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梅
在非洲國家塞舌爾,“訃告(Obitunary)”和“悼亡告示(Bereavement Announcement)”一同出現(xiàn)在報紙的廣告版面中,但二者略有不同。前者主要是關(guān)于新離世者去世的時間以及葬禮的地點、時間等信息;后者則一般是在被悼亡人的生日或去世那天,在世親人表達(dá)的公開懷念,親人離世的時間從一年到多年不等。本文以塞舌爾Nation報2013年3月到6月之間廣告版面中的悼亡告示為語料,共89篇;以功能語篇分析的理論為基礎(chǔ),從語言角度加以分析,揭示該類語篇的特征。
關(guān)于語篇,Coulthard(1985)認(rèn)為語篇只指書面語言,不包括口頭語言;Quirk(1985)認(rèn)為語篇在實際應(yīng)用中產(chǎn)生,不限于書面與口頭;Halliday & Hasan(1976)認(rèn)為語篇是使用中的語言單位,它不限長短但表意必須完整??傊Z篇是話語成品,在交際場景中形成,在形式、意義和功能上都有規(guī)定性。形式上是一個超句體,即由一連串的語段和句子構(gòu)成,可以書面或口頭;意義必須連貫、主題明確且與語境相配;語篇是意義單位,功能上有特定的社會功能和意義。
功能語篇分析以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為指導(dǎo),認(rèn)為語言使用是由功能決定的,意義的表達(dá)受到特定社會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Halliday,1994)。根據(jù)該理論,可以從三個方面對語篇進(jìn)行分析:文化語境、情景語境和語言角度。從功能的角度看,語篇分析研究是交際中的語言,它涉及的是語言與它使用情景(即語境)之間的關(guān)系,語言的表達(dá)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黃,2001)。Halliday(1994)本人能指出他自己的功能分析框架可以用來分析英語中的任何口頭或書面語篇,體現(xiàn)了語言功能性和交際性的特點。
語言與語境是不可分離的;特定的語境決定了特定的語言形式,而特定的語言形式反映了特定的語境。出現(xiàn)在塞舌爾報紙廣告版面的悼亡告示語篇反映上述的文化和情景語境,還有一系列的語言特點??傮w而言,詞匯簡潔但不乏情感的表達(dá),部分詞匯重復(fù)率高;句式簡單,結(jié)構(gòu)整齊;廣告版面中由于經(jīng)濟的原因篇幅不長,長度基本一致,篇章模式基本一致,具有很強的“體裁潛勢”。悼亡告示表達(dá)對離世親人的悼念之情,“死亡”的話題不可避免。在此,語言角度主要是研究有關(guān)“死亡”的豐富表達(dá)和不同隱喻以及所反映出的超然的生死觀。
(一)DIE”的不同表達(dá)。語料中對此概念的表達(dá)十分豐富,因為每篇都提到了親人的離世。這些表達(dá)有death,departure,leave,call away,to be with Heavenly Father,in the arms of God,in the comfort of the lord,to be with almighty God,call one’s name,close one’s eyes,called upon by the Almighty,God call you home.這些表達(dá)中除了death只出現(xiàn)了一次,其他的都是關(guān)于“死”的委婉語表達(dá)。叔本華(2003)認(rèn)為“死亡的恐懼實際上是超然獨立于一切認(rèn)識之上的;死亡是威脅人類的最大災(zāi)禍;人們最大的恐懼來自于對死的憂慮”;“由于自然的意識,不僅使人對個人死亡產(chǎn)生莫大的恐懼,即便對家族之死亦哀慟逾恒”。對任何人來說死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須面對的恐懼,所以人們在提及親人的“死”時,本能地選擇了含蓄的表達(dá)。在塞舌爾,這些對死亡的委婉語表達(dá)的選擇有人們對基督和上帝信仰的烙印,這是這種文化社會語境的產(chǎn)物。
(二)對死亡的多種隱喻。所選的的語料中,隱喻很豐富,出現(xiàn)了45處;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對死亡的隱喻和對親人懷念的隱喻。表達(dá)了人們對死亡的不同理解和接受,這是人們在無可選擇的殘酷事實面前的一種自我保護,即往好的一方面想,把恐懼的事情淡化。比如:1.Death is not the end,death is the road.2.Oh,how the angels rejoiced as you walked through those pearly gates that day.3.You become a memory,the memory becomes a treasure.4.You were the light in our lives.從這些例子中,“死亡”并不是終點,只是親人離開這個世界去另外一個世界的途徑;親人去到另一個美好的世界,有天使們在陪伴;親人留下回憶永遠(yuǎn)是自己的財富,親人仍然照亮著自己的生活。人們“悲中有慰”,痛苦中還是有一線希望,相信來生彼世,把樂土天堂看作是幸福的歸宿(謝,2004)。人們對死亡的這些隱喻基于人們對基督和上帝的信仰。塞舌爾群島最初并沒有居民,十八世紀(jì)先是法國殖民地,十九世紀(jì)成為英國殖民地,最初的信仰就是天主教?,F(xiàn)在90%的塞舌爾人信仰的都是天主教(Guidebook2013)。塞舌爾憲法前言中指出“我們?nèi)酄柸嗣瘢兄x上帝賦予我們現(xiàn)在的居住地,使得我們成為世界上最美的國度之一”(TODAY,2014)。在塞舌爾,人們對上帝有著深深的情感,在這里“最宏偉的建筑是教堂,因為那里存放著信仰”。
(三)超然的生死觀。塞舌爾是非洲國際,但是長期的殖民歷史使其深深印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從悼亡告示中可以看出人們超然的生死觀。比如,1.Resting where no shadows fall/in peacuful sleep he awaits us all/God will link the broken chain/when one by one we meet again.2.You left this world to be with your Creator in Heaven.3.You are in the arms of God/where there is no more pain.基督信仰認(rèn)為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一切,當(dāng)然也包括人;人的生死一切都在于上帝。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什么時候上帝要召回他創(chuàng)造的人的時候,這個人也就離世,回到了上帝的懷抱。人們最終都會離開這個世界,去到另外一個天堂,那里沒有痛苦。西方文化認(rèn)為世界的另一頭存在一個天國,那是一個比塵世要美得多的世界(付,2008)。因此,人們把離世親人所在的地方描述成“平和的”、“歡樂的”,“死亡”只是回到來的地方而已,親人的離世只是暫時的分離,最終所有的人都會去另外一個世界相會的?!叭怂篮箪`魂脫離肉體的束縛,升入極樂世界天堂;死亡并不可怕”,悲傷中顯示了一種超脫,一種幻想的樂觀,這多少使得生者在懷念親人時減輕了悲痛,增加了幻想(黃,2004)。
總之,出現(xiàn)在塞舌爾Nation報廣告版的悼亡告示有著典型的語篇體裁:語言角度最明顯的特征是對“死亡”的豐富表達(dá)方式;對親人的思念和談及親人的離世使用了隱喻的手法;語言中反映出超然的生死觀。本文可以豐富語篇類型的研究,也更好地證實語言與語境的不可分離的特征。