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靈芝
(長治市第六中學校,山西 長治 046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隨后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就歷史課程改革而言,更加重視其教育功能、重視教學手段多元化、重視課程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學生素養(yǎng)養(yǎng)成,將成為中學歷史教學面臨的新挑戰(zhàn)。2017版新課程標準在“教學與評價建議”中明確指出:“歷史教學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途徑。要實現(xiàn)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教師須確立新的認知觀、教學觀和評價觀,從知識本位轉化為素養(yǎng)本位,努力將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過程轉化為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盵1]實現(xiàn)上述目標首先需要認清本次課改的實質,并注重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致力于提高中學歷史教育教學水平。
目前新課改、新課程關注“什么知識最有力量”,在教學中注重學生關鍵能力的養(yǎng)成,考查重點放在學生家國情懷、關鍵能力、必備品格立意之上,教學目標著重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所謂學科核心素養(yǎng),它是以學科知識、學科技能為基礎,整合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內的,能夠滿足特定現(xiàn)實需求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而形成核心素養(yǎng)。目前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是以學習方式和教學模式的變革為保障,要將“知識為本的”教學轉變?yōu)椤昂诵乃仞B(yǎng)為本”,于是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推進學習方式與教學模式的轉變就成為中學歷史教學的關鍵。
新課程觀認為,知識的來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教材仍然是教學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教師的學識、學生的特長、區(qū)域文化環(huán)境、圖書館、博物館和網絡的資源都是歷史教學的知識來源。在新課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應該以課程為中心。以新的課程觀取代舊的教材觀,把教材作為教學資源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注重開發(fā)盤活多種信息源,靈活、多元、豐富的搜集資料來源。這對教師的學養(yǎng)和素養(yǎng)提出了較高要求,要求教師不斷拓展知識的邊界、不斷拓寬知識的視野、不斷轉換教育教學理念,成為終身學習、不斷進取的適應教改新形勢的學習型教師,致力于提高自己學養(yǎng)、素養(yǎng)。
在近十年全國卷命題導向引導下,試題注重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研究新問題,著重考查學生運用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命制大量引用專家學者的學術著作,比如,白壽彝的《中國通史》被引用的次數(shù)多達18次,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被引用多達11次之多。在試題大量引用學術專著、注重史學學術前沿成果的命題特點日益明顯的現(xiàn)在,要求一線教師應該積極掌握研究歷史、學習歷史、教授歷史的新途徑、新方法,積極吸收教育教學的前沿知識。不能僅僅滿足于處理教材、教教材,而是應當變成學術型、學習型、不斷進取的教師。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指出:新課程“進一步精選了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在課程內容上,即將頒行的新教材內容變化頗多,大量吸收了歷史學術研究的新成果、采用了考古研究的許多新發(fā)現(xiàn),更新了教學史觀和研究體系;在內容選擇的變化上,均要求教師重新調整教學策略,變傳授知識型的教師為主動學習、主動研究、不斷汲取史學研究成果的研究性的教師。
十多年的課改最大成就是將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根植于教師的思想之中,十年的考試改革,強調“新材料、新情境、新結論”的考查,使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發(fā)生了較大改變。本次課改在這一變化的基礎上將會繼續(xù)這一教學教改理念,擯棄教師傳授為主,學生被動吸收的課堂授課模式;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知識立意的考查模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注重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重點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解釋、歸納、概括、評論、論證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形成問題意識,在對史實的整理、甄別、運用等方面形成科學的史觀、人文的關懷、追求歷史的真實,從而形成歷史的核心素養(yǎng)。
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樹立課程意識,多創(chuàng)造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設計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盡可能多的開展自主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享受歷史學科魅力、享受思維的樂趣,感受成長的喜悅。而這些品質就是新課程所倡導和追求的目標。
