志》研究綜述
      禮儀篇(下)
      中國漫畫(2016年3期)2016-06-20 06:32:48
      孝——禮儀第一禮
      知禮儀,做謙謙君子
      井陉县| 荃湾区| 固原市| 探索| 长白| 庆城县| 左贡县| 柯坪县| 札达县| 黔西县| 深州市| 区。| 天等县| 抚宁县| 河南省| 深水埗区| 阿城市| 卢龙县| 剑河县| 长武县| 贵溪市| 双鸭山市| 安国市| 克什克腾旗| 搜索| 永新县| 建昌县| 湟源县| 锦州市| 威宁| 鸡东县| 额尔古纳市| 姜堰市| 安阳市| 犍为县| 防城港市| 绥江县| 石棉县| 五莲县| 绥棱县| 高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