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勝
(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遼寧 大連 116026)
質檢是圖書印前的最后一道關口。筆者曾經(jīng)在與同行進行交流時將質檢員戲稱為“守門員”,但是其責任,卻比守門員有過之而無不及:面對一百個打門的“球”,撲出了其中的九十九個,那是應該的;但撲失了一個,輕則造成較大的經(jīng)濟損失乃至惡劣影響,重則砸了出版社的牌子,自己的飯碗也可能都丟了。質檢員無法預知何處會潛藏一個重大的甚至致命的錯誤,只能保證自己看過部分沒有錯,至于其他部分,聽天由命吧。如何改變目前質檢工作中這種被動的局面,筆者認為,必須對質檢的責任進行重新的審視和再認識。
筆者結合與同行的交流和對一些出版社的調查,認為造成稿件質量下滑,令質檢人員撓頭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主要存在以下情形:①稿件內容不全、不全面,缺少要件;②稿件基本上是靠抄襲、拼湊而成(不過有些“精明的”作者會想盡各種辦法躲避出版單位的查重),基本上沒有創(chuàng)作或創(chuàng)作成分很少;③作者寫完后就當了“甩手掌柜”,全權委托給編輯,讓編輯隨便改;④出于評職或者基金結項等時間要求,給出版社下“死命令”,限期見書;⑤在譯稿或引用外國資料稿件中,大量借助機器翻譯充數(shù),讀起來不知所云;⑥引文未加核對,參考文獻胡亂拼湊。稿件的質量目前已經(jīng)成為影響圖書質量的一個主要因素。
出版社出書品種不斷增加,為了完成任務,年輕編輯的擔子在不斷加重,有的一年要出幾十本書,很難說能有多少精力和耐心細致加工稿子。再加上編校隊伍的年輕化,缺乏經(jīng)驗,稿件里潛藏大量錯誤不可避免。負責復審的編輯室主任往往是業(yè)務骨干,也在忙于自己的任務,往往粗枝大葉、浮皮潦草應付了事。社領導尤其是總編輯主要負責抓選題,很難靜下心來做終審工作,通常委托職稱夠格、有一定水平的老編輯代行終審職責。
于是有的編輯懇請質檢“高抬貴手”,很簡單、象征性地找?guī)讉€小錯簽個字就行,可是成書之后問題不還是存在嗎?若嚴格要求,又出現(xiàn)了問題:有些“聰明”的編輯把這些錯一改,重發(fā)一遍清樣,又送到質檢這里。雖然一些出版社為了杜絕這種情形,聲明“對稿不對人”,采用了扣減工作量、帶紅質檢的辦法,但是真正實行起來,還是會加深質檢人員和編校人員的矛盾與沖突。
筆者認為,要改變過去指望著質檢去“堵漏”的思想。古語云:“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想讓質檢真正地發(fā)揮作用,真正地擔負起維護出版單位圖書質量的重擔,不能只是抽檢一部分文字,做最后的“精加工”,而是應當讓質檢工作再次前移,上升為對圖書出版全過程的綜合監(jiān)控,把工作做到前頭,從選題就開始。當然,在整個前移過程中,質檢人員始終是從書稿出錯規(guī)律出發(fā),有針對性地提出預防措施,始終行使建議權而非決定權。
首先,出版社確立年度選題計劃時質檢就要介入,結合出版社自身的資源和出版的大環(huán)境,向領導建議哪些選題有一定的風險,哪些選題堅決不能出,從而保證選題安全。
其次,在編輯接稿之前,質檢便會同總編室人員瀏覽稿件,就稿件大致內容、編寫體例、是否有思想導向問題、作者學術和寫作水平等進行商議,尤其是以往有過“劣跡”作者的稿件,更要重點防范。存在各類問題的書稿,可以立即退修,甚至退稿,以免以后造成麻煩。
再次,稿件三審后,基本上書稿的總體質量已見端倪,此時質檢人員可以和編輯就稿件質量進行評定。此時,對于一些書稿,可決定是否增加校次或者外聘專家審讀。
最后,則是質檢的最本職工作,即印前的質量檢查。經(jīng)過三審和三校,清樣中的重大錯誤不會太多,但畢竟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此時,筆者認為除了檢查抽查部分的編校質量,還要根據(jù)稿件內容,有重點地對全書進行瀏覽,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封面雖然不大,但卻是錯誤的“重災區(qū)”,實際上越看似簡單的事情越容易出現(xiàn)因熟視無睹而產生的錯誤,就連封面上的圖片也可能出現(xiàn)知識錯誤。比如:某出版社出版了赫爾曼·麥爾維爾的小說《白鯨》,美編不明就里,配圖時選用的是常見于水族館的白鯨,殊不知,小說里的“白鯨”——莫比·迪克,是一只巨大的白色抹香鯨,二者的種屬、體形是完全不一樣的。
