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偉純
【摘要】“小學語文課堂‘以藝啟教的實踐研究”課題,讓我們科組教師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耙运噯⒔獭?,是指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把美術、音樂、表演等藝術的相關因素融入課堂,加以利用,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加以體驗,啟發(fā)學生更深層次地走進課堂,走進文本,并在課后加以實踐探究,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文課堂;藝術;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以往的教學中,不同科目的課程之間是彼此孤立的,互不相連,而我們嘗試打破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建立語文學科與美術、音樂等學科的聯(lián)系,把語文教學與“畫”“唱”? ? ? ?“演”等表現(xiàn)形式有機結合起來。通過跨學科的整合,使語文課變得生動、豐富起來,使學生在自己最感興趣的活動中主動學習語文,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還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讓語文課堂寓情于“畫”
語文與畫一樣,都是反映了客觀現(xiàn)實世界。有些課文,就是對畫的描述,或者是對如畫美景的描述;有些詩歌,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賞畫和習文,都要求我們要有細致而敏銳的觀察力,才能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如果在語文課上,適當?shù)刈寣W生用筆畫一畫,有時也能起到比用筆寫一寫更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白楊》一課時,先讓學生根據(jù)課文描寫畫一畫白楊,并且畫一畫背景。于是,學生就把自己對課文、對白楊的理解“傾訴”在自己的畫筆下,充分畫出了白楊之“高”、之“大”、之“直”、之“秀”,以及大戈壁的“渾黃一體”。特別是白楊之“秀”,課文的語言文字并沒有直接寫出,但是學生卻能充分運用畫筆來直接表達。通過畫,彌補了語言文字對景物描寫的不足,使學生進入作者的角色,更深刻地體會到作者所看到、所想到的場景,對課文更易懂、易學了。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插入圖畫,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課文內容;還可以讓學生為一段文字配圖,即根據(jù)文字意義描繪一幅景象;或者看圖作文,仔細觀察圖畫上的細節(jié),然后以語言文字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形象思維能力也會有所提高。讓語文課堂寓情于“畫”,學生將在“畫”中表情達意。
二、讓語文課堂寓情于“唱”
小學語文教學與音樂的整合,即是把音樂巧妙地融合于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中,使課堂顯得自然而又有藝術性。音樂這門藝術具有一種無窮的魅力,不同類型的音樂能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譬如,欣賞節(jié)奏歡快的音樂能讓人心情愉快,聆聽優(yōu)雅舒緩的音樂能使人心情舒暢,而聽了曲調低沉的音樂能令人精神萎靡,顯得憂郁傷感,等等。所以,小學語文教學與音樂的整合,彌補了小學語文教學過去對情感因素關注較少的不足,也成了新課程改革下的必然產物。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音樂可以作為教學的背景插入。比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會在出示圖片時插入悲情的背景音樂《再見警察》,音樂一響,有些學生因為被觸動,馬上就流下了眼淚。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千瘡百孔”,學生一看一聽便感受到了,也更深層次地體會到文章的父子情深。
為了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教師更應該讓語文課堂寓情于“唱”。在教學《懷念母親》時,為了能讓學生深刻地感受愛國情懷,我鏈接了《我的中國心》這首歌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去朗誦歌詞,理解歌詞意思,體會歌詞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播放歌曲,歌曲雄渾激昂,震撼人心,熟悉的音樂情感喚起學生對文章情感的理解與共鳴,學生情感得到升華;最后,讓學生大聲歌唱,在“唱”中再一次感受作者偉大的愛國情操。
教學《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我們唱《天路》;教學《生命? 生命》,我們唱《怒放的生命》;教學《夢想的力量》,我們唱《我的未來不是夢》……一首首動人的歌曲,一曲曲優(yōu)美的旋律,無不激勵著學生們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小學語文教學就應該以學生的情感作為切入點,寓情于“唱”,用音樂去進行對學生情感上的熏陶,給學生以美的體驗、美的探索、美的享受和美的成長。
三、讓語文課堂寓情于“演”
讓學生成為課文內容中的一員,成為課堂教學的積極參與者,會大大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因此,我們可以讓學生“演一演”—做演員,做編劇,做評論員。小學高年級,語言訓練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理解重點語句的意思,成為學生的難點。而通過演一演,則能幫助學生體會一些人物語言中的“言外之意”。如在教學《和時間賽跑》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去操場賽跑,然后讓成功的同學上講臺談感受。通過這樣演一演,幫助了學生理解文中最后一句“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可以成功”的意思。而為了提高學生演的水平,擴大學生參與面,我們可以讓學生多評點,而評點的重點就是學生有沒有把人物內心世界演出來,有沒有把人物內部語言外化為外部語言、動作語言。
另外,巧演課本劇,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重要手段。在教學《晏子使楚》這一課時,我把課文內容改成課本劇,然后安排學生練習,學生聽到要表演,興趣盎然,課后積極練習。上課時,學生盡情表演,盡管表演不是最完美的,但也達到以演代講的效果。表演中能調動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表演后能滲透練筆,在學生擁有表演的感受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加深了,對人物神態(tài)、語言的寫作也有了進一步提高。像這樣帶有故事性的文章,都可以改成課本劇讓學生表演。這樣,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的機會便多了。
體裁比較枯燥無味的文章,像說明文,在小學語文課本中,這類文章卻較多。如《鹿和狼的故事》《鯨》《只有一個地球》《新型玻璃》 ……它們集知識性、科學性于一體,實用性強。要想把這樣的文章上生動,讓學生樂于參與,在教學中,我主要采用自述的表演形式,讓學生化身為主體。比如《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是一篇介紹科普知識的說明性文章,課文圍繞“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句話來寫。文章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每個自然段基本上講了一層意思。在表達上運用列數(shù)字、作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對地球的特點加以說明。我發(fā)現(xiàn)如果按照課文的順序像以前一樣逐一介紹,會讓學生過于疲憊,學習效果肯定不佳。于是我設計了以“地球的自述”為題,讓學生自己表演。聽到表演,學生又來了興趣,他們把課文的句子采用自述的形式,配上動作、表情,從地球“美麗又渺小”“資源有限”“不能移居”這三方面自述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了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教育我們要精心保護這個唯一可以賴以生存的美麗星球,并以此呼吁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一次的表演相當于一次的練筆,讀寫相長,共促發(fā)展。讓語文課堂寓情于“演”,就是讓學生享受語文課堂!
“小學語文課堂‘以藝啟教的實踐研究”這一課題的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語文與藝術相結合的課堂可以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他們在視覺和聽覺上得到雙重的情感感受,加深他們對美的形象的認識和理解。讓語文課堂寓情于“畫”“唱”“演”,我們的語文課堂一定會充滿清新和活力!這正是語文課堂“戀上”了藝術,學生戀上了語文課堂!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