在新課程改革中,歷史教學必須精心設計教學流程,確立教學主題。李惠軍老師說過:一堂好的歷史課需要發(fā)掘一節(jié)課的“哲理”,尋找統(tǒng)攝一節(jié)課的“靈魂”。從講好一堂課的意義上講,主題的新穎度,反映了教師的思維能力,影響著教學創(chuàng)新。教師必須廣泛閱讀,探尋、挖掘教學主題,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內容,才能促使學生形成新的歷史認識。
例如《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一課的設計中,教師強調主題在于強調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本課設計就以這一特征為核心,搜集整理材料時,圍繞中國各階級、各階層(包括國民黨、共產黨、各民主黨派、青年學生、各民族、愛國華僑、國際反法西斯力量)在抗戰(zhàn)中的抗戰(zhàn)資料,凸顯國際國內大背景下抗戰(zhàn)之“偉大”特征,從而使本課教學達到形散而神聚的目的,使學生對抗戰(zhàn)史實可以高屋建瓴,宏觀掌握,加強了其家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再如,在世界歷史的教學中,將世界史各個階段的特點凸現(xiàn)出來,加以概括總結如下:古希臘羅馬“偉大光榮”,中世紀歐洲“黑暗”的時代;近現(xiàn)代依次是:“發(fā)現(xiàn)”的時代—“理性”的時代—“工業(yè)”的時代—“探索”的時代—“對峙”的時代—“劇變”的時代。每一階段和時期均有主題、有靈魂、有特征,使歷史紛繁復雜的事物在這一靈魂主旨的統(tǒng)攝下形成聚合,凸顯本階段的時代特征,也提高了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
歷史是紛繁復雜的。但由于受各種主、客觀條件的制約,歷史教科書對歷史的敘述往往比較簡約,分析歷史的角度往往有失全面,有許多定勢思維的痕跡,而歷史教學的目的恰恰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和多元化意識。這對歷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教師應該有廣博的歷史知識,需要有開闊的歷史視野。教師在廣泛閱讀、深刻思考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教學主題,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努力追尋歷史背后的真相,培養(yǎng)學生求真求實的思維意識。
歷史背后的歷史才是引人入勝、真實有趣的,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求真入實,努力追尋歷史的真相,用敬畏之心治史、用求真之法研史。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能力,使其具備課改要求的核心素養(yǎng)。
齊健老師說:一堂好課的底線是學科本色。在看似樸實的設計中,內隱厚實的史學功力和教育底蘊,蘊藉著思維的深刻性、穿透力,強調思辨性。要講好一堂課,就必須對課程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設計能夠引發(fā)學生深層次思考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在批判中提高思維能力,在質疑中具備深邃的思想。
案例:清帝退位是否可稱之為中國版的“光榮革命”
對于清帝退位這一事件,史學界有人認為“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頒布的這道詔書結束了清朝入關以來二百六十七年的統(tǒng)治,也終結了秦始皇以來周而復始的王朝輪回,沒有流血漂櫓、尸橫遍野,沒有連年苦戰(zhàn)、民不聊生,以最小的代價,和平完成了政權的更迭,在中國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難怪當時國際輿論普遍叫好”。
《泰晤士報》有如下評價:“天子已退位,清朝統(tǒng)治不復存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國已經正式成為一個共和國。歷史上很少見到如此驚人的革命,或許可以說,從來沒有過一次規(guī)模相等的、在各個階段中流血這樣少的革命。革命的最后階段是否已經達到目的,這是未來的秘密?!?/p>
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清帝退位以和平方式解決了政權的讓渡,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暴力武裝斗爭,沒有造成社會動蕩,平穩(wěn)實現(xiàn)了社會變革,堪稱是中國版的“光榮革命”。主動遜位也好,被逼讓位也罷,對于清政府來講,能從民族大義出發(fā),急流勇退,以最少的代價換取大局的穩(wěn)定,作為后來者,應當對此給與寬容、溫情與敬意。通過本案例教學,也可以最大限度的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與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其對歷史懷有敬重與同情,使其能夠站在歷史的環(huán)境里理解歷史,理解人物、理解史實。對于僵化教條、呆板生硬的歷史結論敢于挑戰(zhàn)、敢于質疑、敢于探尋,這樣的歷史課才是有生命的、鮮活的、有朝氣的,這樣的課堂才有可能徹底擯棄知識的死記硬背,才能真正的培養(yǎng)出有思想、有能力、具備課改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綜上所述,本次改革,需要教師重新認識歷史教學,不斷汲取新鮮血液,認真研究課標、解讀教材,拓展知識邊界,用多元化手段提高教學能力,繼續(xù)深化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以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培養(yǎng)出具有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家國情懷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