封面如同人的臉面,如果出現(xiàn)任何差錯,就會像人臉上的污跡未洗凈,將帶給讀者什么樣的第一印象可想而知[1]。封一、封四、書脊、勒口、腰封應是重點檢查對象,而且應將封面、扉頁、版權頁統(tǒng)一進行一致性的檢查。封面的各種要素,如主書名(如有數(shù)字,數(shù)字的排法),所屬套書(叢書)名,英文書名(學科名稱的準確稱謂,介詞的位置),漢語拼音(包括是否符合漢語拼音正詞法),作者名字,著作方式,推介語等,是檢查的重點項目。關于封面校對已有論文論及,在此不再贅述[2]。
“書稿中的政治性問題不都是極其明顯的”,“有些書會在看來完全無害的內容中藏著大麻煩”[3]。這種“階級敵人”潛藏得很深,甚至會躲過三審、三校者的嚴密檢查。這就要求質檢人員必須關心國家大事,注意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增加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對政治性差錯的敏感性,做到與黨中央始終保持一致。比如,書稿里是否有落網(wǎng)的“老虎”痕跡;對各國敏感時期、敏感歷史人物的表述是否公正,是否符合國家官方、學術界主流的評價;稿件中涉及中東地區(qū)和伊斯蘭教內容部分,是否有“伊斯蘭”和“穆斯林”誤用現(xiàn)象存在;內文和參考文獻中關于臺灣機構的表述等。
筆者所說的“暗傷”指深層的錯誤,基本類似一些同行提出的“隱性差錯”[4]。其共性是:基本上原稿里就存在;純文字層面上沒有任何問題;隱藏在字里行間,非經(jīng)深思熟慮乃至查考工具書不能發(fā)現(xiàn);與作者水平、編校人員功力密切相關?!鞍祩睂σ槐緯奈:π愿?。比如某書前言中“愛因斯坦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這句本是愛迪生說過的話騙過了多少人的眼睛啊。甚至有的錯誤,即使上網(wǎng)搜索,找到的資料也都是錯的。比如,某稿件里提到陶瓷作品《站地之星》,在網(wǎng)上搜索,出來的都是這個結果。經(jīng)過多方查證,原來系“站地‘三星’”之誤,指的是福祿壽三星立像,“三”和“之”太形似了。
(1)內文插圖和表格。有些編輯認為圖表來源可靠,甚至來自成書,往往會疏于防范。圖、表均需認真審讀。[5]
(2)文字表述中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等中俄邊境城市未加注中文地名。
(3)重要名人的生卒年。多年前某出版社出過某位知名作家“被逝世”的事故,損失不小。有的編輯沒有認真考慮執(zhí)政者的生卒年和在位年,誤將在位年看作了生卒年,結果鬧出了好多著名皇帝只有幾歲的笑話。
書稿里的錯誤形形色色,難以詳細列舉。雖說做這些瀏覽工作會加重質檢人員的工作負擔,但完全是有必要的。作為質檢,“守土有責”,多看一點總會多發(fā)現(xiàn)一點問題,只要還未成書,都是有益的。
當前,國家對出版物質量的管理越來越嚴格,“質量就是生命”烙印在每個出版人的心頭。質檢作為出版單位質量管理體系中的重要一員,必將迎接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質檢如果依然按部就班,就會發(fā)現(xiàn)將面對無數(shù)的麻煩,而且會越來越力不從心,職業(yè)動力感喪失殆盡,甚至無法有效地履行工作職責。只有跳出去,在管理體系中,工作模式由最后的監(jiān)控變?yōu)閷θ^程的監(jiān)控;在與編輯、校對的關系上,變被動的、兇狠的監(jiān)督者為主動的、友好的輔助者,精誠合作。只有這樣,“質檢”才會真正實現(xiàn)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